推荐精品信息系统集成服务行业分析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5926072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5.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荐精品信息系统集成服务行业分析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推荐精品信息系统集成服务行业分析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推荐精品信息系统集成服务行业分析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推荐精品信息系统集成服务行业分析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推荐精品信息系统集成服务行业分析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推荐精品信息系统集成服务行业分析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

《推荐精品信息系统集成服务行业分析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荐精品信息系统集成服务行业分析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推荐精品信息系统集成服务行业分析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

1、有利因素7

(1)国家政策的支持7

(2)技术进步引领行业发展8

(3)业务中间件平台的出现改变了软件开发模式,简化了软件开发过程9

2、不利因素9

(1)软件开发企业规模总体偏小9

(2)人力资源结构不成熟,复合型人才缺乏9

四、行业市场规模10

1、软件行业总体情况10

2、电子政务行业情况12

3、数字校园行业情况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历程13

五、行业壁垒14

1、区域壁垒14

2、人才壁垒15

3、技术壁垒15

4、资金壁垒15

六、行业风险特征16

1、行业竞争风险16

2、知识产权风险17

3、人员波动风险18

七、行业市场化程度和竞争格局18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是指对信息传输、信息制作、信息提供和信息接收过程中产生的技术问题或技术需求所提供的服务。

软件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和支柱性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发展和提升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对于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国家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2000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发布了《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和《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从财税、投融资、研究开发、进出口、人才、知识产权、市场等方面给予了较为全面的政策支持。

经过全行业的共同努力,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步入新的快速发展阶段,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技术和产业体系。

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可细分为软件开发、信息系统集成服务、信息技术咨询服务、数据处理和存储服务和集成电路设计等细分行业。

公司主营业务主要集中于软件开发、信息系统集成服务,正逐步围绕大数据分析开展相关增值业务。

根据行业生命周期理论,行业的生命周期指行业从出现到完全退出社会经济活动所经历的时间。

行业的生命发展周期主要包括四个发展阶段:

幼稚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

软件和信息服务市场作为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行业不同,其周期性、季节性和区域性特征主要取决于所服务的行业客户需求的特点。

软件及信息服务业依托于国民经济和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整体发展,近年来呈高增长特征,由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行业具有边际利润递增的高成长性的周期特点。

因此可以判断,本行业目前处于生命周期中的成长期阶段。

一、行业主要监管部门及相关法律法规

1、行业监管部门

我国对软件行业实行企业认证制度,对软件产品、软件著作权实行登记制度。

我国软件企业认证的业务主管部门是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国家税务总局等有关部门制定软件企业认证标准,软件企业的认证和年审由经上级软件产业主管部门授权的地(市)级以上的软件行业协会或相关协会具体负责,软件行业的行政主管部门是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其主要职责为:

研究拟定国家信息产业发展战略、方针政策和总体规划;

拟定本行业的法律、法规,发布行政规章;

组织制订本行业的技术政策、技术标准等。

2、行业协会

软件行业的行业组织是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其主要职能为:

受工业和信息化部委托对各地软件企业认定机构的认定工作进行业务指导、监督和检查;

负责软件产品登记认证和软件企业资质认证工作;

订立行业行规行约,约束行业行为,提高行业自律性;

协助政府部门组织制定、修改本行业的国家标准和专业标准以及本行业的推荐性标准等。

3、行业监管主要法律法规

行业内具体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性文件文件如下:

二、行业上下游的关联性

上游行业主要为计算机产品、电子设备等行业;

下游行业主要为政府、学校、运营商等客户。

上游行业主要影响本行业的采购成本,其供应市场是充分竞争的,产品供大于求,对本行业发展的影响较小。

本行业与上下游行业之间均具有关联性,特别是与下游各行业具有很强的关联性。

下游行业对本行业发展具有重大牵引和拉动作用,其发展状况直接影响本行业的需求变化。

三、影响行业发展的因素

1、有利因素

(1)国家政策的支持

软件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和支柱性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同时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强调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

2000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发布了《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以及其他相关政策等,从财税、投融资、研究开发、进出口、人才、知识产权、市场等方面给予了较为全面的政策支持。

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步入新的快速发展阶段,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技术和产业体系。

2015年6月,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运用大数据加强对市场主体服务和监管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5〕51号),提出了充分运用大数据的先进理念、技术和资源,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战略选择,是提高政府服务和监管能力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政府充分获取和运用信息,更加准确地了解市场主体需求,提高服务和监管的针对性、有效性;

有利于顺利推进简政放权,实现放管结合,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有利于加强社会监督,发挥公众对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的积极作用;

有利于高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社会数据资源和社会化的信息服务,降低行政监管成本。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结合工作实际,在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中积极稳妥、充分有效、安全可靠地运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提升政府治理能力。

(2)技术进步引领行业发展

软件产业具有技术更新快、产品生命周期短、技术继承性较强等特点。

SOA架构与云计算等创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促使行业应用软件进行持续更新,以实现对各种技术应用的有效支持,使得其功能和性能更加完善,其服务更加柔性化和个性化,从而更好的去创造和满足市场需求,推动了行业的持续发展。

(3)业务中间件平台的出现改变了软件开发模式,简化了软件开发过程

业务中间件平台“屏蔽”了操作系统、编程语言等技术细节,开发人员在利用业务中间件平台开发软件时,只需要根据客户的组织结构、业务规则、业务流程等设计出业务模型,即可生成应用软件,从而缩短应用软件研发周期,提高研发效率,降低开发成本。

同时,当用户组织结构、业务处理流程和决策程序不断发生变化时,软件提供商只需要修改业务流程模型,即能快速地完成软件的修改。

2、不利因素

(1)软件开发企业规模总体偏小

近几年,我国软件企业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国外大型软件企业相比,企业规模仍然偏小。

相对较小的规模限制了软件企业的研发能力、咨询服务能力和资金运用能力,不利于国内软件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

(2)人力资源结构不成熟,复合型人才缺乏

信息化解决方案领域对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比较高,一方面要求对软件技术、运维管理等有深入的理解和运用,另一方面还要清晰地了解用户的业务流程、管理模式、决策程序等,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客户的需求。

目前,在国内软件行业内,既掌握客户所处行业知识背景又懂得软件研发技术的高端人才匮乏,软件企业对高端人才争夺较为激烈。

四、行业市场规模

1、软件行业总体情况

根据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统计数据表明,目前我国软件产业已进入快速成长期,2012年、2013年、2014年分别实现软件业务收入25万亿元、306万亿元、37万亿元,同比呈持续增长态势。

2015年1-5月,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软件业务收入15880亿元,同比增长171%。

2014年,中、西部地区分别完成软件业务收入1713和3927亿元,同比增长267%和235%,增速高出全国平均水平65和33个百分点,在全国所占比重为46%和106%,分别比2013年提高02和03个百分点。

综合来看,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持续快速发展,处于行业生命周期的成长期。

工信部发布《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到2015年,软件业务收入突破4万亿元,占信息产业比重达到25%,年均增长2450%以上,软件出口达到600亿美元。

信息技术服务收入超过25万亿元,占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总收入比重超过60%。

同时,到2015年,培育10家以上年收入超过100亿元的软件企业,产生3到5个千亿级企业,从业人员超过600万人。

“十二五”是全球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转型的关键时期,新一代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加快融合,云计算、智慧城市、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等蓬勃发展,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渗透到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将培育出众多新的产业增长点。

2、电子政务行业情况

2011年3月,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在第十三章第二节中对国家电子政务提出了任务要求。

2011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国家电子政务“十二五”规划》(工信部规〔2011〕567号)。

2012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十二五”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后两份文件对“十二五”期间国家电子政务发展以及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做了明确部署,并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国家电子政务发展的目标和若干相关量化指标。

为便于分析,本文把上述三份政策文件关于电子政务的目标分解为:

基础设施、应用系统、政务信息资源、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网络与信息安全、发展支撑能力等六个领域。

近年来,中办会同国办加快推进国家统一内网建设。

党委内网实现中央到副省级城市以上地方党委办公厅业务网的互联互通。

政务外网已建成我国最大的统一政务网络平台,覆盖范围不断延伸,业务承载能力稳步提高。

其中,中央级接入单位已达85家,承载了中纪委、国务院应急办、审计署、安监总局等30多个中央政务部门的全国性业务应用。

在地方已连接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314个市(地、州、盟)和2317个县(市、区、旗),省级、地市级、区县级和乡镇级政务外网覆盖率分别达到100%、943%、812%和332%,接入政务部门约111万家,接入终端超过1536万台。

截止到2013年底,全国省级和副省级城市、地市级、区县级设有独立机房的部门平均比例分别为70%、32%、22%。

省级、地市级、区县级政府网站分散建设的比例分别平均为78%、32%、30%。

另据国办调研发现,电子政务条块分割,信息孤岛现象依然比较严重,38个部委建有80个专网,专网实现横向交互的比例不到01%,网络资源的利用率不到5%,自建、自用、自管的电子政务工程技术导向的建设模式没有得到根本遏制,重建设轻应用的状况亟待改善。

3、数字校园行业情况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历程

网络化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利用。

高校信息化提供的另一个重要机遇是,数字教育资源的共享与利用,这一点也将会改变我国整个高等教育的面貌。

特别是因特网出现以后,资源共享已经国际化。

从教学的角度看,通过网络的资源共享,使我们有可能学习并享用最先进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真正实现国际化的“名校名师”的教学模式。

通过教学资源的共享,在较短的时间里,既可缩短我国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又可缩短我国东西部地区间的差距。

从高校的科学研究,博士生与硕士生等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角度看,网上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可以较快地缩短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因此我国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利用是高校信息化面临的重要课题。

数字校园建设。

数字化校园是学校提升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水平,实现现代化、国际化和信息化的必经之路,信息化不仅影响到高校的主要教学与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