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人均收入和GDP两者的增长率看得同样重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921495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把人均收入和GDP两者的增长率看得同样重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把人均收入和GDP两者的增长率看得同样重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把人均收入和GDP两者的增长率看得同样重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把人均收入和GDP两者的增长率看得同样重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把人均收入和GDP两者的增长率看得同样重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把人均收入和GDP两者的增长率看得同样重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把人均收入和GDP两者的增长率看得同样重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把人均收入和GDP两者的增长率看得同样重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把人均收入和GDP两者的增长率看得同样重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这当然不是说10亿元GDP中有4亿元是没有卖出去的存货,这4亿元是好几年积累下来的。

但这也毕竟不是小数字,它表示出我国一些企业的效益较低,同时也表现在以国企为主要贷款对象的国有银行的坏帐率较高上。

如果一年增加万亿存货,虽然这些产品生产出来了,也记在了GDP增长中,但却对国民的生活没什么意义,甚至基本可以算作浪费。

这种情况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里,程度会轻很多;

因为各个企业的所有权明确,投资硬约束;

老板看得最重的就是投资效益;

一旦发现销售情况不对,会立刻改变经营策略,实在不行就申请破产,决不会任存货增加、亏损增加。

但我们的国企是投资软约束,反正投资的钱也不是企业老总的,老总对企业效益没那么紧张,甚至不时出现“庙穷了方丈却富了”的情况,结果就是存货越来越多。

所以说,不能反映存货问题显然是GDP指标设计时的缺陷;

但这个缺陷在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得到了有效抑止,却在我国的国企中变得较为严重。

其二。

让我们不考虑存货问题,假设01年全部的1万亿元都是销售出去的,所有的企业得到了总值为1万亿元的收入,那么如何分配呢?

大致上分到三方面:

员工、企业和政府;

员工主要以工资奖金的形式,企业主要是进行固定资产折旧、再投资和利润,政府主要是以税收、收费等形式收取。

目前的问题在于:

员工的收入偏少,政府的收入偏多。

从97年到04年,政府收入共增长了%,平均到每年大致是18、19个百分点②,所以刘伟说财政收入连续多年多出GDP增长速度的一倍③。

就最近来说,03年GDP增长%,税收增长%;

04年GDP增长%,税收增长%④。

与此同时,自1990年代以来,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平均年增长为%⑤。

简单说就是,虽然每年GDP增长8、9个百分点,但其中分配给政府的比例越来越大,增长速度大于GDP增长的一倍;

相应的,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则小于GDP增长的一倍。

去年《福布斯》杂志将中国评为世界税负第二高的国家,激起国内一片热议。

是不是第二高可能说不太清,但我国税收很重应该是个实情;

而且还要加上各种预算外的收费,更要加上各个地方政府的土地收入,从01年到03年,地方政府土地收入达到9100亿⑥。

我在以前关于房地产的文章说过,香港房价贵是因为政府拍卖土地的价格贵,但是香港的税负属世界最轻之列,香港的财政收入就是靠卖地;

但是我国国民既要交很重的税,又要交很高的土地拍卖金。

国民拿到手里的钱较少,自然购买力就低。

当然如果政府收取了较多收入后,能拿出很大部分投入到教育医疗福利保障方面,也就等于增加了国民消费力;

遗憾的是,政府在这方面投入得不够;

于是大家抱怨上学贵医疗贵还要存钱防老防意外。

结果就是从00年到04年,我国国民的消费支出占GDP的比例由%下降到%,也就是“内需不足”,而世界平均水平为79%。

所以罗伟忠认为:

“我国经济增长二十多年,我们依旧是发展中国家。

而日本、韩国等高增长二十多年都步入发达国家行列。

也就是说,我国GDP的高增长没有带来收入的高增长。

”⑦,他说的当然是实情,我国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实际上是GDP增长速度除以2,并不能算很高。

政府收取的钱较多,其中用回到国民身上教育医疗福利保障的部分又较少,那么大多用在何处呢?

一是自身运转的开支,二是固定资产投资。

在自身运转方面,目前我国行政事业费的开支占到整个财政收入的40%,年增长率为%⑧,这恰好也是多出GDP增长率的一倍。

现在每年的公务员考试都是百里挑一,说明大家都知道公务员的待遇很好。

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主要集中在一些大的工业项目和公共基建项目上。

这也很容易理解。

各级政府在投资时会有几个基本考虑:

其一,各级政府的领导都有很多行政管理工作要做,不可能有时间精力去把握很多中小型项目,所以会集中于大型项目;

其二,各级领导由于不可能拿出很多精力进行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所以往往“凭感觉”决策,所谓的“拍脑袋”决策。

于是我们看到前些年的彩电冰箱,现在的汽车钢铁电力,都出现了“过热”“重复建设”的问题;

其三,大量投资于基本建设,因为基本建设不太会出现亏损问题,起码不会立刻出现,“总是有用的”,而且十分“现眼”,容易作为政绩。

当然在投资方面还有国有银行,国民由于缺乏保障感,而且因为是经济起飞的第一代人有着节约的习惯,所以储蓄率很高;

而现在的四大商业银行也是政府办的,于是其投资也是集中于大的工业项目和基建项目。

附带地,这也就导致了第三产业发展的严重滞后,因为第三产业虽然和国民生活息息相关,但其投资特点是项目众多、规模不大,恰恰不适合政府投资。

总之,由于政府财政收入偏多,由于高储蓄,我们的固定资产投资自然偏高,其占当年GDP的比例一般为35%,近年更上升到50%左右,而美国的这一数字是17%。

有很多论者提出要降低投资率,可是在政府收入偏高,而投放在教育医疗福利保障上的量又偏少的情况下,很自然地要进行投资;

否则,巨量的财政收入难道锁在保险柜里?

难道再给公务员加工资?

以上我们分析了“2001年”1万亿GDP的分配情况,所谓“分配决定生产”,那么这种分配状况对第二年的生产会有什么样的导向作用呢?

显然,第二年开始时各个企业会生产那些能销售出去的产品。

其一,国民的收入增长得不多,购买力自然不旺,那么这方面产品的生产也就不会很旺,大概比上年增加生产4、5个百分点即可。

其二,政府运转费用增长较快,达%,那么这方面的产品会生产得多一些;

于是我们看到有很多高档酒家应运而生,还出现了很多高尔夫球场,还进口了很多洋酒,当然还有其他种种高消费场所;

在这些方面公款消费占了很大比例。

其三,政府需要将巨量的财政收入进行固定资产投资,那么这方面产品就高速生产出来,大量的高速公路、城市广场、港口、开发区、磁悬浮列车、“市标性”摩天大楼等大型工程不断涌现,全国像一个大工地;

而这些工程的上游行业如水泥、钢铁等同样增长迅猛。

那么,如果说“2001”年的GDP是1万亿,到了“2002”年上升为万亿,增长率为9%,它的确意味着经过一年全国人民的辛勤劳动,以及消耗了大量的物力和自然资源,全国的产品和服务的产出增加了9%。

可是,在其中,国民需要的产品和服务,比如猪肉、啤酒、公交汽车、服装、住房面积、药品等,总量并没有增长这么多,只增长了4、5个百分点;

而“高速公路型”和“公款消费之高档酒家型”产品却增长了20%左右。

也就是说,虽然总产出的确增长了9%,但其中有较大部分是和国民生活水平提高关系不大的。

国民们对“公款消费之高档酒家型”产品的高速增长,对公款吃喝、对公车消费等,抱怨很大,因此政府对这方面当然应加以控制;

而对于“高速公路型”产品的迅猛增长,同样有许多论者认为过于超前,比如很多高速公路的利用率是很低的,笔者也很同意这种观点。

打个比方,一个马路边的“发展中家庭”,日子不算富裕;

但大门盖得金壁辉煌,由家中通到马路的路径规格也非常之高,甚至是磁悬浮的,我觉得这就是超前了。

不是说大门和那条路径不该建得非常好,而是说建设项目应该有一个轻重缓急的安排,不能畸轻畸重;

不能一方面盖起世界顶级的摩天大楼,建起连很多发达国家都不建的磁悬浮列车,另一方面有很多人上不起学、看不起病。

无疑,经济建设一定需要投资,但我国的问题一方面是投资额太高,更重要的是投资主体是政府。

财政投资固然是各级政府做决策,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投资决策实际上仍然是政府行为。

由各级政府进行投资,很容易出现重复建设,出现公共基建项目超前建设,出现政绩工程;

而能够直接有效地提升消费品生产的投资则相对较少。

杨启先指出:

“我国现在经济效益低下,主要低在国有企业。

现在我国全部的国民生产总值中,国有经济大约只占1/3,非国有经济大约占2/3。

但在每年所消耗的资源和资金中,其比例正好相反。

这说明国有企业的效益仅相当于非国有企业的1/4到1/2.”⑨非国有企业效益好,不仅说明它们自身赚钱多,还说明它们的投入产出比高,更说明它们的产品适销对路,能够满足国民的生活需要;

所以这是一种“双赢”“共赢”的状况,政府最应该支持它们的发展,应该把投资向它们倾斜。

遗憾的是,它们从银行贷款现在仍较为困难。

前面我们说“分配决定生产”,分析了“2001年”的分配如何决定了“2002年”的生产方向。

那么,如果“2002年”的GDP仍然按政府收入偏多、国民收入偏少的方式分配,就会使得“2003年”的生产进一步向“高速公路型”和“公款消费之高档酒家型”产品倾斜。

这种“螺旋式上升”显然不是国民乐于见到的,可以认为,这种“螺旋式上升”在方向上出了一定的偏差,应该加以纠正。

单就GDP而言,它在统计时对所有的消费品、所有的投资品,一视同仁,这显然是它的一个重大缺陷。

但在民主法制较为健全的国家,国民们对公共财政的监督较为规范,那么这一缺陷会得到较好抑止。

而在我国,因为民主法制的建设尚不够健全,所以GDP的这一缺陷会凸现出来,于是形成国民消费产品增长较慢、能直接提升消费品生产能力的投资品增长较慢;

而公款消费品增长较快、和消费品生产的关系不直接不密切的投资品和基建项目增长过快。

二、把人均收入增长率和GDP增长率并列为各级政府经济方面最重要的考核指标

分析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

03年底以来,公共舆论对GDP的反思逐渐加强,政府也有了若干举措,这既表明了国民公共理性的增强,也表明了政府的从善如流。

有识之士们提出了绿色GDP等等建议,以修正GDP的缺陷,秋风更是提出“与其不断修补GDP,在GDP前面不断地增加形容词,何不干脆扔掉GDP指标?

”⑩

我想秋风的这一建议偏激了些。

他的观点是政府应把精力集中于维护法制秩序、提供公共产品上,发展经济主要是市场的事。

但即使在美国,总统也负有提升经济的职责,克林顿即使有私生活问题,但因为任期内经济增长较快,所以得以连任;

更何况在我国,政府对经济生活有着很大的指挥权;

有权就有责。

因此政府应该把经济搞上去,责无旁贷。

而GDP指标在设计上虽然有种种缺陷,却仍然是全面衡量一国经济发展状况的最佳指标。

但我们又不能忽视上面所谈到的GDP指标的缺陷。

在我国目前市场机制还不完善、民主法制建设尚不健全的情况下,GDP增长所表现出来的经济增长,会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这一最高目的发生偏差;

若不及时加以纠正,这种偏差会越拉越大。

现在一些人在观念上甚至把GDP增长作为最高目的,而把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作为促进GDP增长的手段。

比如有人认为“如何促进经济增长?

应该拉动内需,更应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因为农民的绝对收入低,会把增加的收入立刻进行消费;

这样内需起来了,经济增长的速度就有了保证。

”按这种说法,提高农民的收入仅仅是手段,是提高GDP的手段;

那是不是说,如果有其他方法可以更有效地提高GDP,农民收入不升也无妨?

或者说,如果压低农民的收入,从而使得积累增长,从而能更有效提高GDP增长,那就也是可取的?

收入增长和GDP增长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可如果非要分清两者谁是目的谁是手段,我会选择收入增长;

因为收入增长最直接地意味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我们进行经济建设,不就是为了这个吗?

所以我的观点是:

把人均收入增长率和GDP增长率并列为各级政府经济方面最重要的考核指标。

比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