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5920605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5.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

人们都爱赏花,而著名作家老舍热衷于养花。

养花是件非常有乐趣的事,今天,我们学习《养花》,看看老舍先生对养花有哪些独到的感受?

二、精读课文,探究学习。

1、细读课文,想想作者讲了养花的哪些乐趣?

你是从课文哪些地方体会到的?

找一找、划一划,读一读,再小组交流。

(l)“花开得大小好坏都不计较,只要开花,我就高兴”,“小院子里一到夏天满是花草”。

(可以体会出作者爱花,确实把养花当成了生活中的一种乐趣,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的情感。

(2)作者养的花没有奇花异草,只养些好种易活的自己会奋斗的花草。

 (这句话中“自己会奋斗”是拟人的修辞手法,指有些花草不怎么选择天气,不怎么需要养花技术,就能自己生长。

作者爱花,养花,不是为了研究和试验,而只把养花当作生活中的乐趣。

所以作者“只养些好种易活的自己会奋斗的花。

”)

(3)作者养花,不是对花“置之不理”,而是天天照管它们,像好朋友似地关心它们。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花有感情。

作者在照管花的过程中,摸出了一些规律,增长了知识,从中得到了乐趣。

(4)“不是乱吹,这就是知识呀!

”(这是作者学会养花后的自豪之情的流露,这就是乐趣。

(5) 如此循环,让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得到适当的调节,有益身心,胜于吃药。

(“如此循环”指“像这样循环”。

指作者工作的时候,总是写一会儿就到院子里去看看,浇浇这棵,搬搬那盆,然后回到屋里再写一会儿,然后再出去……这句话是说养花付出的劳动可以使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得到调节,对身体和精神都有好处,比吃药效果还要好。

在辛苦中了解了劳动的意义,得到了乐趣。

表达了作者热爱劳动的感情。

这里有两点值得进一步探讨。

a.作者为什么说得感谢它们?

(因为养花,作者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得到了调节,消除了久坐或久站带来的腿部不适,代替了吃药,自然身体好,心里更高兴,这就是“有益身心”的意思。

b.作者两次使用“腰酸腿疼”、“热汗直流”,你认为作者是在抱怨养花劳累吗?

为什么?

(作者不但没有抱怨养花的劳累,反而从辛苦中体会到了乐趣。

“这多么有意思呀!

”这就是作者劳累后的感受,这是苦中有乐,是劳动带来的快乐。

(6)出示句子:

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a.让学生不改变意思,换一种说法:

(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是真理。

b.这句话说明什么道理?

(劳动可以创造一切;

幸福生活是劳动创造出来的;

人活着,就应该劳动。

c.补充空白,强化感觉。

2、为什么说“忧”和“泪”也是养花的乐趣?

三、再读课文,总结回顾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为什么养花;

养什么花;

养花要摸门道;

养花有益身心;

养花使人喜悦;

养花使人伤心;

养花的乐趣。

2.养花的乐趣

①养自己能奋斗的花——人生启迪

②养花要摸门道——增长知识

③养花要付出劳动——有益身心

④养花使人喜悦——有喜

⑤养花使人忧伤——有忧

四、拓展延伸

1.交流有关花的知识 

a.昙花

b.菊花的传说及特性

c.花语

d.有关花的成语 

2、交流有关老舍的资料

a.简介老舍

b.老舍勤劳的一生

c.老舍纪念馆

3.学校正在校建,为学校的绿化你想做点什么?

4.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加强环保。

五、课外延伸

1.写一篇读《养花》有感.

2.养花是件快乐的事,有兴趣的同学请养一盆花,体会一下养花的乐趣.(老舍是生活的有心人,才能从养花这一平凡小事中感受到无穷乐趣,孩子们也应该生活中培养一颗“心眼”去感觉体验,才能发现生活之趣,生活之妙。

板书设计

1、养花

养自己能奋斗的花——人生启迪

养花要摸门道——增长知识

养花要付出劳动——有益身心

养花使人喜悦——有喜

养花使人忧伤——有忧

教师随笔

 

总第99课时

2、生活是多么广阔

1、学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新诗,体会作者热爱生活的情怀。

2、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态度和热爱生活的感情。

1、体会诗句的深刻意义。

2.感悟生活的广阔和美好

一、导入揭题:

1、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里花朵真鲜艳,温暖的阳光照耀着我们,我们的脸上笑开颜。

娃哈哈!

我们的脸上笑开颜。

同学们,看了上面的句子你想起了那首歌?

(娃哈哈)你们会唱吗?

我们全班站起来尽情地唱一唱上面这一节吧!

2、你们优美的歌声让我感受到生活是多么美好!

《一夜的工作》这篇课文的作者何其芳,写了一首《生活是多么广阔》的诗。

今天我们学习这首诗。

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

过渡:

生活究竟有多广阔,下面我们就到诗中一起体会。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㈠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学习要求一:

⑴自由朗读第一节诗歌,想一想:

“生活是海洋”这句话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怎样读才能把诗读好?

然后小组内交流。

2.学生自己练习朗读,小组交流。

3.检查学习效果。

⑴说说“生活是海洋”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活像大海一样广阔)

谁能想象着广阔的生活读这几句诗?

A注重同学之间评价;

B教师范读,学生练习读。

⑵朗读了这几句诗,你觉得怎样读才读得好。

总结读的技巧,点击出示读法。

大家总结的读诗方法真好,大家能用这样的方法读余下的三节诗吗?

⑶学生自愿分节朗读二、三、四小节,同学评价纠正、再朗读。

⑷指名填空。

你们在课堂上的表现真棒!

你们课前的预习是不是一样棒呢!

老师想检验一下,请看学习要求二。

㈡品读诗句,感悟诗情。

1.学习要求二:

读下面的几句诗,说说你从诗句中感悟到了什么?

把你的感悟与小组同学说一说。

“去过极寻常的日子,去在平凡的事物中睁大你的眼睛,去以自己的火点燃旁人的火,去以心发现心。

2.学生自己读文思考,组内交流。

3.检查学习效果。

⑴学生自愿交流,谈感悟。

⑵出示参考答案。

去在平凡的事物中睁大你的眼睛。

去以自己的火点燃旁人的火。

去以心发现心。

预设:

“去过极寻常的日子”,意思:

不要刻意追求生活的轰轰烈烈,惊险离奇;

“去在平凡的事物中睁大你的眼睛”,去发现平凡生活中的美好的事物,美好的心灵。

“去以自己的火点燃旁人的火”,要在生活中充满热情地帮助别人。

“去以心发现心”要真心待人,真诚待人。

⑶这几句诗写出了作者对生活的态度,我们一起深情的朗诵一遍。

这几句话写得多好啊!

请把这几句话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个人好吗?

(三)创设情境,升华情感:

请你深情地对老师和父母说——去过极寻常的日子。

请你热情地对同桌说——去在平凡的事物中睁大你的眼睛。

抚着你胸口对自己说——去以自己的火点燃旁人的火。

大声地对全社会的人说——去以心发现心。

我们人人都这样做,那么,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

同学们,你的生活快乐吗?

那就把你的快乐写在诗句中,让我们一起分享!

四、当堂训练。

1.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句子,仿写几句话:

(1)去参加歌咏队,

去演戏,

去建设铁路……

生活是多么广阔,

(2)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

去(),

去()……

生活是(),

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

2.学生写话的作品展示。

这节课我很快乐!

你们快了吗?

有什么收获呢?

五、作业布置

2、生活是多么广阔

广阔

生活芬芳热爱生活

……

总第100课时

3、中华第一龙

1、通过以读促悟的学习方法了解龙的形成以及发展的过程。

2、体会中华民族和龙的深厚情感,感知源远流长、丰富奇特的龙文化,培养民族感情。

3、指导学生熟读课文,丰富词汇,积累带龙的好词佳句。

指导学生熟读课文,理解中华民族对龙的情感,了解龙在中华文化的地位。

一、置疑导入。

1、教师置疑:

同学们,你们知道龙吗?

请你说说对龙的了解。

2、引入课题:

看来你们了解得还挺多,我们今天一起走进课文《中华第一龙》更深入地研究研究龙。

板书课题:

中华第一龙(齐读课题,读好“第一”)。

二、初读课文,感受龙的形象。

1、齐读课文,划出生字词,并思考:

龙是什么?

龙长什么样?

2、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字词:

濮阳粗犷蜥蜴游弋房椽惊涛骇浪暴风骤雨

(2)指名认读并解释词义。

(3)注意字形:

濮椽“弋”查“弋”部,如“式”、“鸢”“贰”

3、交流:

(结合书上的有关句子回答)

(1)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图腾。

什么是图腾?

引入第2自然段,理解“图腾”:

它是一个民族认定的标志,是民族的象征和希望。

(双头鹰是德国的图腾,大象是印度的图腾,满族人崇鹰,蒙古人崇狼,回族人崇狮)

(2)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和希望。

(3)龙不是一种实有的动物,而是一种艺术形象,是我们的祖先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

(4)龙是万能之兽、万能之神。

4、交流:

(1)出示:

驼头、鹿角、蛇颈、龟眼、鱼鳞、虎掌、鹰爪、牛耳

齐读,再读,你发现了什么?

(将许多动物的特点都集中到龙的身上。

(2)过渡:

这样一个龙的形象又是怎么被想象创造出来的呢?

读第4自然段。

三、了解龙的起源。

1、学生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2、交流:

龙是怎么被想象创造出来的呢?

用“因为――所以――”说。

(1)因为古时人们对大自然的许多现象无法作出科学的解释,更没有控制自然的能力,于是祖先们希望自己的图腾具有风雨雷电那样的力量,群山大海那样的雄姿,让它像鸟一样能腾云驾雾,像鱼一样可以在水中游弋,像马一样可以飞快奔跑……所以想象创造出了龙。

(2)指名说,引导:

正是因为祖先们对大自然的许多现象无法作出科学的解释,更没有控制自然的能力,所以当他们看到群山连绵、惊涛骇浪、电闪雷鸣、暴风骤雨,都使他们震惊和崇拜。

于是,我们的祖先(出示句子,接读)希望自己的图腾具有风雨雷电那样的力量,群山大河那样的雄姿,让它像鸟一样能腾云驾雾,像鱼一样可以在水中游弋,像马一样可以飞快奔跑……

3、师:

说(读)得真好!

你们知道最早的龙是什么样的吗?

四、走进龙文化。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最早的龙是什么样的?

(出示相关语句)中华第一龙有什么特点?

(贝壳砌成、造型粗犷、样子像蜥蜴)

2、你们想不想亲眼看看这条龙啊?

(出示句子)齐读这段话。

3、这条龙是那里来的呢?

(原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