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复习背诵材料早期政治制度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5920378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70.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复习背诵材料早期政治制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历史复习背诵材料早期政治制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历史复习背诵材料早期政治制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历史复习背诵材料早期政治制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历史复习背诵材料早期政治制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复习背诵材料早期政治制度Word文档格式.docx

《历史复习背诵材料早期政治制度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复习背诵材料早期政治制度Word文档格式.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复习背诵材料早期政治制度Word文档格式.docx

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构建政治权力3、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四)秦汉的政治制度

1、秦统一天下: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结束春秋战国时期的混战局面,统一天下,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

2、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认为自己德过三皇,功过五帝,自命为始皇帝,确立了皇帝制度。

3、秦朝在中央是想三公九卿制。

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丞相是皇帝的助手,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太尉掌军事;

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负责监察百官。

4、郡县制

郡县制早在春秋战国时就已经存在,并不是秦朝的首创。

秦朝鉴于分封制的弊端,在地方全面推行郡县制。

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不得世袭,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形成了一种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

5、汉初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因为没有实行分封制,天子得不到诸侯的辅助而灭亡,由此实行“郡国并行制”,即同时实行郡县制和分封制,但后来的历史证明,分封制、藩国的存在严重危及到中央集权,所以以后的王朝几乎都没有实行分封制。

(五)选官制度

选官制度大体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三个阶段

1、世官制贵族时代为官的制度,不能使出身地位的人有做官的机会

2、察举制是地方官员查访人才向中央举荐的制度,早期举才的标准是才能和品德,故又叫做举孝廉、征辟。

察举制使一些出身低微有才学的人有了做官的机会。

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察举制发展为九品中正制,选官看重的是出身和门第,以官举士,权操于上,民意无从体现,具有封闭性。

3、科举制考试选官的制度,隋朝开创,唐代完善。

早期科举为封建王朝选拔了众多的人才,使众多出身低微的人有了做官的机会,以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形成了社会重学风气。

但到了明清时期,科举考试日益僵化,特别是明清时的八股取士,选出的大多是迂腐守旧的人。

(六)唐代的三省六部制

1、开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

2、三省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中书省负责草拟、决议,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

六部隶属于尚书省。

3、三省六部制之下,三省的长官地位等同于宰相,众设宰相、以分相权。

同时分工明确,提高了效率。

(七)元代的行省制

1、元代的最高地方行政区划是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在10大行省之外,还有中央的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和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四川、青海等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2、行省行驶权力时咬受到中央的节制,加强了中央集权,调整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3、行省制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1、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权分六部,加强了君权,但导致皇帝政务的繁忙。

2、明成祖朱棣设内阁。

内阁作为皇帝的助手,只是皇帝的咨询机构,并受到司礼监太监的牵制。

3、清代雍正帝设置军机处,军机大臣位高无实权,上传下达,跪受笔录,是皇帝的机要秘书。

军机处的设置,使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九)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和君主专制的影响

1、中央集权制度

作用:

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适度的中央集权有利于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大型工程的兴建

局限:

过度的中央集权容易导致地方的自主性、积极性受到限制,并容易导致腐败和不作为。

2、君主专制制度

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兴建大型工程的兴建,有利于发展经济和文化

君主的权力至高无上,容易形成暴政;

人治容易出现腐败;

阻碍了生产力发展;

抑制了明清时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易出现思想文化的专制,从而不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

二、列强入侵与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一)1840——1900年列强的侵略

1、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年)

(1)原因:

根本原因: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争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直接原因:

维护罪恶的鸦片贸易借口:

林则徐虎门销烟

(2)1842年清政府战败,签订了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内容:

割香港岛给英国;

赔款2100万银元;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英国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协定关税)

(3)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人民从此担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压迫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英法联军的罪行:

占领北京,抢劫并火烧圆明园

3、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1)日军制造了旅顺大屠杀

(2)1895年中国战败,签订了《马关条约》

割台湾、辽东半岛、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款白银2亿两;

开放重庆、沙市、苏州、杭州4处为通商口岸;

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办工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

(2)影响:

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甲午战后,列强纷纷在中国办厂开矿、修建铁路,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发展到资本输出阶段,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

(1)英法美日德等八国侵略中国,占领了北京,抢劫颐和园

(2)1901年中国战败,签订《辛丑条约》

赔款4.5亿两;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中国人不得居住。

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斗争;

拆毁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的炮台,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3)影响:

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1840年至1900年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1、黄海海战

(1)黄海海战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

(2)1894年日军偷袭中国北洋舰队,北洋舰队仓促迎战。

在战斗中民族英雄、致远号管带邓世昌牺牲。

黄海海战最终以日军率先逃离战场告终,中国北洋舰队受重创,但主力尚存。

(3)李鸿章命令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导致北洋舰队在威海卫全军覆没

2、台湾军民的反割台斗争

(1)甲午战败后,签订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台湾军民掀起了反割台斗争

(2)台湾军民在丘逢甲、徐骧的领导下,与刘永福的黑旗军并肩作战,在新竹、台中、彰化、大甲溪等地抗击日军,但由于缺乏清政府的支持,台湾沦陷。

(3)1945年二战日本无条件投降,台湾光复

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长达50年(1895——1945年)

3、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

八国联军沿着铁路向北京进犯,义和团扒铁路、毁电线,在廊坊、杨村阻击敌人;

包围东交民巷和西什库教堂。

(三)伟大的抗日战争

1、日军的罪行

(1)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日军发动,开始局部侵华。

由于国民党实行不抵抗政策,不到半年,日军占领整个东北。

(2)七七事变:

1937年7月7日,日军炮击宛平城和卢沟桥,开始全面侵华,由此揭开了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序幕

(3)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后,在6周时间内,日军屠杀中国军民30万人

(4)日军在侵华期间,违反国际法,发动细菌战和毒气战。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确立

(1)根本原因: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2)过程

1935年12月,中共召开瓦窑堡会议,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1937年改编西北的红军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把南方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

1937年8月,中共召开洛川会议,制定了动员全民族力量抗战的全面抗战路线

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中共中央提出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是建立

(3)作用:

动员了全民族进步力量进行抗战,是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

3、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组织了一系列大规模的会战,消耗了日军大量的兵力,但由于国民党实行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导致一系列的会战最终都失败了

(1)淞沪会战国民党保卫上海的会战,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神话

(2)太原会战在国民党组织的太原会战中,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平型关歼敌千人,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太原会战是国共合作抗战精神的良好体现

(3)徐州会战1938年徐州会战中,国民党将领李宗仁指挥下,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的最大规模的胜利

(4)武汉会战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后,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5)枣宜会战是抗战晚期的一次会战,国民党将领张自忠将军牺牲

4、共产党的敌后战场

(1)共产党在敌后实行依靠全民族抗战的全面抗战路线,深入日军后方,广泛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

(2)敌后抗战的中枢和总后方:

陕甘宁边区

(3)1940年下半年,为粉碎日军的扫荡,彭德怀在华北指挥了百团大战,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鼓舞了全民族抗战的信心

5、抗日战争的胜利

(1)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

9月2日签署投降书;

10月25日台湾光复

(2)抗战胜利的原因

中国方面(主要原因):

中华民族的全民族抗战;

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

国共两个战场互相配合,协同作战

国际因素:

中国的抗战得到了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支持。

美国在日本投放原子弹,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加速了日本的投降

(3)抗战胜利的意义

抗战胜利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抗战壮大了人民的力量,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

1、背景:

中国人民和外国侵略势力、本国封建统治者的矛盾尖锐

2、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奇异。

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都天京,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革命政权

3、《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颁布,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以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为核心。

土地的分配:

按“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不论男女,按人口均分

产品的分配:

按“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目标:

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钱同使,有衣同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特征:

(1)革命性突出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几千年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2)空想性:

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平均一切社会财富,是农民平均主义的空想(3)处于战争的条件下,该纲领没有真正推行过

4、《资政新篇》1859年洪仁玕在太平天国运动的晚期,为挽救太平天国而提出

(1)内容经济:

允许私人开办工业,奖励发明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