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 6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912194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541.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 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 6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人教版 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 6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人教版 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 6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人教版 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 6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人教版 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 6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 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 6Word文件下载.docx

《人教版 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 6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 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 6Word文件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 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 6Word文件下载.docx

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种群的竞争。

【名师点睛】群落演替的过程中,演替的方向,植物的分层现象的出现,环境的变化。

2.图中A、B、C分别代表山地、森林、海洋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温度是造成这三个区域内植物分布存在巨大差异的主要生态因素

B.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C.C处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因为光照的影响

D.影响B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

【答案】C

植物的分层现象是植物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等都影响植物的生长,由图示可知,温度是造成高山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而森林和决定植物的分层现象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光照,光照强度直接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因此,农业生产中,可以合理密植,提高产量.

解:

A、温度是造成高山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而森林和水域生物群落的分层现象是受光照的影响,A错误;

B、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为不同地点的植物分布,不属于同一个生物群落,B错误;

C、C处植物的分层现象为水域生物群落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受光照的影响,C正确;

D、森林生物群落的分层现象是受光照的影响,决定植物的分层现象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光照,D错误.

故选:

C.

群落的结构特征.

3.在森林中的鸟类常可见到有垂直分层现象。

这种现象主要与下列哪一种因素有关:

A.光照强度B.空气湿度C.食物种类D.温度

【解析】森林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不同的动物因食性的差别而分布在不同层次,C正确

【考点定位】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名师点睛】学生对于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成因理解不清

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成因分析

(1)影响地上植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光照;

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影响动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食物。

群落的分层现象不仅表现在地面上,也表现在地下,但地下分层现象主要与水分和矿质元素有关。

水域中,某些水生动物也有分层现象,影响因素主要有阳光、温度、食物、含氧量等。

(2)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的因素包括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常呈镶嵌分布。

而山麓到山顶的群落分布属于水平结构,是由地形起伏造成的。

4.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时才能发生演替

B.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均发生变化

C.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种类的改变导致种间关系发生改变

D.群落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快

【答案】A

【解析】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是受到干扰或破坏时,才会出现群落的演替,A错误。

【考点定位】群落的演替

【名师点睛】1、群落演替: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群落演替的原因:

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5.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样方法只能用于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

B.标记重捕法适合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C.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D.标记重捕法中,从做上标记到进行重捕,需要间隔一段时间

估算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而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A、样方法也能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弱的动物的种群密度,A错误;

B、标记重捕法适合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B正确;

C、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C正确;

D、从做上标记到进行重捕,需间隔一段时间,以消除做标记对动物的影响,D正确.

A.

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6.种群的自然增长呈“S”型曲线,假设某动物种群的K值为100,M表示种群数量,据下表分析正确的是

曲线上的点

M

(K-M)/K

S1

10

0.90

S2

25

0.75

S3

50

0.50

S4

75

0.25

S5

100

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S2之后

B.(K—M)/K中的值为0.5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

C.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3点时进行

D.该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该种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变为增长型

【解析】根据表格分析,种群数量增加的过程中,种群的增长量先增加后减少,说明种群数量呈现S型,其中S3点时种群增长量最大,表示K/2处,由于存在环境阻力,自然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说明环境阻力对种群影响始终存在,A错误;

(K—M)/K中的值为0.5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B正确;

防治害虫,应在K/2以下进行防治,C错误;

该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该种动物的性成熟推迟,种群的出生率降低,年龄组成不一定回事增长型,D错误。

【考点定位】种群数量的变化

【名师点睛】归纳总结种群数量的变化,重点区别;

种群数量的变化:

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与“S”型曲线

项目

“J”型曲线

“S”型曲线

产生条件

理想状态

①食物、空间条件充裕

②气候适宜

③没有敌害、疾病

现实状态

①食物、空间有限

②各种生态因素综合作用

特点

种群数量以一定的倍数连续增长

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后,将在K值上下保持相对稳定

环境容纳量(K值)

无K值

有K值

曲线形成的原因

无种内斗争,缺少天敌

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多

种群增长率

保持稳定

先增加后减少

种群增长曲线

Nt=N0λ

种群增长(速)率曲线

联系

2、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临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有重要意义。

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的方法:

1、根据年龄结构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类型

图示

种群特征

出生率

种群密度

增长型

幼年个体数多于成年、老年个体数

出生率>

死亡率

增大

稳定型

各年龄期个体数比例适中

出生率≈死亡率

稳定

衰退型

幼年个体数少于成年、老年个体数

出生率<

减少

2、根据性别比例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1)种群的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2)性别比例影响种群密度的原因

性别比例

繁殖机会

各年龄阶段中雌雄个体数量相当

雌雄个体都有充分交配繁殖机会

决定了较高的出生率

将逐渐增大

雌多于雄或雄多于雌的种群,性别比例失调

个体间交配繁殖机会较少

出生率较低

将逐渐减小

3、“S”型曲线中注意点:

①K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②K/2处增长率最大。

③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会急剧下降甚至消失。

2、实例:

灭鼠

捕鱼

K/2(有最大增长速率)

捕捞后,防止灭鼠后,鼠的种群数量在K/2附近,这样鼠的种群数量会迅速增加,无法达到灭鼠效果

捕捞后使鱼的种群数量维持在K/2,鱼的种群数量将迅速回升

K(环境最大容纳量)

降低K值,改变环境,使之不适合鼠生存

保护K值,保证鱼生存的环境条件,尽量提升K值

3、种群数量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下降等,而“J”型曲线和“S”型曲线都知识研究了种群数量增长的规律。

4、“J”型曲线反映的种群增长率是一定的;

而“S”型曲线所反映的种群增长率是先增大后减小。

不能认为“S”型曲线的开始部分是“J”型曲线。

7.下图为影响种群密度因素的概念图,a、b、c、d依次代表的影响因素是

A.年龄组成、死亡率、迁出率、出生率

B.出生率、年龄组成、迁出率、死亡率

C.死亡率、出生率、迁出率、年龄组成

D.出生率、死亡率、迁出率、年龄组成

【答案】D

【解析】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AB错误;

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的,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的,C错误;

D正确。

【考点定位】种群的特征

【名师点睛】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

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种群的空间分布一般可概括为三种基本类型:

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

8.某农场面积为140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很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来研究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

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

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

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第三营养级含能量少

【解析】鹰捕食黑线姬鼠,鹰的迁入率增加,被捕食的黑线姬鼠的数量增多,会导致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下降,A正确;

设140hm2面积内,黑线姬鼠的数量为N只,则N︰100=280︰2,解得N=14000(只),因此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为14000只/140hm2=100只/hm2,B正确;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群落中物种数目并没有减少,C错误;

能量沿食物链的各个营养级流动,逐级递减,生物所处的营养级越高,获得的能量越少,D正确。

【考点定位】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9.弗莱明发现,在细菌培养基中偶然出现的青霉菌周围没有细菌生长,经持续的研究,他分离出了青霉素,图中能正确表示青霉菌与其他细菌(以金色葡萄球菌为例)之间的关系是()

此图,b表示青霉菌

B.

此图,a表示青霉菌

D.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在细菌培养基中偶然出现的青霉菌周围没有细菌生长,说明青霉素能够分泌物质杀死细菌,它们之间是竞争关系,最后结果是青霉素存活而勘察细菌死亡.

A、图示曲线表示的两种生物是捕食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