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农耕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第1讲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形成先秦秦汉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901265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138.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农耕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第1讲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形成先秦秦汉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农耕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第1讲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形成先秦秦汉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农耕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第1讲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形成先秦秦汉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农耕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第1讲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形成先秦秦汉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农耕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第1讲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形成先秦秦汉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农耕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第1讲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形成先秦秦汉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农耕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第1讲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形成先秦秦汉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农耕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第1讲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形成先秦秦汉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农耕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第1讲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形成先秦秦汉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

(2)西周:

实行以王族为主体、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周王成为“天下共主”;

实行以血缘为核心、嫡长子继承制为特点的宗法制,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3)特点:

神权与王权结合;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经济

农业生产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上,奴隶集体劳动,人类进入“青铜时代”。

(1)农业:

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

农业工具以石器为主,出现少量青铜农具;

土地制度是井田制。

(2)手工业:

夏、商、周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

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商食官制度。

(3)商业:

商朝职业商人产生;

周朝商人由官府统一管理。

3.文化

(1)历法:

夏朝时出现《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

(2)文字:

最早的原始文字是“图画文字”,至商代已形成完整体系,甲骨文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熟文字。

考法1 从现象角度考查早期政治制度的影响

[典例1](2017·

全国Ⅰ,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

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

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考题点评本题借助分封制的内涵和外延,从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角度考查分封制对当时各地文化认同的影响。

解答关键是分封制不仅扩大区域,还能把周文化传播到各地,有利于文化认同和交流。

解析 据所学可知,周王通过“授土”“授民”,使王族、姻亲和功臣在新占领的土地上建立起一批新兴诸侯国,如材料中的卫、鲁、燕等国,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从而形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心理认同,推动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故选A项。

B、C、D三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答案 A

分封制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和文化的交流

西周封国内居住着几个方面的代表人物,即被分封子弟及其率领的军队、殷遗民、专业技工等,他们同住在一个城市内,谓之“国人”。

封地所在的一些土著族群,其首领及封君与国人相互通婚。

还有一些土著居住在郊野,成为“野人”,他们往往是东部古老的族群。

在封国之内还有更多不同人群。

他们构成一个多元的复杂社会,推动了文化大融合。

1.(视角分封制孕育的统一因素)周代文献表明,通过分封制,西周时代的人们已产生了“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意识。

这表明周代分封(  )

A.有助于国家整体观念的形成

B.孕育了中央集权观念

C.建立了君主专制的统一王朝

D.初步形成了家天下的局面

解析 分封制下周王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从形式上讲,这反映出土地和人民都是属于周王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国家整体观念的形成,故A项符合题意。

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君主专制的主要特征是权力高度集中,而分封制下君主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排除C项。

夏朝时已形成了家天下的局面,故排除D项。

2.(视角宗法观念对封建政治的影响)吕思勉指出,古代中国封建有四次反动:

第一次是项羽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制度;

第二次是刘邦的封建;

第三次是西晋封建司马氏宗室为诸侯王;

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二十几个儿子为藩王。

这种现象说明(  )

A.分封制日益发展完善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

C.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

D.利用宗室是强化皇权的主要手段

解析 分封制是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的重要标志,秦以后“中国封建”的四次反动说明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故选C项。

答案 C

考法2 从文明传承角度考查政治制度的延续

[典例2](2018·

全国Ⅱ,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

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考题点评本题运用史记记载的故事切入,考查商代的政治思想,意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信息,并调用所学知识对材料进行阐释的能力,考查考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解答此题关键要理解商汤“乃去其三面”的真实意图及结果。

解析 材料意在通过商汤对鸟兽不赶尽杀绝而获得诸侯拥护这一历史事件,来体现商汤的成功缘于其“仁爱”之心和基本道德意识,故选A。

材料中没有捕猎与其他生产活动进行比较的信息,不能得出捕猎是夏商主要经济活动,B错;

材料未体现商汤注重生态环境保护,C错;

材料不能体现资源争夺,D错。

[典例3](2016·

全国Ⅲ,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

这表明西周时(  )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考题点评本题借青铜器铭文来“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实质体现了宗法社会文明的传承。

其解答的关键是青铜铭文是历史文明的载体。

解析 根据“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语句也愈加格式化”可知此种铭文商代已经存在,只是字数和语句发生了变化,故A错误;

根据“这些铭文大都记述……希冀子孙保用”可知祖先的功绩被记录和传承,利于形成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故B正确;

西周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材料未涉及,故C错误;

商周青铜器多用于祭祀,题干信息不能说明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故D错误。

答案 B

古代宗法制对传统社会结构的影响

(1)“家天下”的延续,父系单系世系原则的广泛实行。

(2)家族制度长盛不衰。

族权有严格、固定的组织形式,成为维系社会秩序的强劲力量,很大程度上承担了地方政权的职能。

(3)家国同构,君权与父权互为表里,“国”与“家”彼此沟通。

(4)形成了颇具东方特色的以家族为中心、以明等级为目的的伦理文化观念。

1.(视角早期政治制度对文明传承的影响)西周时,周天子经常将刻有铭文的青铜器分发给各地诸侯。

这样,周人使用的文字首先传播到了周的各诸侯国,不久便传到了楚或吴、越之地。

这说明西周(  )

A.宗法礼乐制度文化的广泛传播

B.天子与诸侯的臣属关系明确

C.为华夏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D.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比较频繁

解析 解读题干材料,材料表明周天子通过将刻有铭文的青铜器分发给各地诸侯的方式,周人使用的文字传播到了周的各诸侯国,包括偏远的楚或吴、越之地,为华夏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故选C项。

2.(视角早期政治制度对城邑建筑的影响)下表整理自《考工记》中对西周城邑的记述,这表明西周(  )

类别

天子的王城

诸侯的国都

卿大夫的都城

城墙高度

九雉(雉为一尺)

七雉

五雉

南北向道路宽度

宽九轨(九辆车的宽度)

宽七轨

宽五轨

A.天子严控诸侯与卿大夫

B.建筑礼制突出礼制观念

C.统治者对城邑进行改建

D.对城市进行合理的规划

解析 观察解读表格,可知西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城邑的城墙高度和道路宽度均有严格的等级限制,体现了维护等级制度的礼制观念,故选B项。

西周时期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A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统治者的“改建”,C项错误;

材料仅反映了城墙高度和南北向道路宽度,D项错误。

答案 B

阶段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

(1)王室衰微、诸侯混战,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社会动荡。

(2)为富国强兵,各国纷纷改革或变法;

郡县制的雏形出现。

(3)国家呈现从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

井田制遭到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

铁犁牛耕出现并得到推广;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

实行重农政策。

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并存,以官营手工业为主导。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开始实行抑商政策。

(1)思想:

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派别

代表人物

主张

道家

老子

“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

“无为而治”

庄子

世界万物是相对的;

“齐物”的观点;

“逍遥”的人生态度

儒家

孔子

以“仁和礼”为思想核心,强调以德治民,“克己复礼”;

主张“有教无类”

孟子

“仁政”;

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性本善

荀子

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人之性恶,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

法家

韩非子

以法治国,君主集权;

奖励耕战;

“法”“术”“势”三者合一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2)科技:

战国时期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

战国时出现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石氏星表》;

出现算筹记数法。

(3)文学:

出现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创作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代表作是《离骚》。

考法1 从唯物史观角度考查农耕文明的形成

[典例1](2015·

全国Ⅰ,24)《吕氏春秋·

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

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考题点评本题运用材料,从战国时期农业收益增加的角度考查小农经济的形成。

解题关键是:

从唯物史观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认识战国时期生产效率的提高,促使“一家一户”的耕种方式成为可能,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

解析 战国时期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收益增加,使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的生产成为可能,从而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选A项。

B、C、D三项与题干材料不符或表述错误。

小农经济的影响

(1)政治上:

小农经济的分散性是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的经济基础。

(2)经济上:

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及脆弱性是“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源。

(3)科技文化上:

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与之相关的科技的发展,造就了古代科技实用性的特点;

同时,小农经济的落后性阻碍了古代中国科技的突破;

文学作品反映了小农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理想和憧憬。

(4)民族心理上:

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既有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有狭隘、保守的不足。

(5)家庭伦理上:

导致“重男轻女”“安土重迁”思想观念的产生,也铸就了中国古代注重孝道、重视家庭和邻里和睦的思想。

1.(视角小农经济的特点)《关于秦汉农业的若干问题》一文中写道:

战国初期,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