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心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895335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4.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心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发心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发心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发心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发心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发心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

《发心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心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发心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

机制包括心理机制和生理机制两个层面。

前者研究心理现象所涉及到的心理结构组成成分的相互关系的变化。

后者研究心理现象背后所涉及到的生理或生化成分的相互关系和变化。

当然,对心理机制的探讨和心理生理机制的探讨毕竟是属于心理学研究的不同层次,完全可以非同步地进行。

  

(三)预测和控制

对心理现象的描述和对心理规律的揭示,都属认识范畴,我们不仅要认识世界,还要改造世界(包括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因此,在认识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基础上,我们还要运用这些认识成果于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之中。

这就需要将心理规律运用到实践中,这部分内容也就成为心理学研究任务的又一必要的组成部分。

这方面任务归结起来就是指导人们在实践中如何了解、预测和调控人的心理。

这也是心理学理论向实践转化的重要环节。

总之,心理学家可以在这些方面为人们提出种种指导,使心理学理论更贴近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实际,以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效率和生活的质量。

上述三项任务是相互联系、环环相扣的。

心理发展事实的准确描述,有利于心理规律的深入揭示;

心理规律的深入揭示又为实践应用的有效指导创造必要的条件;

而在指导实践应用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又会促进人们对心理发展事实、规律的描述和揭示作进一步的探索,从而使人们对心理学的研究与应用得以步步推进。

1、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功能

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功能有四个,即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发展心理学研究也不例外。

描述研究对象的特点和发展状况是发展心理学研究最基本的目的。

在进行深入研究之前,正确地描述研究对象的当前状况是必要的。

解释是对发展心理现象的活动过程与特点的形成原因、发展变化以及相互关系等作出说明。

预测是根据研究形成的某一科学理论,通过一系列的逻辑推理,对研究对象以后的发展变化和在特定情境中的反应作出推断。

控制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最高目标。

所谓控制是指根据科学理论操纵某些变量的决定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境,使研究对象产生理论预期的改变或发展。

上述四个功能具有层次递进的关系,正确的描述是合理解释变量间关系的基础,只有合理的解释才能产生准确的预测,根据正确的解释和预测才能进行有效而符合预期目的的控制。

进行发展心理学研究,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合理可行的研究目的。

三、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设计

(一)纵向研究设计

纵向研究就是对同一批人进行长期或终身的跟踪研究。

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普莱尔就是采用这一方法进行研究,并编著了《儿童心理》一书的。

1.纵向研究的优点

●可以比较系统、详尽地了解个体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量变质变的规律。

2.纵向研究的缺点

●研究时间长,变量会不断增多,不易同时进行大量研究。

●被试重复参加同一类测验,影响被试情绪,从而影响数据的准确性。

●样本会因时间的延续而减少。

●主试人员的变化和研究人员的调整使研究的可信度降低。

(二)横向研究设计

横向研究是指同时对不同年龄组的个体进行研究。

1.横向研究优点

●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同一年龄或不同年龄的个体心理发展的不同水平或特点,并从中找出规律。

●具有省时、省力、省钱的特点。

2.横向研究缺点

●由于时间短,缺乏连续性,不易看出发展的连续过程和关键的转折点,难以确定因果关系。

最为重要的是,无法确定个体行为的变化是年龄变化的结果,还是生活经历的不同的结果,还是由于实验引起的。

●取样程序也十分复杂。

五、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

1.研究变量的复杂性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心理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发展变化的。

在研究中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因变量(心理发展变化)完全归结于年龄,而要努力发现导致因变量变化的直接原因。

2.研究对象的复杂性

发展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时间跨度很大,对象的复杂性大。

不同年龄的个体的特点对研究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如:

(1)在幼儿的研究中:

幼儿对指导语的理解能力不足;

表达内心感受的能力差;

觉醒状态短;

心理的稳定性差,使实验操作往往不能连续;

(2)在青少年的研究中:

心理的敏感性(对涉及个体尊严的事比较敏感);

心理的闭锁性(不愿意向别人敞开心扉)。

3、研究内容的复杂性

发展心理学研究内容的意识性,对真实回答问题产生不良影响。

在研究中出现:

“掩饰”心理

“从众”心理

4、无关变量的干扰大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是一个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往往出现无关变量的干扰,如:

“实验者效应”

“霍桑效应”(新的刺激情境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皮格马里翁效应”

5、研究被动性

发展心理学研究中不能对对象进行随意的控制,具有被动性,要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

●道德

●伦理

●人道

第3讲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

第4讲精神分析理论的心理发展观

(二)弗洛伊德修订观点——关于人格结构的观点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整体。

5.青春期:

自我统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1)自我统一性:

个体对现实和愿望统一的认识或感受。

角色混乱:

个体无法选择自己的角色,或选择角色缺少连贯性。

(2)由于社会价值观的急剧变化,愿望与现实的巨大差距,青少年容易产生自我统一感的危机。

如果危机得到积极解决,则形成“忠诚”的积极品质,如对朋友、亲人、职业等的忠诚。

因此,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感(identity),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责任和忠诚的实现。

(3)每个人都追求自我统一性,许多犯罪都与统一感危机有关。

(4)在青春期的初期,个体一方面想受到成人的对待,另一方面又觉得无法承担成人的义务,而拖延某种决断。

因此又叫“合法延缓期”。

这种拖延是痛苦的,但最终还要实现这种统一。

第5讲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4)亲社会行为

班杜拉认为,亲社会行为(如分享、帮助、合作和利他主义等),通过呈现适当的榜样能够施加影响。

班杜拉认为,亲社会行为靠训练是没有什么效果的,有时强制的命令可能会一时奏效,但会有反复,只有榜样的影响才更有用,而且持续时间更长。

第6讲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

(一)维果茨基心理发展的实质

个体心理的发展是个体的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

1.低级心理机能

低级心理机能,是个体依靠生物进化而获得的心理机能,是心理的种系发展的结果。

低级心理机能是人类和动物共有的心理机能。

低级心理机能的主要形式有:

感觉、知觉、机械记忆、不随意记忆、形象思维、情绪、冲动性意志等心理过程。

2.高级心理机能

(1)维果茨基认为高级心理机能是人类特有的心理机能,它具有以下特点:

●高级心理机能是随意的,主动的;

●高级心理机能的反映水平是概括的和抽象的;

●高级心理机能的过程是间接的,是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

●在起源上看,它是社会文化历史的产物,受社会规律制约;

●从个体发展上看,它是在人际交往中产生并不断发展的。

(2)高级心理机能的主要形式

思维、有意注意、抽象记忆、高级情感、理智性意志等均为高级心理机能。

(三)维果茨基心理发展的标志

心理发展就是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过程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过程转化的过程。

1.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的增长

随意机能是指心理活动中主动的、有意的,是由主体根据预定目的自觉引发的。

随意机能的增长主要表现为:

由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

由冲动到自制,由机械记忆到理解记忆。

2.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的增长

抽象概括机能是由于词和言语的发展,各种心理机能出现更高的概括性。

抽象概括机能增长主要的表现为:

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

由再造想象到创造想象;

由低级情感到高级情感。

3.各种心理机能的关系不断重建

各种心理机能不断变化、组合,形成间接的、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其具体表现是:

3岁以前以知觉和直观思维为中心;

学前期,在意识系统中记忆占主导地位;

学龄期,在意识系统中是以逻辑记忆和抽象思维为核心。

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儿童的个性发展是心理高级机能发展的重要表现。

(三)加里培林推动“内化说”理论成熟

加里培林进一步发展了“内化说”,提出了“智力活动按阶段形成”的理论。

他认为智力活动的形成要经历五个阶段:

1.活动的定向阶段

即要求儿童形成关于活动和活动结果表象。

2.物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

运用各种实物或模型等完成活动。

3.外部语言阶段

开始脱离实物,只靠出声的言语对头脑中的表象进行操作。

4.无声的外部语言阶段

在操作时,不再出声,但仍能发现发音器官的动作。

5.内部语言阶段

智力活动以内部言语来调节,智力动作简缩化。

第7讲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三、皮亚杰对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

(一)感觉运动阶段(0-2岁)

在0-2岁,靠感知动作来认识和适应外界环境,从而形成动作图式的认知结构。

分阶段

大致年龄范围

发展特征

1.反射练习期

0~1个月

行为均为反射性。

只能以少数的几个反射图式进行同化,2~3周后产生简单的顺应动作。

2.初步适应期

(初级循环反应出现)

1~4个月

由于眼手耳初步协调能力的出现,婴儿出现简单习惯动作(适应性),但局限于个体身体部位的重复性动作。

3.意向行为形成期

(二级循环反应)

4~8个月

视、触协调,意识到对象之间的关系,能利用这种关系达到自己的目的,出现指向外在客体的重复性动作。

4.二级格式协调期

(图式的初步联系运用)

8~12个月

能运用已有图式实现不能直接达到的目的,表现为在解决问题时能进行动作结合。

(有意性的最初表现)

5.通过尝试而创造新图式期

(三级循环反应)

12~18个月

通过尝试来发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思维出现以前最高的智力形式。

6.以心理结合产生新的方法

18~24个月

逐步摆脱感知运动模式向表象智力模式迈进。

能通过表象解决问题。

(顿悟的最初表现)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图式,以表象符号代替外界事物,出现“表象图式”。

但此时的表象只是静态的表象。

这一阶段分为两个时期(没有出现守恒的现象):

1.开始运用象征性符号时期(前概念阶段)(2-4岁)

(1)象征性思维的出现

其特点是掌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