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神经复习总结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5891359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17.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神经复习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整理神经复习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整理神经复习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整理神经复习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整理神经复习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整理神经复习总结文档格式.docx

《整理神经复习总结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神经复习总结文档格式.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整理神经复习总结文档格式.docx

外直肌

面神经

内耳门-茎乳突

外侧部

面部表情肌,泪腺,舌前2/3味觉,外耳道感觉

前庭窝神经

内耳门

外侧端

听觉、平衡觉

舌咽神经

颈静脉孔

延髓

橄榄后沟上部

舌后1/3味觉,咽部感觉,支配咽肌、唾液分泌

迷走神经

橄榄后沟中部

咽、喉肌、胸腹内脏运动

副神经

橄榄后沟下部

胸锁乳突肌、斜方肌

舌下神经

舌下神经管

前外侧沟

舌肌

·

运动性神经:

动眼、外展、滑车、副、舌下;

感觉性神经:

嗅、视、前庭窝;

混合性神经:

三叉、面、舌咽、迷走

视觉传导径路及各部位损伤表现:

详见书P6(书上图的b.c注解貌似是错的吧,应该互调一下,此图为正确)

动眼神经:

上直肌:

内上;

下直肌:

内下;

内直肌:

内收;

下斜肌:

外上

滑车神经:

上斜肌:

外下

外展神经:

外直肌:

外展

眼肌麻痹(图见P9)

1、周围性眼肌麻痹:

1)动眼神经麻痹:

完全损害时表现为上睑下垂、眼球向外下斜,不能向上、内、下转动,瞳孔散大,光反射及调节反射均消失,有复试。

常见于颅内动脉瘤、结核性脑膜炎、颅底肿瘤。

2)滑车神经麻痹:

眼球向外下方活动受限,下视时出现复视。

3)外展神经麻痹:

眼球内斜视,外展不能或受限,可伴复视。

常见鼻咽癌颅内转移、桥小脑角肿瘤、糖尿病等。

三条运动神经均受损,眼肌全部瘫痪,只能直视前方,不能向任何方向转动,瞳孔散大,

光反射消失。

常见海绵窦血栓、眶上裂综合症。

2、核性眼肌麻痹:

指脑干病变(血管病、炎症、肿瘤)致眼球运动神经核(动眼、滑车、外展)损害引起的眼球运动障碍。

特点:

可选择性损害个别神经核团,可呈分离性眼肌麻痹;

常伴脑干内临近结构的损害(如外展神经核病变时常损伤面神经纤维,伴发同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常可累及双侧。

3、核间性眼肌麻痹:

前核间性眼肌麻痹:

脑桥侧视中枢与动眼神经核间的内侧纵束上行纤

维受损。

病灶侧内收麻痹,对侧可以外展,伴眼震,辐辏反射正常;

后核间性眼肌麻痹:

脑桥侧视中枢与外展神经核间的内侧纵束下行纤

病侧不能外展,可以内收;

辐辏反射正常;

一个半综合症:

一侧脑桥侧视中枢和对侧已交叉过来的内侧纵束同时受累,患侧不能内收,不能外展,对侧不能内收,外展时有水平眼震。

核间性眼肌麻痹和一个半综合症多见于脑干腔隙性脑梗死或多发性硬化。

4、核上性眼肌麻痹:

中枢性眼肌麻痹,指由于大脑皮层同向运动中枢或其传导束损害,使双眼出现同向注视运动障碍。

双眼同时受累;

无复视;

反射性运动保留

霍纳综合症(Hornersyndrome):

颈上交感神经径路损害所致,表现为患侧瞳孔缩小,眼球内陷,眼裂变小,面部少汗。

对光反射通路:

光线——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视束——中脑顶盖前区——两

侧E-W核——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节后纤维——瞳孔括约肌;

图见P12

因司瞳孔反射的纤维布进入外侧膝状体,故外侧膝状体、视放射及枕叶视觉中枢损害引起的中枢性失明光反射不消失。

辐辏及调节反射:

冲动沿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枕叶

距状裂皮质——额叶——皮质桥延束——动眼神经E-W核和正中核——沿动眼神经——至瞳孔括约肌、睫状肌(调节);

至两内直肌(辐辏)

故顶盖前区病变,只影响光反射径路及交感神经下行纤维,不影响辐辏及调节反射

阿-罗瞳孔(Argyll-Robertsonpupil):

两侧瞳孔较小,大小不一,边缘不整,光反射消失而调节反射存在,为顶盖前区光反射径路受损而未影响调节反射径路所致。

常见于神经梅毒、偶见多发性硬化。

角膜反射通路:

角膜——三叉神经眼支——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三叉神经感觉主核

——面神经核——面神经——眼轮匝肌;

角膜反射由三叉神经和面神经共同完成,当三叉神经眼支或面神经损害时,均可出现角膜反射减弱或消失。

三叉神经传导路径图见P13

三叉神经周围性损害:

包括三叉神经半月节、三叉神经根或三个分支的病变。

分刺激性症状和破坏性症状,前者主要表现为三叉神经痛,后者表现为三叉神经分布区感觉减弱或消失。

多见颅底肿瘤,鼻咽癌颅底转移等

1)半月节和神经根的病变:

表现为三叉神经分布区的感觉障碍,角膜反射减弱或消失,咀嚼肌瘫痪。

根的病变多见于桥小脑脚肿瘤,多合并7、8对脑神经和同侧小脑损伤的症状体征。

2)分支病变:

表现为三叉神经某分支分布范围内的痛、温、触觉均减弱或消失。

三叉神经核性损害:

延髓腹外侧病变损害三叉神经脊束核时,表现为同侧面部“剥洋葱”

样分离性感觉障碍,即痛温觉缺失而触觉存在。

脊束核上部损害时,

出现口鼻周围痛温觉障碍;

下部损害则为面部周边区痛温觉障碍,常

见脊髓空洞症。

一侧三叉神经运动核损害,同侧咀嚼肌无力或瘫痪,可伴萎缩;

张口

时下颌向患侧偏斜。

面神经麻痹

损伤

病变部位

临床表现

中枢性

上运动神经元

一侧中央前回下部或皮质脑干束

对侧下部面肌瘫痪(鼻唇沟变浅、口角轻度下垂),上部面肌不受累

周围性

下运动神经元

面神经核或核以下周围神经

同侧上下面肌瘫痪:

额纹浅或消失,不能皱眉,眼裂变大,眼睑闭合无力;

出现Bell征,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漏气,食物存于颊部与牙龈之间

Bell征:

因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表现为用力闭眼时眼球向外上方转动,暴露白色巩膜。

亨特综合征(Huntsyndrome):

膝状神经节损害时,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同时有耳后部剧烈疼痛,鼓膜和外耳道疱疹,可伴舌前1/3味觉障碍及泪腺、唾液腺分泌障碍,系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致。

前庭窝神经(考的少)

神经性耳聋与传导性耳聋区别

项目

神经性耳聋(感音性耳聋)

传导性耳聋

内耳和窝神经

中耳或外耳

听力障碍

以高频为主

低频为主

是否伴眩晕

Rinne试验

气导>

骨导

气导<

Weber试验

偏向健侧

偏向患侧

许瓦巴赫(Schwabach)试验

缩短

延长

举例

迷路炎、听神经瘤

急慢性中耳炎、耳硬化症

前庭周围性眩晕与前庭中枢性眩晕区别

前庭周围性眩晕

前庭中枢性眩晕

内耳前庭感受器及前庭神经

前庭神经核及中枢径路

眩晕程度及时间

发作性,症状重,时间短

症状轻、时间长

眼震

幅度细小,水平或水平加旋转

幅度粗大,眼震形式多变

耳蜗症状

常伴耳鸣、听力减退

不明显

自主神经症状

恶心、呕吐、出汗、面部苍白

少有

前庭功能试验

无反应或反应减弱

常呈正常反应

真假性球麻痹鉴别:

真性球麻痹

假性球麻痹

神经元损害

疑核,舌咽、迷走神经(一侧或两侧)

双侧皮质脑干束

病史

多首次

多次发病

强哭强笑

舌肌纤颤及萎缩

咽反射、脑干反射

四肢锥体束征

多无

多有

排尿障碍

脑电图

无异常

弥漫性异常

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鉴别:

中枢性瘫

周围性瘫

临床名称

痉挛性瘫(硬瘫)

迟缓性瘫(软瘫)

瘫痪范围

整个肢体为主(单瘫、偏瘫、截瘫)

肌群为主

肌肉萎缩

起病不明显,久病呈废用性

明显(变性萎缩)

肌张力

增强

降低

腱反射

亢进

迟钝或消失

肌束性颤动

肌电图

神经传导正常,无失神经电位

神经传导异常,有失神经电位

病理反射

锥体外系:

广义上指椎体系统以外的所有躯体运动系统,狭义上指纹状体系统,包括纹状体、红核、黑质及丘脑底核。

纹状体包括豆状核、尾状核,豆状核包括壳核和苍白球,尾状核和壳核合称为新纹状体,而苍白球称为旧纹状体。

肌张力减低-运动过多综合征:

新纹状体病变引起。

舞蹈样动作——壳核病变;

手足徐动症——尾状核病变;

偏侧投掷运动——丘脑底核病变;

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综合征:

苍白球、黑质病变引起,如帕金森。

肌张力减低:

常见于下运动神经元病变,如多发性神经炎、脊髓灰质炎,亦可见小脑病变及后索病变。

肌张力增高:

锥体束损害&

锥体外系损害,最多见于帕金森。

感觉障碍的定位

(1)单一周围神经型(神经干型)感觉障碍:

受损的某一神经干分布区内,各种感觉减退消失;

(2)末梢型感觉障碍:

四肢对称性的末端各种感觉障碍(痛温触深),呈手套、袜套样分布,远端重于近端。

常伴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多发性神经病等。

(3)后根型感觉障碍:

与神经根分布一致,为节段性,常伴剧痛。

腰椎间盘突出、髓外肿瘤等。

(4)脊髓感觉障碍:

1)传导束型:

横贯型脊髓损伤:

病变平面以下所有感觉,常见脊髓炎和脊髓肿瘤等;

后索型:

薄楔束损害,平面下深感觉障碍,出现感觉性共济失调,见于糖尿病、脊髓结核、亚急性联合变性;

侧索型:

影响脊髓丘脑侧束,病变对侧平面下痛温觉缺失而触觉和深感觉存在(分离性感觉障碍);

脊髓半离断型(脊髓半切征):

亦称Brown-Sequard综合征,损伤平面以下深感觉障碍及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对侧损伤平面以下痛温觉缺失,见髓外占位性病变,脊髓外伤。

2)前联合及后角型:

出现分离性感觉障碍。

前联合为双侧对称性,后角型为损伤侧。

见于脊髓空洞症、脊髓内肿瘤。

3)马尾圆锥型:

肛门周围及会阴部呈鞍状感觉缺失

(5)脑干型感觉障碍:

延髓外侧和桥脑下部一侧病变——同侧面部及对侧半身感觉障碍;

脑桥上部和中脑一侧——对侧面部及半身感觉障碍

(6)丘脑型:

对侧偏身完全性感觉缺失或减弱,深感觉和触觉重于痛温觉,远端重于近端。

多见脑血管病。

(7)内囊型感觉障碍:

三偏综合征(对侧偏瘫、偏盲、偏身感觉缺失或减弱)

(8)皮质型感觉障碍:

顶叶损伤——对侧复合觉(精细感觉)障碍而痛温觉轻;

部分区域损害——对侧单肢感觉障碍;

刺激性病灶——局限性感觉癫痫(发作性感觉异常)。

深反射:

肱二头肌反射(C5~6)、肱三头肌反射(C6~7)、桡骨膜反射(C5~8)、膝腱反射(L2~4)、跟腱反射(S1~2);

浅反射:

腹壁反射(T7~8T9~10T11~12)、提睾反射(L1~2)、跖反射(S1~2)、肛门反射(S4~5);

病理反射:

Babinski征、Chaddock征、Pussep征、Oppenheim征、Gordon征、Schaeffer征、Gonda征等

Foster-kennedy综合征:

表现为病变侧因肿瘤直接压迫出现视神经萎缩,对侧则因高颅压引起视神经乳头水肿。

见于额叶底面肿瘤。

Gerstmannsyndrome(古茨曼综合征):

优势半球顶叶角回皮质损害,临床4主症:

左右辨别不能(左右失认症);

手指失认症;

计算不能(失算症);

书写不能(失写症)

失语症:

运动性失语:

优势半球额下回后部(Broca区),能理解,但不能表达;

感觉性失语:

颞上回后部(Wernicke区),能听能说,但不理解;

命名性失语:

颞中回后部;

失写症:

额中回后部,手部运动功能正常,但丧失书写能力,抄写能力保留;

失读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艺术创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