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学教材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884902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72 大小:149.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心理学教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幼儿心理学教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幼儿心理学教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幼儿心理学教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幼儿心理学教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幼儿心理学教材Word文档格式.docx

《幼儿心理学教材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心理学教材Word文档格式.docx(7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幼儿心理学教材Word文档格式.docx

 1.陈帼眉主编:

《学前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学前心理学参考资料[专著]/陈帼眉,冯晓霞编,1991.11

3.李丹主编:

《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4.(英)朱莉亚贝里曼等著,陈萍、王茜译:

《发展心理学与你》,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为三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它是学前教育专业重要的、基础性的课程,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本课程主要阐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各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着重介绍各年龄儿童心理的整个面貌,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及其在各个发展阶段的不同表现。

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奠定坚实的心理学理论基础,同时为学生将来解决学前教育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提供帮助。

教研室

审阅意见

同意上述电子教案和实施。

教研室主任签名:

2007年2月日

《学前心理学》课程教案

课题名称

绪论

授课类型

新授课

学时数

2

教学目标

与要求

1.知道学前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和主要任务。

2.能够区别学前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等相近学科的不同与相同。

3.能够解释学前心理学、观察法、测验法、调查法等概念。

4.能够举例说明学习学前心理学的意义。

教学重点

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任务和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

学前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课件)

作业

或思考题

1、如何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如何理解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3、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

教学后记

绪论

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人从出生到入学前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1、什么是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心理过程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

如观察一个人,有人观察得很细,身高、肤色、体貌特征都能描绘,有的人则观察得很粗。

又如学习,有人对公式记忆深刻,有人对年代记忆准确,有人则对事件印象很深,当然也有人对学习内容记不住,但对影视名星的一点一滴都了如指掌。

对一案件的犯罪嫌疑人,有人痛恨,有人可怜。

对一交通事故现场,有人挤着凑热闹,有人远远躲开。

男孩喜欢车,女孩喜欢娃娃,有人勇敢、有人文静等都是心理的外在表现。

2、什么是心理呢?

心理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包括能力、气质、性格。

认识过程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前面提到的观察就是知觉,知觉与记忆都是认识过程;

痛恨与可怜属于情感,男孩与女孩兴趣不同则属于个性,勇敢与文静则是气质。

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是心理概念的外延,其内涵是三句话:

心理是脑的机能:

脑正常的人有正常心理,脑瘫孩子则会出现不正常心理。

如发育迟缓,语言产生晚,行动慢,反应迟钝等等。

这说明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但目前也有另一种说法,心脏也能产生心理,因为一名曾做过换心脏手术的人在术愈后常常光顾酒吧、大吼,这是他不曾有过的行为,后来经过了解才知是交通事故中捐赠心脏的人的嗜好。

目前对此现象仍无法解释。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只有当客观现象作用于人脑时,才会产生心理。

我们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梦是想象一种,属于认识过程。

白天见到的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进入到了潜意识,到了夜里,潜意识升入到意识里,成为梦。

同样所看所说所想都是客观现实在不同人脑的反映,只不过不同的人经历、环境、遗传素质不同,因此即使是同一客观现实不同人反映会有所不同。

这也是说心理反映具有能动性。

心理的反映具有能动性:

都是对客观现实反映,但反映程度、效果会有差异,这就是能动性。

能动性是指人积极、主动、有选择地反映现实或反作用于现实。

一次电台请一位商界奇才作嘉宾,主持人请他谈成功之道,他淡淡一笑,说:

出题考考你们吧。

某地发现了金矿,人们一窝蜂拥去,但一条大河挡住必经之路,你会怎么办。

有人说绕道,有人说游过去,但商界奇才含笑不语,很久才说为什么非要淘金,为什么不买条船开始营运。

他讲此故事的目的是成功在于想他人不曾想的。

而此故事中不同人的想法则反映出每人能动性不同。

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

1、个体心理的发生:

在讲注意、感觉、知觉、记忆、想像、思维、言语、情绪、意志、个性、社会性等这些章节时都会提到它们是何时产生的

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般在每章会提到什么心理现象的发生或一般趋势。

3、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

研究每个心理现象的各自特点和规律。

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学的任务和意义

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任务

两大任务:

(一)阐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表现(发展趋势、年龄特征、个别差异);

包括各种心理现象发生的时间,出现的顺序和发展的趋势以及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前儿童各种心理活动所出现的变化和各个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二)揭示心理发展的原因、影响因素和机制。

揭示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机制,说明是什么因素在影响儿童心理的变化,这些因素又如何制约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由上述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任务一和任务二之间是相互联系,任务一阐明学前阶段心理发生、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也就是告诉我们心理发展“是什么样子

的”,即“知其然”。

任务二解释了儿童心理的发展变化的原因与机制,即“为什么是这样”,也就是“知其所以然”。

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

儿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1882年德国生理心理学家蒲莱尔(W·

Preyer)的《儿童的心理》一书的出版。

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践意义

(一)理论价值

1.可以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提供科学依据;

2.有助于丰富和充实心理学的一般理论。

(二)实践意义

1.社会实践的需要是儿童心理学产生的根源;

2.学前儿童心理学必须为实践服务。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

作为未来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可以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提高教育工作成效,科学的教育儿童,还能巩固为学前教育事业献身的专业思想。

第三节研究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原则和方法

一、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发展性原则

3.教育性原则 

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常用方法

(一)观察法:

这是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方法。

就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中的表现,包括其语言、表情和行为,并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征。

日记法或传记法是一种长期的全面的观察方法。

(二)实验法:

常用的实验法有两种即:

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

(三)测验法:

根据一定的测验项目和量表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和水平的方法。

(四)调查法:

是通过家长、教师或其他熟悉被查儿童的人,以了解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

调查法可以采用当面访问的方式,也可以采用书面调查的方式,也就是问卷的形式。

当面调查可以用个别访问,也可以是开座谈会。

个别访问有利于深入了解情况,而座谈会则有利于集体讨论研究,相互补充情况。

对学前儿童的家长一般采用个别访问法,对托儿所和幼儿园的教师则可以用个别访问或座谈法。

书面调查法,即问卷法的优点是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资料,所得资料便于统计,较易作出结论。

但是编制问卷表并非容易的事情。

即使是较好的问卷,也容易流于简单化,其题目也可能被回答者误解。

此外,儿童心理的复杂情况,有时难以从一些问卷题目上充分反映出来,因此,也不能过高估价由此得出的统计结论。

谈话法是通过和幼儿交谈,以研究他们的各种心理活动的方法。

谈话的形式可以是自由的,但内容要围绕研究者的目的展开。

谈话者应有充足的理论准备,非常明确的目的,以及熟练的谈话技巧。

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儿童的作品(如手工、图画等)去了解儿童的心理。

由于幼儿在创造活动过程中,往往用语言和表情去辅助或补充作品所不能表达的思想,因此脱离幼儿的创造过程来分析作品,难以充分了解其心理活动,对幼儿作品的分析最好是结合观察和试验进行。

思考题:

1、为什么孩子的父母双休日带孩子“比上班还累”,而幼儿园的老师天天带孩子“不觉得怎么费尽”?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4

1.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和总趋势,把握学前儿童心理进程的基本特点;

2.探讨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客观因素;

3.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几种基本理论。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和学前儿童心理进程的基本特点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几种基本理论

理论讲解法;

案例分析法;

小组讨论法;

1.现时通用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是如何划分的?

2.3-6岁(学前期)阶段的主要特征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概述

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和总趋势

(一)学前儿童心理变化的进步性方向

【案例分析】以下两个案例,说明了什么问题?

1、一岁以前的孩子基本上不会说话,只会发音和听懂别人的语言,一岁后,由说单个的词到说不完整的句子,三岁后句子逐渐完整和连贯,并且复合句在不断增多。

2、有的孩子在学会用小勺吃饭后,突然不好好吃了,把饭撒在桌子上;

有的孩子刚满周岁时会喊“妈妈”,会说出几个单词,过一个月,却不开口了。

观点总结:

学前儿童心理的特点总是在不断变化,变化的特点是它的进步性。

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偶尔也出现暂时的停顿,或类似倒退的现象。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总趋势

【案例分析】以下几个案例分析幼儿心理发展呈现怎样的趋势?

1.出生头几天的孩子,不能集中注意力;

头几个月的孩子虽然能看能听,但不会认人,6个月左右才开始认生;

1岁半以前没有想象活动,也谈不上人类特有的思维;

2岁左右开始真正掌握语言,与此同时,逐渐出现想象和思维。

2.最初孩子的情绪只有愉快和不愉快之别,后来,逐渐出现喜爱、高兴、快乐和痛苦、嫉妒、畏惧等复杂而多样的情感。

3.小班孩子常常在活动室东游西荡,无所事事,活动没有目的性,而大班的孩子则在活动之前就想清楚了要做什么以及怎么做。

1.从简单到复杂

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只是非常简单的反射活动,以后越来越复杂化。

这种发展趋势又表现在两个方面:

(1)从不齐全到齐全。

儿童的各种心理过程在出生的时候并非已经齐全,而是在发展过程中先后形成。

(2)从笼统到分化。

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是笼统、弥漫而不分化的。

无论是认识活动还是情绪,发展趋势都是从混沌或暧昧到分化和明确。

2.从具体到抽象

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非常具体的,以后越来越抽象和概括化。

儿童思维的发展过程就典型地反映了这一趋势。

幼小儿童对事物的理解是非常具体形象的。

成人典型的思维方式——抽象逻辑思维在学前末期才开始萌芽发展。

3.从被动到主动

儿童心理活动最初是被动的,心理活动的主动性后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