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理论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852100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9.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保障理论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社会保障理论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社会保障理论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社会保障理论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社会保障理论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保障理论文档格式.docx

《社会保障理论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保障理论文档格式.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保障理论文档格式.docx

社会保险基金,当被保险人发生相关风险时,制度给以损失补偿或提供收入的风险分散制度。

与社会保障的其他制度相比:

1、社会保险在一定程度上强调权利和义务的对等关系。

2、社会保险既强调社会性又强调风险分散机制。

3、社会保险具有强制性。

社会福利:

是政府或社会为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而提供的各种津贴或服务的制度的总称。

不同的社会保障制度模式

①福利性模式:

(英国、瑞典、北欧诸国)

按照普遍性原则,实行收入均等化、就业充分化、福利普遍化、福利设施体系化,“从摇篮到坟墓”的、高水平保护的社会保障体系。

特点:

保障项目齐全、保障水平高、高福利是以高税收为代价。

②保障型模式:

(欧洲大陆、美国和日本)

特征:

更多的强调权利和义务的对等、强调围观主体的责任、保障水平相对低一些、社会保险是主体制度,而在社会保险中企业、个人是责任的主体,政府只是最后的责任人。

③自保公助型模式:

(新加坡)

居民个人对自己的风险负责,最后的责任人才是政府的社会保障制度。

核心是:

公积金个人储蓄账户

强调微观主体的责任、政府支出少、同时个人账户制度不具再分配性质,不强调公平性、个人由于不能很好地分散风险其脆弱性也是明显的。

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机制

①社会保障法律体系

主要包括立法和司法两方面的内容。

立法是先行,司法是保证。

②社会保障制度的管理主体

依法运行社会保障制度、政策的机构和部门

③社会保障制度的资金来源及管理

作为一个整体看,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于企业、个人、政府财政支出、投资收入及其他。

1、社会保险制度的资金来源及管理(预算外管理)

收入来源:

雇主雇员的共款(社会保险税费)、政府补贴和投资收入、但主要收入来源还是供款。

社会保险的财务制度:

现收现付制、基金积累制和部分积累

现收现付制度:

是在职的一代赡养已退休的上一代、在职的交费直接用于支付当期退休者的退休金。

当年收支即期平衡的财务制度。

①代际转移②以支定收③收入均等化④管理简单

不足:

①现收现付制度风险大(年幼少,老龄人比重大)②要求经济和政治稳定③出现意外收益的效应较小④对税收进行扭曲

基金积累制:

是劳动者在职期间通过自己和雇主的缴费建立并逐年积累个人养老账户基金,退休后再以积累的养老基金和投资收益来给付自己的养老基金。

长期平衡的一种财务制度。

典型国家:

新加坡的公积金制度。

①以收定支②激励缴费③强制储蓄④坚持效率优先原则

①要求币值稳定,经济稳定②要求市场发育良好,基金管理水平高③不能转移支付和社会再分配

部分积累制:

在部分积累制情况下,退休人员的养老金一部分来自于现收现付式的筹资方式,另一部分来自于完全积累式的筹资方式。

2、非税(费)社会保障制度的资金来源及其管理

各种社会救助和各种社会福利制度

资金来源:

各级财政的一般税收,以预算管理的方法为主。

社会保障制度的地位和作用

地位:

1、社会保障制度是成熟的市场经济形态下最重要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之一,

2、社会保障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比重我们称之为社会保障制度的深度,高收入国家社会保障的平均深度达18%以上,社会保障的地位非常重要。

作用:

①从微观层面,社会保障制度有分散个体风险、减少贫困、保护人力资源等作用。

②从宏观层面,社会保障制度有稳定政治和调控经济的作用

社会保障收支对经济的影响

从社会保障制度的资金来源或者说收入看,无论是来源于政府一般税收还是来源于雇主雇员的供款,最终的税负承担者都是资本和劳动力;

从社会保障支出方面看,支出的水平影响着有效需求的水平,影响公平和效率。

世界社会保障制度简史

以1883年德国的疾病社会保险产生作为标志,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种正式的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1883年为现代社会保障的起点。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时期(1883—1934)

1883年德国《疾病社会保险法》颁布。

为什么产生于德国?

经济基础:

工业飞速发展+

催化剂:

工人运动的迅猛发展

理论依据:

新历史学派呼吁对劳资关系的改善

执行基础:

完整和高效率的普鲁士行政官僚体系

“社会保险制度是消除革命的必要成本”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时期(1935—1947)

美国1935年颁布的《社会保障法案》

背景:

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社会保障政策

出发点:

需求管理工具

德国和美国的区别:

1、德国是单项社会保障制度,美国是一揽子社会保障制度

2、德国是作为政治管理工具来利用,美国作为经济管理来利用

3、美国建立的是全国统一的养老保险,德国是以地区或者行业为单位的纵横交错的养老保险制度。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繁荣时期(1948—1979)

英国1948年第一个宣布建成“福利国家”为标志

繁荣原因:

这一时期工业国纷纷加入福利竞赛二战前,社会保障只是保障居民拥有维持生存所需的生活资料,二战后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加剧、覆盖面进一步扩大、项目趋于网络化、社会保障水平提高。

启示:

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是可以良性互动的

(四)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时期(1979至今)

英国1979年对收入关联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行私有化改革(加法改革)

改革动因:

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人口老龄化

1社会保障支出不能超越经济支持的能力2警惕高福利造成的效率浪费

高收入国家关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理论

新自由主义

发展演变:

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干预主义)→新自由主义

哲学基础:

自由、公正和不干涉主义

经济理念:

主张经济自由主义和有限政府,极力推崇自由市场经济,强调自由市场竞争机制,反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国家干预,主张限制政府权力和合理界定政府责任边界。

批判“福利国家”:

对个人自由构成威胁;

导致经济运行效率低下;

对经济具有破坏力;

对社会发展也具有破坏力。

政策主张(社会保障领域):

社会保障目标只是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在社会保障资金来源中,应适当增加雇主和雇员负担的份额,减少国家资助的金额;

在社会保障的管理上,主张民营化、私有化、市场化。

第三条道路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各国社会民主党上台,吸取新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之长,采取“第三条道路”的策略。

所谓“第三条道路”,指既不采取完全市场形式,也不采取国家包揽形式,而是将效率与公平、自由市场与国家干预结合起来,以求在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之间求得平衡。

在社会保障方面,主张国家负责与个人负责并重,福利应当由国家、非政府机构和个人共同参与,国家提供非普遍的社会服务,帮助最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同时提倡发展私人的和志愿的福利事业作为补充,引进竞争机制和消费者选择福利服务的自由。

高收入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实践

重心是:

开源节流(增收节支)

(1)扩大社会保障资金的来源

1提高社会保险费率

2提高或取消缴费工资的上限,扩大缴费基数

3开征社会保障收入所得税

4增加收费项目

(2)控制和削减社会保障总支出

1减少普惠项目,回归选择性制度

2降低保障水平

3严格享有给付条件,缩短失业津贴的有效期

4提高退休年龄或鼓励延迟退休

(3)社会养老保险领域的私有化改革

例如智利可以自由选择基金管理公司,新加坡由中央基金管理(受限制)

(4)实行私营化,扩大福利提供领域的市场经济成分

政府采取优惠措施,鼓励私人机构参与社会保障的管理和运营。

在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方面,私营化趋势比较明显。

(5)下放事权

下放权力,将统一管理改为分散管理。

(6)其他改革措施

更加注重社会保障服务质量的提高;

进行职业培训以提高劳动者素质;

加强税收征管;

创新社会保障工具等。

计划经济体制下城镇的社会保障制度及其特点

从20世纪50-80年代

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

职工在疾病、伤残、残废、生育及老年后获得必要的物质帮助,职工的直系亲属也可享受一定的保障。

该条例规定,社会保险基金由工会统筹使用,其中70%由企业工会使用,30%上交全国总工会,由总工会在全国范围内调剂使用。

1、保障对象为城镇企业职工;

不分险种的“一揽子”保险计划;

没有失业保险

2、与就业关联的劳动保险为主体,辅之以对贫困家庭的救济制度,为城镇居民提供安全网。

3、劳动保险是“国家-企业”保障模式:

劳动保险的最后的责任人是国家,但形式上却是用人单位(企业)在运行。

4、社会福利不足与企业福利过度并存。

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

1949-1978互助保险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基础主要是集体经济,可将其称之为互助保险。

以农户家庭自我保障为主,集体经济适当扶助。

在社会救助方面,实行“五保”制度。

到20世纪60年代,在全国范围普遍建立了合作医疗制度。

1978-2003真空期

1978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制度、人民公社制度解体,合作医疗制度基本解体,农村“五保”工作维艰维难;

“土地和家庭”成为此时期农村人口的基本保险形式。

1991年,我国历史上第一个针对农村居民的正式社会保障文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办法》出台,组织了较大规模试点,但由于条件不成熟,1998年该制度停止运行。

覆盖城乡居民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体制的建立和发展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里程碑

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1)第一次提出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2)规定社会保险资金来源、管理体制、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结构等

(3)规定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和个人储蓄积累(最广泛意义)。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则及其重要意义

基本原则:

“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考多选)

重要意义:

它强调了全体人民享有社会保障的公平性,同时又强调了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可负担性,从而使制度具有可持续性;

它努力避免福利国家居民高度依赖政府引起的许多问题,如福利病、财政赤字等。

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1、随着20C80D中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

2、当时对国家父爱主义的反省

3、至20S90D,人口老龄化问题开始被关注

4、至20C90D,各高收入国家对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理论和实践。

以社会保险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

1、1994-1999年“五险”制度(城镇职工收入关联)

2、1999-2011年城镇居民保障制度(1999年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2007年城镇居民医疗保险;

2011年开始试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试点。

3、2007年和2009年住房保障制度(200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