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经典语段阅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840366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诸子百家经典语段阅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诸子百家经典语段阅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诸子百家经典语段阅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诸子百家经典语段阅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诸子百家经典语段阅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诸子百家经典语段阅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诸子百家经典语段阅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诸子百家经典语段阅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诸子百家经典语段阅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孔子又持怎样的观点?

(2分)

《大学》:

通过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

获得知识后才能修养品性做其他的事。

孔子:

先要学会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然后再去学习知识。

22.上述两段文字矛盾吗,你怎样看待行与学之间的关系,简要分析(4分)

观点一:

不矛盾。

前者主要论述人成长的步骤,是以仁爱为核心,从自己内心世界的修养,一直到天下的和平和谐。

后者认为孝顺父母和尊敬兄长,是实现仁爱的根本,孔子并没有以此来轻视学习,只是强调了仁爱是万事的根本。

观点二矛盾。

前者注重道,后者注重学,前者强调做事的基本步骤,要先获得知识才能够提升品格,而后者认为只有心中充满仁爱,才具备学习的条件。

两个观点各有侧重。

(三)

子日: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请,曰:

“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日:

“吾

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

比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责乎?

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日:

“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日:

“往矣!

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子》)

22.孔子和庄子都是追求快乐的人,他们所追求的快乐有什么不同?

坚守仁义,安贫乐道。

(1分)庄子:

保全生命,享受自由。

(1分)

23.在孔子和庄子的两种不同快乐方式中,你更倾向于哪一种?

请联系你的人生态度简要说一说。

(4分)

示例1:

更倾向于孔子式的快乐。

(1分)真正的快乐并不在于富贵而在于内心是否充实是否高贵。

孔子心怀仁义,安贫乐道,这是一种无法用金钱获取的快乐;

而庄子追求的快乐只是一己避世隐居独善其身的快乐,缺少社会的责任感,所以,我不赞同。

(3分)

(四)

材料一:

子贡曰:

“管仲非仁者与?

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论语》)

材料二:

“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①;

可与适道,未可与立②;

可与立,未可与权③。

【注】①适:

往,追求。

②立:

坚持道而不变。

③权:

秤锤,这里引申为权衡轻重。

21.结合材料一,简要阐述孔子的仁爱观。

能从大的方面稳定国家,安定百姓,造福民众,而不是拘于为君主而死的小诚小信的仁爱观。

22.结合材料与现实,谈谈你对“通权达变”思想的理解。

材料一中孔子对管仲的评价,遵循了舍小节取大义的原则,表现了孔子的知权达变(1分)。

联系现实略。

(结合材料1分,联系现实2分)

(五)

子游问孝。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

“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

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材料三:

“事父母,几谏①,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②。

”《论语·

里仁》

材料四:

孟子曰:

“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

亲之过小而怨,是不可矶③也。

愈疏,不孝也:

不可矶,亦不孝也。

”《孟子·

告子下》

【注】①几:

:

轻微,婉转。

②劳,操劳。

③矶:

激怒。

21.结合第一、二则材料,概括出“孝”的本质。

【原创】

敬爱的态度情感。

(2分,意思相近即可)

22.结合第三四则材料,简要分析孔孟关于“孝”的主张。

【原创】

孔子:

认为子女不能对父母有怨恨,即使父母有过错,即使劝说无效,都不能怨恨。

其强调的是对父母“孝”的绝对性。

孟子:

认为子女对父母可以有怨恨,认为有大错时,子女的怨恨就是孝的表现。

孟子认为“孝”有主次轻重之别,特定情况下,可违而并非盲从。

(4分,每点2分,意对即可)

(六)

材料一宰我出。

子曰∶“予之不仁也!

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材料二棺三寸,足以朽体;

衣衾三领,足以覆恶。

以及其葬也,下毋及泉,上毋通臭,垄若参耕之亩,则止矣。

”死则既已葬矣,生者必无久哭,而疾【注】而从事,人为其所能,以交相利也。

此圣王之法也。

【注】疾,快速。

21.概括儒家和墨家提倡的居丧方式。

儒家:

守丧三年 

墨家:

节丧薄葬 

 

22.结合现实,简述你对儒家或墨家所倡导的居丧方式的看法。

(4分) 

①儒家认为孝乃仁之本,守孝三年并非只是一种形式,而是在内心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也是培植仁心的过程。

②墨家则认为逝者已逝,生者不能因长期服丧而耽误生产劳动。

③墨家薄葬短丧的观点的核心为节用利民,与当代提倡的“厚养薄葬”的观念趋同。

儒家提倡的“守孝三年”礼制在现代社会显然不现实,也没必要,但其不忘父母养育恩情的本意仍然值得肯定。

(七)

材料一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材料二子曰: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

人焉廋哉?

材料三子曰:

“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论语·

里仁》

材料四子曰: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卫灵公》

21、从材料二、三、四可得知,交友的方法是什么?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观过;

听言

22、结合上述材料,并联系实际,谈谈原始儒家的交友观。

原始儒家在交友活动中要求诚信待人,主体间在交往时必须听其言,观其行,考察彼此在言论和行动上是否诚实可信,若两方均诚实可信,即可与其沟通对话,进行平等交往,并且主张诚信之德从自我做起,三省吾身,将朋友间的诚信推向自律自觉的方向。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与朋友交往,可参用原始儒家的交友观,并实施践行。

(八)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礼记·

中庸》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礼记·

大学》

类君子之有道,入暗室而不欺。

——骆宾王《萤火赋》

21.请根据材料解释“慎独”之义。

慎独:

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即使没有人监督,也能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道德准则,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

22.儒家认为君子应“慎独”,许多古代文人的作品中也对君子“不欺暗室”的品质赞誉有加,请结合三则材料与生活实际,分析这种品质对现代生活有何现实意义?

(5分)

(1)“慎独”是我们每个人自我完善和全面发展的高层次需要。

“慎独”的自律思想在高尚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人格行程过程中,始终起着重要作用。

(2)“慎独”意识也只有通过各种方式灌输和传递给个人,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基础,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5分)(言之有理即可)

(九)

(1)《论语》: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民鲜久矣。

(2)《论语》:

尧曰:

“咨!

尔舜!

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

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3)《中庸》:

”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21.回忆书本知识,简要回答为什么说“中庸”是一种至德?

为什么“民鲜久矣”?

①“中庸”是道德修养和处理事物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用以指导修身,则使自己的言行保持中正,性情和谐不乖戾;

用以指导处理事情,则把握宽严适度,做到恰到好处。

②因为当时社会处于一种“礼崩乐坏”的状态,所以说“民鲜久矣”。

22.《论语》《中庸》都言及“允执其中”的问题,请谈谈你的理解。

“允执其中”即实行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之道。

执两用中的原则要求主事者要多听

听赞成的和批评的意见,然后全面考察,采取比较客观和稳健的主张加以实行。

(十)

①子贡问政。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②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对曰:

“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③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21.同是“问政”,孔子的回答却不相同。

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主张?

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

(答出两点得1分,答出三点得2分)

22.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

请说说你的理解。

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

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

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以德”;

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

(各1分)

(十一)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

“义,利也。

”“兼相爱交相利”“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

”(《墨子》)

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

此俱出父母之怀衽①,然男子受贺,女子杀之者,虑其后便,计之长利也。

故父母之于子也,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而况无父子之泽②乎?

(《韩非子》)

  【注】①怀衽:

怀抱。

②泽:

恩惠。

21.从上述两段文字中,分别用四个字概括孔子、墨子和韩非子的“义利观”。

见利思义。

墨子:

义利并举。

韩非子:

重义轻利(见利忘义)。

22.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三种“义利观”的认知与现实意义。

(3分) 

孔子注重义,但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主张见利思义(获利应以守义为前提),反对见利忘义。

墨子认为利是人生的最终目标,义是实现利的手段,没有利,也就没有义。

以利为本,义利并举。

韩非认为每个人都是为了追逐利,君臣父子之间只有利,没有义。

理想的义利观应该是义利统一的,孔子的观点应该提倡;

韩非子观点完全是功利主义,否定了道德和文化教育,使人们争名夺利,给社会带来危害,不足取。

(大意相近即可)

(十二)

子以四教:

文,行,忠,信。

述而》)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

学而篇》)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

“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植其杖而芸。

微子》)

荀子说: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

”(《荀子·

修身》)

21.综合前三则材料,孔子对学生的教育内容中忽视了▲(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2分)。

生产劳动知识或自然科学知识

22.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分析孔子和荀子教育思想的异同点。

相同点:

教学内容选择上,注重(文献)知识积累,注重社会实践。

不同点:

孔子认为应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德行修养;

有余力,就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