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考点22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827831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834.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历史考点22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考历史考点22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考历史考点22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考历史考点22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考历史考点22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历史考点22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中考历史考点22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历史考点22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历史考点22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文化教育

推行文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

社会生活

提倡西方的礼节与生活方式

(6)影响:

积极性

通过改革,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

彼得一世改革以强兵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目标,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局限性

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3.扩张:

1700—1721年,俄国与瑞典进行战争。

俄国获胜,夺取了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并在战争过程中,营建了新首都——圣彼得堡。

(二)废除农奴制

1.原因:

19世纪中期,俄国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场越来越多,交通运输与对外贸易也比以前发达。

但是,农奴制严重制约了这一时期俄国经济发展。

2.背景:

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沙皇政府开始酝酿新的改革方案。

亚历山大二世认为,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

3.开始:

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4.法令内容:

(1)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

(2)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所出的价钱高出当时的地价。

5.影响:

积极

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度,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了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消极

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二、美国内战

(一)南北矛盾的加剧

1.领土扩张:

美国独立后,经济发展迅速,领土不断扩张。

到19世纪中期,美国已经成为东临大西洋、西濒临太平洋的大国,工业生产居世界第四位。

2.两种经济制度:

北方完成了工业革命,南方却以棉花种植园经济为上,大量使用黑奴劳动。

英国工业革命后,对棉花的需求进一步刺激了种植园经济的发展。

3.南北矛盾:

南北方不同的经济类型的发展,加剧了南北矛盾。

南北双方针锋相对,互不相让。

北方

南方

为发展本国工业,要求提高关税,抵制外国商品的输入

焦点:

奴隶制的存废

为了扩大棉花等原料出口,换取英国廉价的工业品,反对提高关税

主张禁止奴隶制度,建立自由州,发展资本主义

力图扩展奴隶制度,建立新的蓄奴州

4.废奴运动:

北方一些有识之士坚持主张废除奴隶制,开展废奴运动。

他们揭露奴隶制的罪恶,积极帮助黑人奴隶逃往北方。

(二)内战爆发

1.直接原因:

1860年11月,共和党候选人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第16任总统。

林肯主张限制奴隶制的发展,成为南方奴隶主发动叛乱的借口。

2.战争爆发:

林肯当选总统后不久,南方7个州宣布退出联邦,成立“南部同盟”。

1861年4月,南方军队挑起战争,美国内战爆发,史称“南北战争”。

3.初期形势:

战争初期,由于南方蓄谋已久,早有军事准备致使北方在军事上屡屡失利,首都华盛顿也险些被攻占。

北方的失利引起人民的强烈不满,许多城市爆发示威游行,要求政府采取措施扭转战局。

(三)北方的胜利

1.战争转折:

措施

1862年,联邦政府审时度势,颁布了《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内容

《宅地法》:

鼓励农民到西部耕种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宣布从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乱地区的奴隶永远获得自由,并可以以自由人的身份参加北方军队

作用

《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深得人心,调动了农民尤其是黑人的积极性。

他们踊跃参军作战,扭转了战场上的被动局面

2.战争结束:

1864年,联邦军队围攻“南部同盟”的“首都”里士满。

1865年,南方军队投降。

美国内战以北方胜利告终,避免了美国分裂。

3.评价林肯:

1865年,林肯被拥护奴隶制度的狂热分子刺杀。

林肯为维护国家统一和解放黑人奴隶作出了杰出贡献,得到了美国人民衷心的爱戴,成为美国历史上的著名总统。

4.美国内战的性质和影响:

(1)性质:

美国内战实质上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2)影响:

经过这场战争,美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日本明治维新

(一)德川幕府与锁国时代

1.内忧:

19世纪中期,日本处于德川幕府统治之下。

天皇是名义上的君主,实权掌握在幕府将军手中。

德川幕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同中国、荷兰进行有限的贸易。

锁国政策造成日本与外界隔绝,也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外患:

1853年和1854年,美国海军舰队两次强行进入日本港口,要求日本打开国门,否则开战。

日本被迫在不平等条约上签字,开放港口。

不久,西方国家接踵而至,幕府统治发生动摇。

(二)倒幕运动

背景

开港通商后,日本经济受到很大冲击,许多手工工场破产

当时,日本的黄金价格低于世界市场的黄金价格,外国人用白银套购黄金,造成日本大量黄金外流,引起市场混乱,物价飞涨。

农民、城市贫民和下级武上的处境不断恶化

面对民族和社会危机,德川幕府束手无策,成为各个阶层唾弃的对象

发动

一部分中下级武士采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联合西南强藩和朝廷公卿,发动了倒幕运动

过程

1868年1月,倒幕派武装在京都发动“王政复古”政变,拥立16岁的睦仁天皇亲政,强令幕府将军“辞官纳地”

结束

1868年,倒幕派粉碎了幕府的武力反扑,结束了幕府统治,改年号为“明治”。

1869年,日本首都迁到东京

(三)明治维新

1.开始:

从1868年起,明治政府开始实行一系列改革,以西方为榜样,全面改造日本,史称“明治维新”。

2.性质: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3.内容:

政治上

废藩置县,实现中央集权

军事上

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提倡忠君、服从、不怕死的“武士道”精神

经济上

推行地税改革,在“殖产兴业”的口号下,大力发展近代经济

社会生活方面

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4.意义:

明治维新成为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通过明治维新,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改革保留了大量旧制度的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

它强大起来后,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考向一比较美国独立战争与美国南北战争的异同

关于美国独立战争与美国南北战争相同点的归纳,不正确的是

A.战争原因都与英国有关

B.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

C.都改变了美国的社会性质

D.都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答案】C

【解析】C说法错误,美国独立战争改变了使美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改变了美国的社会性质,但内战没有改变美国的社会性质,内战前后美国都是资本主义社会。

不选A的原因是,美国独立战争是由英国的殖民统治引起的;

而美国内战时,南方生产的棉花主要是卖给英国的,北方纺织业却得不到原料,所以南北方在经济上有矛盾,A正确;

B、D说法也正确。

故选C。

考向二比较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点

19世纪中期俄国的改革和日本的明治维新均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其主要依据是

A.两国的改革都是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进行的

B.两国的改革都是采取自上而下的形式

C.改革使两国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D.改革使两国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后,两国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故选D。

A错误,俄国没有“外患”;

B、C是两国改革的共同点,但不是这两次改革属于资产阶级性质改革的主要依据。

故选D。

1.彼得一世在法令中规定:

沙皇陛下就是专制的君王,服从于他是上帝的旨意。

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的事他不该管。

沙皇的周围,只能有顾问和圣旨的执行者。

这反映出彼得一世

A.强迫农民服役

B.强制农奴劳动

C.加强中央集权

D.推行西方文明生活

2.1693年的一天,沙皇彼得一世面对浩瀚的海洋心潮澎湃,立志要使俄国面向西方,成为海上强国。

之后他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

彼得一世改革在经济方面的措施是

A.提倡西方的礼节与生活方式

B.鼓励兴办手工工场

C.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

D.推行文化教育,开办学校,创办报纸

3.列宁说,彼得一世改革是“跳出落后圈子的一种独特的尝试”,这指的是彼得一世改革

A.使用野蛮手段推行资本主义制度

B.效法西方政治废除沙皇专制体制

C.引进西方成果摆脱封闭落后局面

D.废除农奴制度巩固沙皇专制统治

4.1856年3月,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对莫斯科贵族的一次讲话中指出:

“现行的农奴所有制不能一成不变,与其等农奴自下而上地废除农奴制度,倒不如从上面来废除农奴制度。

”这反映了1861年俄国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缓和阶级矛盾,巩固统治

B.推动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C.变革俄国的专制制度

D.改变农奴命运,提高农奴社会地位

5.一位俄国地主曾写道:

“解放法令(1861年废除农奴制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我只有敬慕他们。

他们同以前的主人交谈时,就像一个平等的人在同另一个平等的人交谈。

”俄国农民的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

A.完全摆脱了封建地主的控制

B.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C.获得了人身自由

D.沙皇专制统治废除

6.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法令规定:

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

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所出的价钱高出当时的地价。

由此分析可以得出,1861年改革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

①市场②劳动力③资金④原料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7.某历史学家对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法令作了这样的表述:

“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农奴)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

这位史学家认为这一法令

A.解决了农奴的贫困问题

B.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

C.使俄国成为亚洲和平的新威胁

D.使俄国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8.“我不要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的暴动。

我认为,我们要农民同土地割裂就会点燃俄国。

”下列对“我”的做法的评论,符合史实的是

①带有资本主义性质

②保留大量的封建残余

③彻底解决了农奴的土地问题

④维护了贵族地主的利益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9.比较法是历史学习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比较近代俄国的两次改革(彼得一世改革和废除农奴制改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二者都推动了俄国社会的进步

B.都向西欧学习,改变了落后面貌

C.都废除了农奴制

D.都是自下而上的改革

10.俄国农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