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邮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824030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高邮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江苏省高邮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江苏省高邮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江苏省高邮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江苏省高邮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高邮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

《江苏省高邮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高邮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高邮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

C.涅磐吞噬篝火不言而喻D.水藻飒爽荟粹闲情逸至

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小沈阳的表演幽默搞笑,每每使大人忍俊不禁地笑了起来,孩子更是笑得前俯后仰。

B.他妄自菲薄别人,在班里很孤立,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自负的人。

C.专家指出,日常体验式活动更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帮助学生树立珍爱生命的意识,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

D.他酷爱收藏,为了充实自己的“奇石王国”,他常常慷慨解囊,上门求购别人珍藏的奇石。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张老师猜测,眼前这个学生大概有十三四岁左右。

B.具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是一个人事业成败的关键。

C.为防止再发生类似的伤害事故,政教处采取了很多安全措施。

D.同学们修改自己的作文时,一定要注意改正并找出作文中的错别字。

5、下列各项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郑人买履》出自《吕氏春秋》,是春秋末期秦国相国吕不韦的门客编写的一部法家的代表著作,《刻舟求剑》出自《韩非子》,《韩非子》是战国贵族韩非所著,是杂家的重要著作。

B.散文《社戏》通过写作者童年时和伙伴们在农村看社戏的事件,赞美农民和农家孩子淳朴的品质和聪明的才干,表现作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抒写了“我”对美好的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从而表达了“我”对热忱、友好、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向往。

C.《三峡》依照季节按春冬——夏——秋的顺序,水由旺到枯的变化过程,描写三峡的山水和一年四季之景,展现了三峡的美丽风光。

D.《济南的冬天》作者抓住济南冬天的“温晴”的特点,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

6、下面是打乱的三副对联,用学过的对联知识配对正确的一项()(2分)

a.东风吹出千山绿 

 

b.四面荷花三面柳 

c.九天日月开新运

d.万里笙歌乐太平 

e.春雨洒来万象新 

f.一城山色半城湖

A.①ae 

②bf③cdB.①ab 

②ef 

③cd

C.①ae 

②bc 

③dfD.①ac 

②bf 

③de

7、根据拼音,用正楷在方格内写出对应的汉字。

(4分)

在充满希望的九月里,我们读着赵丽宏的《为你打开一扇门》,在文学的殿堂里chá

ng徉,明白了青年应该“发展你自己”,“奉献你自己”;

ng听了于漪老师的zhūnzhūn教导——要好读书,多读书,读好书,感受来自文学的潜移默化的力量……散发着馨香的十月、值得chōng憬的十月优雅地走近了你我他。

8、默写。

(每空1分,错字、漏字、添字不得分,共9分)

①今夜月明人尽望,。

②念天地之悠悠,。

③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

④,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⑤我寄愁心与明月,。

⑥遥看是君家,。

⑦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好像日本看护妇。

⑧淡黑的起伏的连山,,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9、名著阅读及综合实践活动。

(8分)

(1)《小王子》作者是 

(国籍)作家 

其中小王子拜访的第五个星球,很奇怪。

那地方只够安置 

和 

 

(2)图书馆,是学习的天地。

大量的藏书,折射出人类社会的历程,反映了人类文明的成果。

通过开展“走进图书馆”的语文实践活动,你有哪些收获?

(至少写出2点)(2分)

(3)在“走进图书馆”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你发现本班的宋明同学不爱惜从图书馆借阅的书刊,导致书刊封面破损,书角卷起。

你会怎样劝说宋明改正这种不良的行为习惯?

(2分)

二、阅读理解(54分)

(一)阅读诗歌,完成第10题。

(5分)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这首诗作于熙宁十年(1077年)。

苏轼任徐州知府时,与相别七年的弟弟苏辙共度一百多日,并有了难得的共同赏月的机会。

10、

(1)第一、二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

(3分)

(2)阅读全诗,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1~14题。

(16分)

【甲】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匠师云:

“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皓笑曰:

“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人皆伏其精练。

【乙】开宝寺塔,在京师诸塔中最高,而制度甚精,都料匠预浩(即喻皓)所造也。

塔初成,望之不正而势倾西北。

人怪而问之,浩曰:

“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不百年,当正也。

”其用心之精盖如此。

国朝以来,木工一人而已,至今木工皆以预都料为法。

有《木经》三卷,行与世。

世传浩惟一女,年十岁,每卧,则交手于胸为结构状,如此越年,撰成《木经》三卷,今行于世是也。

(选自欧阳修《归田录》)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患其塔动()

(2)匠师如其言()

(3)而制度甚精()(4)人怪而问之()

12、下列各句中“之”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A.则以钳搏之B.便实钉之

C.吹之不百年D.其用心之精盖如此

13、翻译下列句子。

(6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3)塔初成,望之不正而势倾西北。

14、结合这两篇短文,说说喻皓是个怎样的人?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18题。

(15分)

当你减肥时,“肥”去了哪里?

郝俊

①很多人相信在减肥时,身上的脂肪都“燃烧”转化成了热量和能量,同时也有不少人认为,脂肪变成了肌肉。

来自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生物技术与生物分子科学学院的两位科学家指出,即使是专业人士,如家庭医生、营养师和私人教练,也有很多对这些错误的减肥观念深信不疑。

肺才是最主要的排脂器官

②那么,减肥时脂肪实际上都去哪里了呢?

它们不可能神奇地消失在空气里。

③研究者发现,在减肥的过程中,减掉的那部分脂肪里有84%是被你“呼吸”出去的,剩下16%则通过汗液、尿液等以水分的形式逃离了你的身体。

④通过跟踪脂肪中每一个原子排出体外的途径,研究人员得出了上述结论。

他们发现,如果你减去了10公斤脂肪,那么将有8.4公斤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呼”出体外,另有1.6公斤以水的形式“排”出体外。

科学家的研究计算表明,肺才是最主要的排出多余脂肪的器官。

被“吹出”体外的甘油三酯

⑤需要指出的是,当我们此刻谈论减肥和脂肪“燃烧”时,我们其实是在谈论一种特定类型的“肥”。

那种“肥”就是,当我们摄入了身体并不需要的过量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时,逐渐积累而成的多余脂肪。

这些过量的营养元素被转换成一种叫做甘油三酯的东西,然后以“小油滴”的形式存储在身体的脂肪细胞中。

⑥如果你想要减肥,那就意味着你正在试图通过利用、燃烧、转化等方式,让那些甘油三酯发生新陈代谢。

从本质上讲,这些甘油三酯需要完成一个化学反应过程,使得它们转换成其他的东西,而不再是脂肪。

这就是实现减肥的根本原理。

⑦于是,这项研究有了最为关键的发现:

一旦那些甘油三酯确实经历了这样的化学反应,那么它们将以二氧化碳和水的形式离开我们的身体。

并且,其中很大一部分被转化成了二氧化碳,随着你的呼吸被“吹”出体外。

管住嘴,迈开腿

⑧不过研究人员同时指出,尽管他们得出了上述结论,但如果你的目的是想要“减掉重量”,那么单纯地通过增加呼吸或更多的户外活动,却并不一定能帮助你实现目标。

⑨你还需要吃得更少,以此让你的碳摄入量少于碳排放量。

正如研究者在论文中所写的那样:

“体育锻炼当然能够作为一种减肥策略,然而,它却很容易败给过量的食物摄入,即便你只是相对多吃了那么一点点。

⑩真正意义上的减肥,需要你“解锁”并释放出储存在脂肪细胞中的碳,这其实也印证了我们常听到的那句俗话:

“管住嘴,迈开腿。

(选自《齐鲁晚报》)

15、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减肥原理”。

16、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17、文章开篇引用错误的减肥观念有什么作用?

18、生活中为什么有些人会越减越肥?

说说你认为最佳的减肥方式。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9~22题。

(18分)

寻春

韩少华

①迎着早春的轻寒,或野游,或山行,多么好啊。

也许,早春的景色过于素淡了;

可也正因为还没有万紫千红的撩拨,才更宜于漫步、沉思……

②趁个假日,我出了城,径自寻春去了。

③“山带去年雪,春来何处峰?

”眼前,蓟塞披沙,燕山负雪,该上哪里去寻春呢?

又寻春的什么呢?

……嗯,春的影子么,该是绿的。

如果找见了大地上最初的一小片草地,那就一定是春天刚刚落脚的地方。

春天必在那里。

④不上田间小路,我只朝着旷野走去。

⑤微风挟着寒意,卷地而来。

这大概是朔气的余威了。

“燕北地寒生草迟”,低眉所见,尽是些隔冬的衰草,谁知有没有一两株敢于破土而出的小草?

即使有,怕也不易找见…… 

⑥穿疏林,过小桥,桥下流水无声,慢吞吞的,仿佛刚才融没了最后一片残冰,那满怀凝冻的迟疑,还没散尽……我不禁责怪起自己来:

虽说是早春之游,也未免太早了。

但是,既来之,则安之——走吧。

⑦渐渐地,云雾中的山峰越来越清晰了。

到了山脚下,有大石如卧。

近前转身坐定了,无意间,向着来路抬眼一望……怎么?

远处,小桥头,疏林边,那旷地上,竟泛出一片新绿!

仔细看去,还含着几分鹅黄——好嫩,好新鲜。

可那旷地,分明是我才经过的,来时没见一芽新草。

莫非不早不迟,正当我才上了小桥那阵儿,就在我背后,(A)春天,悄悄儿地飞落在林边了?

……我猛地站起来,朝着那片草色奔去。

⑧小桥下,流水依然迟迟的;

林边旷地,又在脚下了。

仍旧是几许衰草,一带疏林。

莫不是春天怕这里寒肃,刚落脚,竟又携着她那青青的影子,一同飞去了?

⑨哦,这不正是“草色遥看近却无”!

⑩重又跑回山脚下,大石跟前;

转身再放眼望去,可不,那疏林边,草色依稀,似乎比刚才又浓了些,也扩展了些。

“草色遥看近却无”。

这早春草色,为什么只可遥看呢?

回想一路所见——是了,说是来寻春,却只低眉顺目,眼界自然仅限于咫尺间了。

“燕草如碧丝”,走三五步难见一两芽,何况还有衰草杂陈呢。

若是放眼望去,那些萌芽,就算是一个个微绿的质点吧,那么,这十里平川,尽收眼底,那质点,也该不可胜数了。

无数个微绿的质点,横行纵漫,就密了,草色也浓了——瞧那边,好一抹新绿。

衰草的憔悴,被欣欣然的生机淹没了。

⑪(B)一霎间,这一抹新绿似乎浸润了我的全身,染绿了我的每一个细胞。

我似乎寻到了春天的步履。

⑫真的,就连野游,都需要扬眉放眼,才能从无数点刚刚破土的萌芽上面,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