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八中届高三第一次质检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823761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82.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福州八中届高三第一次质检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福建省福州八中届高三第一次质检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福建省福州八中届高三第一次质检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福建省福州八中届高三第一次质检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福建省福州八中届高三第一次质检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福州八中届高三第一次质检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

《福建省福州八中届高三第一次质检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福州八中届高三第一次质检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省福州八中届高三第一次质检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

(5),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杜牧《阿房宫赋》)

(6)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颜真卿,字清臣。

少勤学业,有词藻,尤工书。

事亲以孝闻。

命为监察御史。

五原有冤狱,久不决,真卿至,立辩之。

天方旱,狱决乃雨,郡人呼之为“御史雨”。

杨国忠怒其不附己,出为平原太守。

安禄山逆节颇著,真卿以霖雨为托,修城浚池,阴料丁壮,储廪实,乃阳会文士,泛舟外池,饮酒赋诗。

或谗于禄山,禄山亦密侦之,以为书生不足虞也。

无几,禄山果反,河朔尽陷,独平原城守具备,乃使司兵参军李平驰奏之。

玄宗初闻禄山之变,叹曰:

“河北二十四郡,岂无一忠臣乎!

”得平来,大喜,顾左右曰:

“朕不识颜真卿形状何如,所为得如此!

卢杞专权,忌之,会李希烈陷汝州,杞乃奏曰:

“颜真卿四方所信,使谕之,可不劳师旅。

”上从之,朝廷失色,李勉闻之,以为失一元老,贻朝廷羞,乃密表请留。

又遣逆于路,不及。

初见希烈,欲宣诏旨,希烈养子千余人露刃争前迫真卿,将食其肉。

诸将丛绕慢骂,举刃以拟之,真卿不动。

希烈大宴逆党,召真卿坐,使观倡优斥黩朝政为戏,真卿怒曰:

“相公,人臣也,奈何使此曹如是乎?

”拂衣而起,希烈惭,亦呵止。

希烈乃拘真卿,令甲士十人守,掘方丈坎于庭,曰“坑颜”。

真卿怡然不介意,真卿度必死,乃作遗表,自为墓志、祭文,常指寝室西壁下云:

“吾殡所也。

兴元元年,王师复振,逆贼乃遣其将辛景臻、安华至真卿所,积柴庭中,沃之以油,且传逆词曰:

“不能屈节,当自烧。

”真卿乃投身赴火,景臻等遽止之,复告希烈。

兴元元年八月三日,乃使阉奴与景臻等杀真卿。

先曰:

“有敕”。

真卿拜,奴曰:

“宜赐卿死。

”真卿曰:

“老臣无状,罪当死,然不知使人何日从长安来?

”奴曰:

“从大梁来。

”真卿骂曰:

“乃逆贼耳,何敕耶!

”遂缢杀之,年七十七。

(选自《旧唐书·

列传七十八》有删改)

2.对下列句子中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可不劳师旅劳:

使……劳顿B.又遣逆于路逆:

送别

C.举刃以拟之拟:

比划D.沃之以油沃:

浇淋

3.唐文宗评价颜真卿是“忠烈之臣”,下列直接体现“忠烈”特点的一项是()(3分)

①真卿至,立辩之②上从之,朝廷失色③举刃以拟之,真卿不动

④不能屈节,当自烧⑤真卿乃投身赴火⑥乃逆贼耳,何敕耶

A.①③⑤B.①②⑥C.③⑤⑥D.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3分)

 A.五原有积久不决的冤案,颜真卿到后马上辨清实际情况。

案件判决后,当地原本大旱,竟然下起雨来。

 B.在安禄山还没谋反前,颜真卿以下雨为借口修整城墙疏浚护城河,暗地里做好准备,最后果然发挥了作用。

C.卢杞专权,他与颜真卿不和,趁着李希烈谋反的机会派遣颜真卿前往敌军,故意要害死他,朝廷官员纷纷阻止。

D.李希烈派人去杀死颜真卿,颜真卿发现不是皇帝派遣而来的,临死前还痛骂叛贼,最后英勇就义。

5.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令甲士十人守,掘方丈坎于庭,曰“坑颜”。

(2)或谗于禄山,禄山亦密侦之,以为书生不足虞也。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塞路初晴唐·

雍陶

晚虹斜日塞天昏,一半山川带雨痕。

新水乱侵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村。

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旌旗在北门。

行子喜闻无战伐,闲看游骑猎秋原。

(1)此诗颈联的句意,让我们想到汉朝贾谊在《过秦论》中的一句相类似的话,它是。

(1分)

(2)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此诗写雨后初晴,但天色昏黑,作者在边塞路上的所见所感。

B.颔联写所见景色是水迹凌乱,灰烟萦绕在村庄的上空。

C.景色虽不赏心悦目,但边关无征战的一幅秋猎图还是让人欣慰的。

D.全诗写虽旌旗犹在,但战争已无,将士们在秋日雨后清新的原野上狩猎的情景,从而写出了边界的和平和安详。

(3)联系全诗,赏析“闲看”一词的表达效果。

(3分)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 

文化经典阅读(6分)

7.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6分) 

孟子见齐宣王,曰:

“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①之谓也。

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

“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

曰:

“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

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

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左右皆曰不可,勿听;

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

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

左右皆曰可杀,勿听;

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

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故曰:

国人杀之也。

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孟子·

梁惠王》)

  【注】①世臣:

即“累世勋旧之臣,与国同休戚者也”(朱熹)。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拥有长期为国效力立功的大臣,才能称得上是“故国”,所以国君选拔任用人才很重要。

  B.齐宣王认为,齐国没有“亲臣”是因为他昔日没能分辨出“不才”之人,所以向孟子询问“识其不才”的方法。

  C.孟子告诉齐宣王,在人才的任用上,应该以贤能与否为标准,即使超越“尊尊亲亲”的伦常,也不必有所顾忌。

  D.孟子认为,国君只有运用恰当的方法,正确地选拔贤才和罢黜“不才”之人,才能称得上是人民的父母。

 

(2)“故曰:

”这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思想?

请简析。

(二) 

文学名著阅读(10分)

8.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宝玉的乳母李嬷嬷总是倚老卖老,一次就因拿走了宝玉特地留给晴雯的一盘豆腐皮的包子,又喝了珍贵的枫露茶,气得宝玉直嚷着撵她出去。

(《红楼梦》)

B.金钏儿因为被王夫人看见和宝玉调情所以要被撵出贾府,一时委屈投井自杀。

宝钗见王夫人伤心便劝慰了一番,还说可以拿自己的衣服给金钏儿妆裹,王夫人很是欣慰。

C.聂赫留朵夫来到监狱里拿着上诉的状子给玛斯洛娃签名,玛斯洛娃并不会写字,于是聂赫留朵夫替她签了名字,然后玛斯洛娃在上面盖了手印。

(《复活》)

D.袭人决定让家里人给她赎身,于是便借赎身一事好好地规劝宝玉。

她要求宝玉:

不管你真喜欢读书还是假喜欢读书,我都希望你至少在老爷和别人跟前摆出个喜欢读书的模样来……宝玉很想留住袭人,但他无法听从袭人的规劝。

(《红楼梦》)

E.“……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

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这里描述的是宝钗的卧室。

贾母见了这屋内的简陋陈设,感叹不已,命鸳鸯取些古董来,还嗔怪凤姐小器。

(《红楼梦》)

9.简答题。

(任选一题,每题l00字左右)(5分)

(1)此时宝钗正在这里。

那黛玉只一言不发,挨着贾母坐下。

宝玉没甚说的,便向宝钗笑道:

“大哥哥好日子,偏我又不好了,没别的礼送,连个头也不得磕去。

大哥哥不知我病,倒像我懒,推故不去。

倘或明儿恼了,姐姐替我分辨分辨。

”宝钗笑道:

“这也多事。

你便要去也不敢惊动,何况身上不好,弟兄们日日一处,要存这个心倒生分了。

”宝玉又笑道:

“姐姐知道体谅我就好了。

”又道:

“姐姐怎么不看戏去?

”宝钗道:

“我怕热,看了两出,热的很。

要走,客又不散。

我少不得推身上不好,就躲了。

”宝玉听说,自己由不得脸上没意思,只又搭讪笑道:

“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也体丰怯热。

这写的是《红楼梦》第30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龄官划蔷痴及局外”,说说宝钗如何“机带双敲”的?

(2)《红楼梦》第34回宝玉被打之后,作者写了宝钗和黛玉分别来探伤的事,请简要叙述她们不同的言行举止。

第( 

)题答: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宋诗不及唐诗的根本原因

丁启阵

钱钟书先生不太赞同“诗分唐宋”这种以时代划分诗歌的论文方法,他认为,“就诗论诗,正当本体裁以划时期,不必尽与朝政国事之治乱盛衰吻合”。

钱先生当然也是承认中国诗歌是有唐诗、宋诗之分的,“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但是,他认为这种分别,“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

具体地说,“夫人禀性,各有偏至。

发为声诗,高明者近唐,沈潜者近宋,有不期而然者。

”(《谈艺录·

诗分唐宋》)

其实,这是一个两可的问题,就是说,两种说法都各有道理。

对于关心社会、跟现实联系密切的诗人,他们的诗歌创作、诗歌风格必然烙上朝代的印记;

而对于那些不太关心社会、游离于现实之外的诗人而言,影响他们诗歌创作和风格的主要因素则是钱钟书先生所说的禀性。

纵观文学史,那些艺术造诣精深、影响深远的诗人,多数是关注社会、跟现实有着密切联系的。

因此,我认为,诗分唐宋的传统说法仍然是有道理的。

时代影响诗人及其创作,有各种途径。

仅以唐宋而论,赵宋朝廷在政策上对士人相当优待:

太祖赵匡胤在即位的第三年就秘密镌刻了一块誓言碑,告诫后来的继位者,要遵守三条立国方针,其中一条就是“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使得士人的生命有了安全保障;

宋代的科举选士制度也向士人敞开大门,使他们有比唐代士子更为广阔通畅的进身之路;

对已经步入仕途者所提供的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也是唐代士人所望尘莫及的。

但是,宋代有一点是无法跟唐代相比的:

唐代几乎没有任何言禁,文艺创作完全处于自由发挥状态。

这就是宋人洪迈所说的“唐诗无讳避”:

“唐人诗歌,其于先世及当时事,直辞咏寄,略无避隐。

至宫禁嬖昵,非外间所应知者,皆反复极言,而上之人亦不以为罪。

为此,洪迈列举了很多例子:

白居易《长恨歌》等讽喻诗、元稹《连昌宫词》,都围绕着唐明皇展开叙述、议论;

杜甫更甚,《兵车行》、前后《出塞》、“三吏”、“三别”、《哀王孙》、《悲陈陶》、《哀江头》、《丽人行》、《悲青阪》、《公孙大娘舞剑器行》,整篇都是这类内容。

这些唐朝诗人,没有一个曾经因此受到过任何来自朝廷和评论界的责难与惩罚,毫毛无损。

洪迈在列举了上述诗人、诗作之后,来了一句画龙点睛的结束语:

“今之诗人不敢也。

”(见其《容斋续笔》卷二)宋代诗人之所以不敢,是因为不允许,朝廷不允许。

不但宋代朝廷不允许,宋代以后的所有朝廷,没有一个是允许的。

唐诗之不可企及,其根本原因或许正在这里?

(有删节)

10.以下关于“诗分唐宋”的看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钱钟书先生不太赞同“诗分唐宋”的论文方法,他认为应该就诗论诗,根据体裁来划分时期,而不必都吻合朝代治乱盛衰的标准。

  B.钱钟书先生承认中国诗歌是有唐宋之分的,但他更为强调这两个朝代的诗歌“体格性分”有很大的差别:

唐诗多以丰神情韵见长,而宋诗多以筋骨思理取胜。

  C.那些不太关心社会、游离于现实之外的诗人,他们诗歌创作和风格主要受个人的禀性的影响,因此“诗分唐宋”的说法并不可取。

  D.作者认为造诣精深、影响深远的诗人,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