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政策选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宏观经济政策选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经济政策选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
[摘要]2011年经济运行将面临极其复杂的局面和诸多“两难”问题,要求多项宏观经济政策在重点目标上有效发挥作用外,还要兼顾其他目标,共同促进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一是物价上涨将面临来自三个方面的压力,需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管理通胀预期;
二是出口、投资和消费实际增速均将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全年经济增长将低于2010年,需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三是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推动经济结构调整。
[关键词]宏观经济政策;
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
经济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28(2011)03-0062-04
在2010年保增长、调结构、控通胀取得明显成效的基础上,2010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11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
宏观经济政策继续锁定保增长、调结构、控通胀三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冲突的目标,这就决定了2011年经济运行将面临极其复杂的局面和诸多“两难”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多项宏观经济政策均有效发挥作用,在分别盯住各自的重点目标的同时,兼顾其他目标,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促进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一、稳健的货币政策重在管理通胀预期
受倒春寒、洪涝灾害等特殊天气和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2010年全年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上涨3.3%,其中11月份达到5.1%。
预计2011年上半年CPI上涨压力明显加大,下半年略有缓解,全年涨幅4%左右。
本轮物价上涨主要表现为食品价格和居住价格的上涨。
11月份CPI同比上涨5.1%,再创年内新高。
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1.7%,居住价格上涨5.8%。
但是,流动性过剩则是本轮物价上涨的深层次原因。
广义货币(M2)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尽管不是衡量流动性过剩或者货币超发的准确指标,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我国物价上涨的货币因素。
2009年,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全球流动性宽松,世界许多国家的M2与GDP之比都呈现出上升趋势。
其中,美国为60.5%,欧元区为92%,日本为161%,我国达到178%,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比例最高。
“M2增速-GDP增速-物价涨幅”,也可衡量短期货币超发程度。
2009年三者之差达到19.2个百分点,与历史最高水平1990年基本持平。
物价终究是货币现象。
流动性过剩,为当前物价上涨埋下隐患。
2011年,物价上涨压力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货币供应量增加与物价上涨之间的传导机制不同于以往。
超量货币在资产市场、初级产品现货与期货市场、普通商品市场之间流动。
目前房地产、股市相对低迷,资产市场吸纳流动性的能力明显减弱。
由于农产品具有需求弹性小、供给弹性小和劳动生产率提高慢的特征,成为国内投机资金炒作的对象。
因供给、需求或供求关系变化导致的价格上涨,被投机资金成倍地放大,从而推动部分农副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
二是2010年年初以来,伴随着“民工荒”、“招工难”的出现,制造业领域劳动力成本大幅度上涨。
由于过度竞争、恶性竞争、资本替代劳动、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制造业最终产品价格难以同步上涨。
2010年下半年以来,工,资上涨逐步从制造业向服务业、种植业和养殖业传导,导致劳动密集的服务业、种植业和养殖业等生产成本大幅度上涨,成本推动型物价上涨压力加大。
三是美联储为提振实体经济、降低失业率、扭转通货紧缩、转嫁美国政府债务,在实施了总额为1.725万亿美元的第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之后,实施6000亿美元的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从对我国的影响看,一方面,大量国际资本通过各种渠道进入我国,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人民币升值和资产泡沫化的压力;
另一方面,市场上美元中长期贬值预期增强。
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以美元标价和交易,价格再度上涨,我国面临的输入型通胀压力将不断加重。
为抑制物价上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2011年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转向“稳健”,表明在我国经济运行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冲击、回归正常增长轨道以后,货币政策逐步实现由应对危机型向常规型的平稳过渡。
近期中央银行多次采用数量工具和价格工具,提高存贷款利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收缩流动性,对抑制物价上涨产生了一定作用。
由于今年上半年物价上涨压力较大,进一步提高利率和准备金率、收缩流动性,是必要的。
但过度紧缩的货币政策也不利于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引导信贷投放,更多地支持中小企业、民营经济的发展。
过多的流动性进入实体经济,一方面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另一方面也减轻了对资产价格和CPI的冲击。
除此以外,深化市场化改革,积极推进国有企业、高校、医院等领域改革和国有、集体土地流转,增加市场上资产规模,也可以缓解流动性过剩的压力。
保障农副产品的生产和供应,有效打击投机、炒作行为,规范流通秩序等,则是稳定物价的重要途径。
从总体上看,2011年存在物价上涨压力,但完全有可能把CPI涨幅控制在广大居民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二、积极的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在2010年一季度经济增长达到11.9%的近期高点之后,二、三季度分别回落到10.3%和9.6%。
经济增长呈现出逐季、小幅回落趋势,目前仍处在回调过程中。
2011年,出口、投资和消费实际增速均将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全年经济增长将低于2010年。
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亚洲开发银行、联合国等国际机构对2011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测也处在8.7%~9.7%之间。
1、2011年出口增长将明显低于2010年
2010年,在全球经济相对低迷的情况下,我国出口增长超出预期,达到31.3%。
其中原因主要是,我国政府采取的上调出口退税率、增加出口信贷、为出口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等多种政策措施,减轻了金融危机对外向型企业生产能力的冲击,多数企业生产恢复迅速,部分订单从竞争对手转移到我国。
值得注意的是,多数发达国家为削减财政赤字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不利于经济复苏,经济增长仍存在反复的可能。
由于发达经济体实体经济恢复缓慢,失业率居高不下,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增加,在重启人民币汇率弹性机制以后升值压力不减,将在一定程度上对2011年出口增长产生冲击。
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正在从私人银行危机、主权债务危机向国际货币体系危机演变,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仍存在反复的可能,汇率竞争性贬值,将引发全球“货币战争”,现有国际经济、金融秩序将再度受到严重冲击。
同时,2010年出口高增长,是在上年基数较低的情况下实现的。
预计2011年我国出口增长将出现一定幅度回落,月度出口增速呈前低后高走势,全年出口增长15%左右。
2、2011年投资增长下降压力主要来自房地产领域
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3.8%。
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大幅度下降,制造业投资增长相对平稳,而占比达到25%左右的房地产投资增长达到36.5%。
房地产投资高速增长,是2010年投资快速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从国务院各相关部委出台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和各地相继推出的实施细则看,差别化的住房信贷制度,对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将产生一定影响,投资性需求将得到有效遏制,有利于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和资产泡沫化倾向,促进房地产市场长期健康发展。
但是,刚性需求、改善性需求和投资性需求受到抑制,房价下降预期增强,房地产成交量萎缩难以避免。
房地产成交量萎缩意味着开发商从市场销售中获得的资金减少,对房地产开发投资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同时,打击房地产开发企业囤地行为和严格控制开、竣工时间,又会刺激房地产开发企业加快开发进度;
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大,也会部分弥补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收缩对房地产投资增长的负面影响。
综合看,2011年房地产投资增长将有所回落,但不会出现深度滑坡。
预计2011年投资增长将达到20%以上。
3、2011年消费实际增幅呈下降趋势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我国政府实施的诸多刺激消费的政策效果显著。
在汽车、家电、家具、旅游等消费热点的带动下,200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剔除商品零售价格因素之后,实际增长16.9%,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2009年下半年以来,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增速有所回调,消费刺激政策效应减弱,民生性财政支出增速回落,消费实际增速也开始下降。
2010年前三季度,经济增长达到10.6%,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仅为7.5%,二者相差3.1个百分点。
城镇居民收入增长放缓,对2011年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0%以上的城镇居民消费增长将形成硬约束。
农村居民收入保持了较快增长,但占比较低,对消费增长的贡献有限。
政府刺激消费的各项政策措施,力度和效应有所减弱。
受上述因素的影响,消费实际增长有所回落。
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速稳定在15%左右。
预计2011年消费实际增长将进一步回落到13%左右。
针对经济增长逐季、小幅回落趋势,保持积极财政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发挥财政政策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方面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各地重大规划项目陆续开工建设,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空间较大,既要防止盲目上项目、铺摊子,加重财政金融风险,又要保持基础设施投资的适度增长,以稳定投资增长和经济增长。
此外,财政政策还可以通过调整支出结构、减税等手段,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三、深化改革推动经济结构调整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涉及国民经济众多环节和领域的调整。
在三大需求中,从过度依赖出口、投资拉动逐步转变为主要依靠消费扩张;
在三次产业中,由工业制造业的快速扩张逐渐转变为服务业的改革与发展。
此外还需要从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转变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
从在产业链中、低端具有明显国际竞争优势,转变到在产业链中、高端提高竞争能力和形成竞争优势。
我国能否成功地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即在人均GDP达到4000~7000美元时,经济增长出现大幅度下降),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关键在于推进发展方式的实质性转变。
而发展方式的实质性转变,有赖于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2011年作为“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加快推进相关领域改革,为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显得尤其重要。
1、加快价格改革步伐,依靠市场机制推动经济结构调整
资源和要素价格扭曲,未能充分反映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关系,成为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障碍。
应择机推进利率、汇率、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
目前我国实际存款利率为负,存、贷款利差较大,且普遍存在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可考虑适度提高存款利率,积极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扩大贷款利率浮动范围。
在进一步加强差别化出口退税和出口关税的基础上,可适当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幅度,更多地发挥汇率在优化调整出口结构等方面的综合调节作用。
进一步理顺煤、电价格,完善天然气、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逐步提高非农用水价格。
2、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