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雀》第二课时课堂实录与评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灰雀》第二课时课堂实录与评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灰雀》第二课时课堂实录与评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由读2~9段,用“──”画出列宁说的话,反复地读,体会列宁说的每句话里都包含着怎样的心情?
你能读出这种心情吗?
(学生的,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
说说你体会到列宁的什么心情?
生1:
我体会到列宁着急的心情。
我来读读这句话……
生2:
老师,我认为他没有读出着急的语气,让我来读读……
生2善于倾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真好!
请继续交流。
生3:
我体会到列宁难过的心情。
是有点难过,但更多的是什么?
再读读。
生4:
我还体会到列宁惋惜的心情,我来读读。
你有两个词读得特别好──“多好”、“可惜”,真高兴你能抓住来体会,还能在朗读中表达出来,太棒了,这个学习方法值得推广。
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都集中表达了他对灰雀的喜爱之情。
那么,这只灰雀(板画灰雀)究竟哪儿去了?
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5:
我想是被男孩抓走了。
生6:
我猜是一个调皮的孩子用弹弓射伤了灰雀,这个小男孩把灰雀带回家养伤了。
你的想像力很丰富,但你能从课文中找出依据吗?
(生不语)请你再读读课文。
哦!
我刚才的猜测是不对的,如果真是那样,小男孩肯定会对列宁说出实情,而不是不敢吱声。
太好了,请同学们找出男孩说的话或能证明灰雀是被男孩抓走的语句,仔细体会男孩的心情,想想他这时心里会想些什么?
(自学,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反馈。
生7:
我从“没看见,我没看见”这句话看出灰雀是被男孩抓走的。
怎么看出的?
因为他说话的语气是吞吞吐吐的。
我来试着读这句话。
(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像,一步步地体会男孩的心理变化)这时男孩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他会想些什么?
生8:
老师,我从“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这句话可以看出灰雀是被男孩抓走的。
如果他没有抓走灰雀,那他怎么知道灰雀还活着?
体会得好!
那么从这句话中还可以看出什么?
生9:
还可以看出男孩决心放走灰雀。
生10:
老师,我还看出列宁很爱这个男孩。
你真了不起,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
我从列宁的话中体会出的,他也一定看出是男孩抓走了灰雀,但怕伤害男孩的自尊心,没有批评他,而是用语言去感动他。
说得多好啊!
老师真没想到你是一个这么出色的孩子。
(引导学生进行小结)那么男孩为什么要抓走灰雀,后来又为什么放走灰雀呢?
你认为他和列宁比起来,谁更爱灰雀?
男孩抓走灰雀是因为他喜欢灰雀,想把他抓回去饲养,后来他认识到自己这样做是不对的,又把灰雀放回来。
男孩和列宁都爱灰雀,但男孩却让灰雀失去了自由,而列宁却喜欢灰雀无拘无束地在大自然中生活。
对呀,所以说男孩对灰雀的爱是自私的,而列宁对灰雀的爱却是无私的,他还用这种爱感染和教育了小男孩,使他成为一个诚实的孩子。
让我们合作分角色朗读列宁和小男孩的对话,再一次体味他们之间那种美好的情感。
3、创设情境,在分角色朗读中深入体验人物的情感:
⑴自由找伙伴朗读对话部分。
(学生三三两两分散开来,不同人数的组合,不同方式的朗读表演,彼此间出谋献策,气氛非常热烈。
⑵小组上台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这三位同学读得不错,我给XX提一个优点、一个缺点。
优点是声音响亮,缺点是发音还不是很准确。
我也给XXX提个建议,他读“……”这句话时,没有读出担心的语气,我来读读。
我给XXX提个建议,他今天如果不扮演小男孩,扮演列宁更合适些。
因为他今天系了条领带,很神气。
他们表演得很不错,但我给他们提个建议,如果能不看课文,再加上一些动作,表情就更好了。
你能试试吗?
(某某同学落落大方地牵着同伴上台,表演得很精彩。
(满脸羡慕地)老师,她们表演得真好。
我们小组也想试试,好吗?
当然可以,欢迎欢迎!
(三人小组也表演得很好。
刚才,同学们通过观察、倾听,从多角度进行了评析。
相信大家对课文内容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同学们在评价交流中表现出了友善、谦虚、自信的品质,真令老师感动。
4、学习10~12段:
(出示课件)瞧,那只胸脯深红色的灰雀回来了,三只灰雀又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起了歌,树下多了一位真心爱它的好朋友,是谁呢?
(男孩)请大家自由读10~12段,想想还有哪些不理解的问题,或是自己理解了,想考考别人的?
男孩为什么低着头?
列宁为什么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
列宁为什么微笑?
列宁为什么要问不会说话的灰雀?
(经过梳理,归纳出几个问题)你们有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
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解决。
可以联系生活理解。
现在你们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解决这些问题。
(学生有的读书,有的轻声讨论,有的静静思考,展示出主动学习的风姿。
我明白了男孩为什么低着头,他在为自己做过的事感到内疚。
我补充,男孩也许害怕受到列宁的责备。
我反对,如果他这么害怕,那他还来到这儿干什么,干脆躲开算了。
生11:
可是,他想做一个诚实的孩子,因此虽然心里有点害怕,也还是来了。
(欣喜地听着,看着)你们的争论很有意义,经过这一番唇枪舌战,相信你们对这个问题体会得更深入,请继续交流。
生12:
我明白“列宁为什么对灰雀说话”。
他是在暗示男孩做得不对。
你说得真好。
那么如果列宁直接问男孩:
“哦!
原来是你抓走了灰雀,今天又把它放,回来了。
对不对?
”如果你们是小男孩,听了这话心情会怎样?
(学生纷纷说:
会很难过。
是啊,列宁是多么了解小男孩的心,小男孩知错就改,列宁还怎么忍心去责备他呢?
生13:
老师,我们在二年级的时候学过《诚实的孩子》,讲的是列宁不小心打碎了姑妈家的花瓶,开始不承认,后来主动写信给姑妈认错。
这件事与我们这篇课文很相似,只是他们承认错误的方法不同,小时候的列宁和这个男孩一样,都是诚实的孩子。
你的发言很精彩,体会得很深刻。
列宁也有过相似的经历,更能体谅小男孩的心,用幽默的话语巧妙地保护了男孩的自尊心。
列宁是多么爱孩子啊!
生14:
我明白列宁为什么微笑,因为他看见灰雀回来了,很高兴。
生15:
我补充,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列宁因为看到男孩承认了错误而感到很高兴。
你们说得都对,灰雀回来了,小男孩也知错就改了。
列宁是多么高兴啊,让我们也高高兴兴地读读课文吧。
5、总结谈话,提炼升华:
学了这篇课文,大家有什么感受?
你们想对灰雀、对列宁,对男孩、对自己或对别人说些什么呢?
我想对自己说,要向小男孩学习,做个知错就改的诚实的孩子。
我想对灰雀说,你重新回到大自然的怀抱,我真为你高兴。
我想对男孩说,你能知错就改,是个诚实的孩子。
我想对列宁说,您爱灰雀,更爱小男孩,您真值得我们学习。
老师,我有个问题,为什么课题要叫《灰雀》?
呀!
你的问题太令我惊喜了,是啊,题目为什么要叫“灰雀”?
以用别的题目代替吗?
诚实的孩子。
列宁和男孩。
行啊,听起来都不错,能不能说出各自的理由,让大家评评用哪个题目最好。
课文是写小男孩怎样改正错误,成为诚实的孩子,所以我认为可以用“诚实的孩子”做题目。
我觉得课文中列宁是个很重要的角色,题目应该叫“列宁和男孩”。
哟,说的都有根有据的,那我们是否把题目改过来?
(学生自发地讨论起来。
我觉得还是用“灰雀”做课题好。
因为课文就是围绕灰雀来写的。
从这件事情来表现列宁爱灰雀,更爱孩子,孩子是个知错就改的诚实的孩子。
说得真好,作者正是以灰雀作为线索,谱写了一首人与大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爱的颂歌……
【说课】
本节课我将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改变为“点拨式”教学,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努力使课堂上呈现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动人场面,使师生在互动生成中得到成长。
1、在合作中互动生成:
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是学生潜能、创造性发挥的土壤。
在教学中,我努力营造这种民主开放的氛围,一方面提供给学生一个个展示的舞台,让他们灵性的火花得以闪现:
另一方面,鼓励他们进行合作学习,从而集思广益、取长补短。
本节课我就给了学生不少合作的机会,还让他们自找合作伙伴表演朗读,并登台亮相。
学生在相互欣赏评价中,不但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入地理解,而且锻炼了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他们在评价中表现出的那种友善、谦虚、自信等良好品质,以及在交流中生成的灵动和创造性,都令我欣喜和惊叹。
在合作中我发现孩子有一种“喜新厌旧”的“毛病”,即喜欢不断地更换合作伙伴,特别喜欢自找伙伴,在找到称心的伙伴时,他们的灵感和创造性便得到充分的发挥,但在此过程中,却有一些孩子落单了,这些孩子有的是各方面都处于弱势的,有的是因为个性较强,使其他孩子对他望而生畏。
对于前者,通过热情关注和帮助便能解决问题,可对于后者,就比较伤脑筋,他们往往赌气地一个人呆着,什么话也不说,什么事也不做,任你怎么劝导都无济于事。
在本节课的合作朗读表演中,就出现了这样的现象。
虽然只是一两个学生,但总让我觉得难过。
这些孩子的心理都很脆弱,我想今后要多找他们谈心,并鼓励一些同学去亲近他们,带动他们一起进步。
2、在质疑交流中互动生成:
实验中我们强调要把学生的“学”作为教师“教”的依据。
针对教材内容和本班学生好思考、爱质疑的特点,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品读人物的对话感悟人物的心情,并抓住重点段进行质疑。
学生在交流中生成了很多新的资源,如读列宁和小男孩的对话时,我原先估计学生只会体会到列宁发现灰雀不见以后的焦急、难过、惋惜的心情和小男孩由惭愧到决心放回灰的心理变化。
没想到学生却从中悟出了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并懂得列宁是用“多好的灰雀啊,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等委婉的语言既保护了男孩的自尊心,又促使男孩知错就改。
有的学生还能联系学过的课文《诚实的孩子》,体会到列宁之所以如此善解孩子,是因为他小时候也有过类似的经历。
这些原本估计应在学完后方能悟出的思想内容,学生都提前悟出了,我为学生的“超常表现”而高兴。
但我也从中发现一个现象,个别学生在课堂上总爱提一些与课文内容无关的问题,像是故,意要博人一笑,而后沾沾自喜。
由此我想到,孩子现在已经走过了低年级,我们对学生的质疑不能只一味停留在鼓励阶段,是否应引导他们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高质量的问题。
使他们从为质疑而质疑的状态中走出来,让质疑成为学习的手段,促使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对于我本身而言,还时不时受到教案所束缚,如这节课有些问题学生前面已经提出并交流了,但我还是以不放心的态度按部就班地让学生再质疑讨论,造成时间和资源上的浪费。
【点评】
当前语文普遍采用讨论式,学生们质疑,答疑,谈感受,讨论。
但有时会使你感觉好像在思想教育课,因为学生讨论脱离了文本,脱离了语言文字。
丁老师教学则不然,她时时要求学生紧扣文本,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