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复习题5.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19452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4.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复习题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语文复习题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语文复习题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语文复习题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语文复习题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复习题5.docx

《语文复习题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复习题5.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复习题5.docx

语文复习题5

初三年级语文试题(五)

考试时间:

120分钟试卷满分:

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12分)

第一节说明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3题。

自古以来,哈尼人都是修沟造渠,引高山森林中的泉水来灌溉梯田,水沟开挖量巨大,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才能完成,个人或村寨往往不能独立承担。

哈尼人就户与户联合或者村与村联合,一起挖沟引水,通过出资的多少和投入人力的多少核定每个村寨、每一户的分水量大小。

为了避免发生水纠纷,能够公平、公正、合理地分配水资源,哈尼人发明了分水木刻来进行分配。

分水木刻,哈尼语称“欧斗斗”,它是选用板栗树、黑果树等材质坚硬的木料,在木料上刻出底部同样平整但宽窄度不一凹槽的一根横木。

尽管在哈尼人分水制发明和形成的时代并没有所谓“技术美”这样的名词出现,但实际上技术美的审美形态已经存在。

技术美的内涵首先由技术品表现出来。

人们创造任何一个技术品,都是具有实用性的。

分水木刻作为分水制度的物质载体,是哈尼人为了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分配而创造的工具,起到了准确计量各块梯田用水量的作用,可以说是我国最早使用的明渠流量计。

分水木刻放置于每个水沟的分叉处,水要分几条沟就在分水木刻上刻几个凹槽,不同宽窄的凹槽决定了每个子水沟所灌溉梯田水量的大小,从而保证了每块梯田都能得到约定的用水量。

哈尼人还以长方体为形状标准来制作分水木刻,长方形的设计,比其他形状更能防止水流的溢出,进一步提高了分水的准确性,且用料最省,是实现分水功能的最大化的典型形式。

可见,分水木刻作为一种技术品,不仅具备了实用性,还具有了美的形式。

分水制是指哈尼人经过村与村,户与户集体协商,根据挖沟时投入的人力、物力来确定每块梯田的水流量大小的民间制度。

就其本质而言是商定分水木刻上凹槽宽度的一系列民间规约,是体现分水木刻功能的外在表现形式。

分水制约定,投入多者,分水木刻凹槽宽,水流大,反之,投入少者,凹槽窄,水流小。

为了确保凹槽计量单位的统一和准确,一般哈尼人还约定以某人的右手掌四指根部宽度为一基准单位,按照之前的协商结果对水流量进行分配,对用不了一个用水单位的,则缩减为一指、二指、三指进行细分,其中排除用小拇指宽度进行计量。

照各家权益定制出的划有不同刻度的木刻,安放在各家田块的入水口,随着沟水流动调节了各家各户的用水,这样既公平合理而又有科学性。

分水制虽然是一种抽象概念,但它与分水木刻有机联系在一起,构成了内容与其外在形象的相互统一,不可避免地以技术美的形态表现出来。

分水制度经过了历史的考验,哈尼人代代相传,凝聚的已经不仅仅是生产技术,而是人的情感,对待分水制已经不仅是对实用功能的欣赏,更是对对象存在的审美。

在现代农业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分水制还一直在沿用,它一方面使生产劳动的效率得以提高和完善;另一方面使分水的模式更趋于合理、更具有系统性和易于管理,给哈尼人带来了巨大的好处,符合哈尼人群体共同利益诉求。

因此,分水制也渐渐和审美主体使用上的满意联系起来,从而获得了愉悦感和轻松感,构成了技术与审美的有机统一。

1、下列关于“分水木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A、分水木刻,在哈尼语中称“欧斗斗”,选用坚硬的木料制成,是哈尼人为了避免发生水纠纷,公平、公正、合理地分配水资源的工具。

B、分水木刻通过在横木上刻出底部同样平整但宽窄不一的凹槽调整水量大小,既有实用价值,又有技术美的价值。

C、分水木刻放在每个水沟的分叉处,要分几条沟就在分水木刻上刻几个凹槽,不同宽度的凹槽决定了每块梯田的用水量,从而保证了每块梯田都能得到充足的灌溉量。

D.分水木刻以长方体为形状标准来制作,这种设计与其他形状相比,既能防止水流的溢出,提高分水的准确性,又能节省用料。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A、分水木刻是分水制的物质载体,能够准确计量各块梯田的用水量并合理分配,是我国最早使用的明渠流量计。

B、分水木刻代表分水制发明和形成,虽然在当时并没有出现所谓的“技术美”这一名词,但是,哈尼人在发明制作时就已经认识到了其审美形态的存在。

C、分水制是哈尼人集体协商的分水约定,它是根据挖沟渠时投入的人力、物力的多少来决定每村、每户、每块梯田的水量大小的,投入多凹槽就宽,投入少凹槽就窄。

D、为了进一步确保凹槽计量的统一和准确,哈尼人还约定以某人的右手四指根部宽度为基准单位,进行更细致的分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哈尼人修渠灌溉梯田,由于开挖沟渠的工程量大,投入的人力、物力多,因此,单个人、户、村难以完成,于是他们就联合挖沟引水灌溉梯田。

B、任何技术品的出现,最初都应首先考虑的是其实用性,而在使用过程中,往往就会考虑其审美价值,哈尼人的分水木刻就是这样的一种技术品。

C、作为抽象概念的分水制,一旦与分水木刻这一具体事物联系在一起,构成内容与外在形式的统一,不可避免地表现出了技术美的形态。

D、自古至今,哈尼人一直使用这种分水制,原因在于它既提高了生产劳动效率,又符合哈尼人群体共同利益诉求。

第二节议论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3题。

酒可以激发诗人的灵感,诗人也可以借酒浇胸中的块垒,所以唐人有“斗酒诗百篇”和“乞酒缓愁肠”之说。

由于诗人与酒的关系极为密切,唐代诗歌中不但写到了酒,还写到了酒价。

杜甫在《逼侧行赠毕四曜》一诗中写道:

“街头酒价常苦贵,方外酒徒稀醉眠。

速宜相就饮一斗,恰有三百青铜钱。

”杜甫诗歌对酒价的叙述,成了一个聚讼纷纭的话题。

以为然者不乏其人。

宋代刘邻《中山诗话》记载:

“真宗问进臣:

‘唐酒价几何?

’莫能对。

丁晋公独日:

‘斗直三百。

’上问何以知之,日:

‘臣观杜甫诗:

速须相就饮一斗,恰有三百青铜钱。

”’宋代陈岩肖《庚溪诗话>也认为:

“少陵诗非特纪事,至于都邑所出,土地所生,物之有无贵贱,亦时见于吟咏。

如云:

‘急须相就饮一斗,恰有青铜三百钱。

’”

不以为然者认为,杜甫诗中所谓的“三百青铜钱”之说,来自前人的典故。

北齐卢思道曾说过:

“长安酒钱,斗价三百”,所以王嗣爽在《杜臆》中指出,杜甫诗歌中“‘酒价苦贵’乃实语,‘三百青钱’,不过袭用成语耳。

那么唐代酒价究竟是多少呢?

据《新唐书·食货志》记栽:

“建中三年,复禁民酤,以佐军费,置肆酿酒,斛收直三千。

”在古代容量单位中,一斛等于十斗,“斛直三千”也就是“斗直三百”。

这样看来,似乎杜甫诗歌确实反映了现实生活,无愧于“诗史”的赞誉。

但需要说明的是,“建中”是唐德宗的年号,这与杜甫生活的时代相距几十年了,所以不能以此作为坐实杜诗对于唐代酒价叙述的依据。

唐代写到酒价的绝不只有杜甫,许多诗人都在诗中写到了酒价问题。

如李白“金樽美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王维“新丰美酒斗十千,成阳游侠多少年”;崔国辅“与沽一斗酒,恰用十千钱”;白居易“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陆龟蒙“若得奉君饮,十千沽一斗”。

这些诗人虽然分布于盛唐、中唐和晚唐各个时期,但他们的诗歌却普遍地说到唐代的酒价乃每斗十千钱。

那么,杜甫和李白等人对于酒价的叙述,差异为何如此之大呢?

也许有读者认为,李白、王维等人所说的乃是美酒的价格。

这话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十千沽一斗”之说也是渊源有自。

曹植在《名都篇》中曾经写.道:

“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

”尽管“他人所道,我则引避”,但曹植才高八斗,其于文章,“譬人伦之有周孔,麟羽之有龙凤”,因此他的叙述便成为一种难以撼动的范式。

唐代诗人受曹植的影响,不排除在诗歌中对这一典则的普遍追摹和袭用。

唐代诗歌中的酒价问题引起了不少误读,初看是诗人的意图意义和读者的解释意义之间出现了龃龉,其实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读者以诗为史。

王夫之曾幽默地讥诮这种诗史不分的情况说:

“就杜陵沽处贩酒,向崔国辅卖,岂不三十倍获息钱邪?

”在王夫之看来,诗歌与历史差别很大,历史要求具有实录精神,而诗歌则不然,“诗之不可以史为,若口与目之不相为代也”。

王夫之所言甚是,但是这也表明了要读懂唐诗,非得下一番苦功夫不可。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因酒可以激发诗人的灵感或浇胸中的块垒,所以唐诗中不但写到了酒,还写了酒价。

B、杜甫在自己的诗中提到的三百钱一斗酒的说法,在后世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C、宋代的刘郐和陈岩肖都认为,杜甫所说的三百钱一斗酒的说法是真实可信的。

D、陈岩肖认为,杜甫的诗除非特意去纪事,都会经常记录当时当地的产品和物价情况。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章观点的一项是()(2分)

A、唐朝时一斗酒曾卖三百钱是可信的,不能因为有人对杜甫的描述不以为然就否认这一点。

B、王嗣爽不认可杜甫在诗中所说的唐朝时的酒价,但他也承认,唐朝酒的价格确实比较贵。

C、杜甫的“三百青铜钱”之说不过是袭用成语罢了,北齐时期倒真正有可能一斗酒三百钱。

D、中国历史上酒的价格受各种外部因素影响比较大,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价格应该不一样。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曹植的叙述成为一种难以撼动的范式,唐人在诗歌中普遍追摹和袭用他“斗酒十千”的说法。

B、杜甫和李白等人对于酒价的叙述差异巨大,这也可能是因为他们各自饮的酒品质不同。

C、诗歌是一种文学形式,把它所描述的内容当成是历史事实来解读是不合适的。

D、唐代诗歌中的酒价问题引起了不少误读,这说明读者并没有真正的读懂唐诗。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第一节文言文阅读(16分)

本节内的各个小题均是必做的。

请回答在答题区的对应位置上。

史记·齐悼惠王世家(节选)

齐悼惠王刘肥者,高祖长庶男也。

其母外妇也,曰曹氏。

高祖六年,立肥为齐王,食七十城,诸民能齐言皆予齐王。

齐王,孝惠帝兄也。

孝惠帝二年,齐王入朝,惠帝与齐王燕饮,亢礼如家人。

吕太后怒,且诛齐王。

齐王惧不得脱,乃用其内史勋计,献城阳郡,以为鲁元公主汤沐邑。

吕太后喜,乃得辞就国。

悼惠王即位十三年,以惠帝六年卒。

子襄立,是为哀王。

……

朱虚侯年二十,有气力,忿刘氏不得职。

尝入侍高后燕饮,高后令朱虚侯刘章为酒吏。

章自请曰:

“臣,将种也,请得以军法行酒。

”高后曰:

“可。

”酒酣,章进饮歌舞。

已而曰:

“请为太后言耕田歌。

”高后儿子畜之,笑曰:

“顾而父知田耳,若生而为王子,安知田乎?

”章曰:

“臣知之。

”太后曰:

“试为我言田。

”章曰:

“深耕穊种,立苗欲疏,非其种者,而去之。

”吕后默然。

顷之,诸吕有一人醉,亡酒,章追,拔剑斩之,而还报曰:

“有亡酒一人,臣谨行法斩之。

”太后左右皆大惊。

业已许其军法,无以罪也。

因罢。

自是之后,诸吕惮朱虚侯,虽大臣皆依朱虚侯,刘氏为益强。

其明年,高后崩。

赵王吕禄为上将军,吕王产为相国,皆居长安中,聚兵以威大臣,欲为乱。

朱虚侯章以吕禄女为妇,知其谋,乃使人阴出告其兄齐王,欲令发兵西,朱虚侯、东牟侯为内应,以诛诸吕,因立齐王为帝。

齐王既闻此计,乃与舅父驷钧、郎中令祝午、中尉魏勃阴谋发兵。

齐相召平闻之,乃发卒卫王宫。

魏勃绐召平曰“王欲发兵,非有汉虎符验也。

而相君围王,固善。

勃请为君将兵卫卫王。

”召平信之,乃使魏勃将兵围王宫。

勃既将兵,使围相府。

召平曰:

“嗟乎!

道家之言‘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乃是也。

”遂自杀。

于是齐王以驷钧为相,魏勃为将军,祝午为内史,悉发国中兵。

使祝午东诈琅邪王曰:

“吕氏作乱,齐王发兵欲西诛之。

齐王自以儿子,年少,不习兵革之事,愿举国委大王。

大王自高帝将也,习战事。

齐王不敢离兵,使臣请大王幸之临菑见齐王计事,并将齐兵以西平关中之乱。

”琅邪王信之,以为然逎驰见齐王齐王与魏勃等因留琅邪王而使祝午尽发琅邪国而并将其兵。

琅邪王刘泽既见欺,不得反国,乃说齐王曰:

“齐悼惠王高皇帝长子,推本言之,而大王高皇帝適长孙也,当立。

今诸大狐疑未有所定,而泽于刘氏最为长年,大臣固待泽决计。

今大王留臣无为也,不如使我入关计事。

”齐王以为然,乃益具车送琅邪王。

琅邪王既行,齐遂举兵西攻吕国之济南。

于是齐哀王遗诸侯王书曰:

“高帝平定天下,王诸子弟,悼惠王于齐。

悼惠王薨,惠帝使留侯张良立臣为齐王。

惠帝崩,高后用事,春秋高,听诸吕擅废高帝所立,又杀三赵王,灭梁、燕、赵以王诸吕,分齐国为四。

忠臣进谏,上惑乱不听,今高后崩,皇帝春秋富,未能治天下,固恃大臣诸将。

今诸吕又擅自尊官,聚兵严威,劫列侯忠臣,矫制以令天下,宗庙所以危。

今寡人率兵入诛不当为王者。

汉闻齐发兵而西,相国吕产乃遣大将灌婴东击之。

灌婴至荥阳,乃谋曰:

‘诸吕将兵居关中,欲危刘氏而自立。

我今破齐还报,是益吕氏资也。

”乃留兵屯荥阳,使使喻齐王及诸侯,与连和,以待吕氏之变而共诛之。

齐王闻之,乃西取其故济南郡,亦屯兵于齐西界以待约。

吕禄吕产欲作乱关中,朱虚侯与太尉勃、丞相平等诛之。

朱虚侯首先斩吕产,于是太尉勃等乃得尽诛诸吕。

而琅邪王亦从齐至长安。

大臣议欲立齐王,而琅邪王及大臣曰:

“齐王母家驷钧,恶戾,虎而冠者也。

方以吕氏故几乱天下,今又立齐王,是欲复为吕氏也。

代王母家薄氏,君子长者;且代王又亲高帝子,于今见在,且最为长,以子则顺,以善人则大臣安。

”于是大臣乃谋迎立代王,而遣朱虚侯以诛吕氏事告齐王,令罢兵。

灌婴在荥阳,闻魏勃教齐王反,既诛吕氏,罢齐兵,使使召责问魏勃。

勃曰:

“失火之家,岂暇先言大人而后救火乎!

”……王既罢兵归,而代王来立,是为孝文帝。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诸民能齐言皆予齐王齐:

一起

B、尝入侍高后燕饮燕饮:

即“宴饮”

C、齐王自以儿子儿子:

男子向长辈自称

D、君子长者长者:

有德行的人

5、为文中画浪线的句子断句。

(3分)

以为然逎驰见齐王齐王与魏勃等因留琅邪王而使祝午尽发琅邪国而并将其兵

6、下面对于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是()(2分)

A、第一段划线的“孝惠帝兄也”指的是齐王是汉惠帝刘盈的弟弟。

惠帝与齐王饮宴,二人行平等礼节如同家人兄弟的礼节一样。

体现二人关系十分和睦。

B、第二段划线的“许其军法”指的是吕后允许朱虚侯军法行事,之后他就因为吕氏家族有一个人要离席就把他杀了。

体现了朱虚侯对于吕氏家族的愤恨。

C、第三段划线的“自高帝将也”指的是琅琊王刘泽从汉高帝开始就担任将军。

这里是祝午欺骗他而说的话。

体现了刘泽对于问题的思考不够全面彻底。

D、第八段划线的“孝文帝”指的是在平定吕氏家族的乱政之后拥立的汉文帝。

通过上文群臣对于是又齐王还是代王即位的事情体现了代王深得人心。

7、简要叙各个刘姓诸侯王是打着什么旗号去攻打诸吕的。

(3分)

 

8、翻译句子(6分)

(1)今诸大狐疑未有所定,而泽于刘氏最为长年,大臣固待泽决计。

今大王留臣无为也,不如使我入关计事。

(3分)

 

(2)齐王母家驷钧,恶戾,虎而冠者也。

方以吕氏故几乱天下,今又立齐王,是欲复为吕氏也。

(3分)

 

第二节古诗赏析(8分)

本节内的各个小题均是必做的。

请回答在答题区的对应位置上。

登楼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颔联写时间的变迁,颈联写国家动荡不安的局势。

寄寓古今世事沧桑变幻、祈望国运久远的感慨。

B、诗的颔联、颈联即景抒怀,熔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的特色

C、“来”即“来临”是说锦江的两岸蓬蓬勃勃的春色,铺天盖地迎面扑来,烘托锦江春色逐人,气势浩大,而国家却危亡,形成对比,突出国家衰败。

D、“变”是“变化,”指玉垒山的浮云变幻莫测从古到今(浮云如白云变苍狗,世事如沧海变桑田)一字双关,表现诗人对民族历史的追怀。

E、全诗表达了诗人对朝廷内外交困、灾患重重的忧愤而又无可奈何的伤感之情。

10、尾联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分)

 

第三节古代诗文默写(13分)

本节内的各个小题均是必做的。

请回答在答题区的对应位置上。

11、补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3分)

(1)泉水激石,。

好鸟相鸣,。

——吴均《与朱元思书》

(2)。

,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3),白露未晞,所谓伊人,。

——《诗经·蒹葭》

(4),,岂他人之过哉!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5)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诸葛亮《出师表》

(6),不辞辛苦出山林

——于谦《咏煤炭》

(7),忽复乘舟梦日边。

——李白《行路难》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7分)

本大题内的各个小题均是必做的。

请回答在答题区的对应位置上。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2~15题。

郁达夫在南洋

1938年12月,郁达夫失望地离开了他曾为之倾注满腔热情的祖国。

丰庆轮在台湾海峡航行一夜之后,于19日抵达厦门,在离厦门市半里许的海面停泊一天。

当时的厦门,已被日军侵占。

此时此刻,更使郁达夫忧虑的,“是敌人政治手腕的运用,和我们中国的一般悲观主义者的得势”。

他以为“日人的所以敢欺凌杀戮我的最大原因,就在各高官大吏的自私心太厉害,只顾着自己敲诈老百姓,不顾到国家民族的百年大计之故。

”这些都是他对抗战以来国内政情的感触,也可说是临别祖国的忠言。

南洋的惊涛骇浪,激起了郁达夫的滚滚思潮。

他急于向海外侨胞报告自己在国内各战场和浙闽前线奔走的见闻,曾不顾风浪的颠簸,于二十三日在船上写出《岁朝新语》。

他坚信说:

“中国决不会亡,抗战到底,一定胜利。

”这是一篇振奋人心的报告文学。

郁达夫到达新加坡之后,曾写出大批激励抗战和坚定抗战必胜信念的政论。

他在新加坡发表的第一篇作品,便是政论《估敌》,刊于1939年元旦《星洲日报》。

文中不仅揭露了日军强暴行径和侵略野心,更从政治、军事等各方面分析抗战形势,表达自己对抗战到底的决心和“必成必胜的信念”,要求广大侨胞支持抗日救亡的决策。

以后,在他所编的各种副刊上,又不断发表政评,痛斥汪精卫“上伪京去组成了出卖党国、出卖民族子孙的伪府”,号召同胞“要踏着先烈的血迹,加强抗战的决心”。

他指出:

“楚虽三户,足以亡秦,众只一旅,卒难兴夏。

我们只教万众一心,坚持到底,最后胜利,自然指日可待”。

从1939年到1941年的三年时间内,他在新加坡所发表的有关抗战的政论时评,共达一百多篇,是研究他后期思想和写作特点的重要材料。

郁达夫还经常利用他的副刊园地,沟通国内和新马的文化联系,通过“五四”新文学和抗争文艺的介绍来开拓马华(马来西亚华人)文艺。

如在他所编的《晨星》副刊上,不时介绍国内文化界的来函来稿和活动情况,遇有国内较好的抗战文艺作品立即转载,对一些宣传抗日和筹赈经费的演出、画展等,都竭力推荐与鼓励。

1939年10月,当鲁迅逝世三周年时,他在《晨星》副刊上组织了《纪念鲁迅专刊》,亲自撰写纪念和回忆鲁迅的文章,发表演讲,介绍对恶势力“死不妥协”和“韧性战斗”的精神。

为了繁荣和活跃马华文艺创作,郁达夫于1941年7月,和《总汇新报》联合发起《马来西亚的一日》的创作活动,要求马来西亚各地的文艺爱好者,不分阶层与职业,不分性别,把他们在8月15日这一天各人认为最有意义的思想、行动,以及环境、观察等,写出来投寄两报。

接着又进一步倡议全马来西亚各报馆和文化机关,都来集稿和刊登。

这一活动的开展,受到各方人士的热烈欢迎与大力支持,投稿者非常踊跃,其中较好的作品,都在《晨星》副刊和《文汇》副刊中陆续刊出。

原有编和印单行本的计划,后因太平洋战争发生而没有实现。

郁达夫对马华文学青年,十分关怀,常指导他们读书、写作,勉励他们大胆创作,甚至对他们的工作、生活都给予热情帮助,使这些青年受到极大的鼓舞。

如他发现擅长写新诗和散文的冯蕉衣后,就不厌其烦地多次当面指导和为他改稿;大力推荐青年作者温梓川的短篇小说集《美丽的慌》,称赞温梓川“可以成为马来西亚社会的忠实记录者”,“有希望的一位南岛的作者”。

郁达夫在新加坡的三年期间,除了促使马华文艺呈现出一派蓬勃景象外,对推动马华文艺的发展,也作出了不少贡献。

12、下列对本传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文写郁达夫在南洋从事文学和抗日活动中多方面的大大小小的事,使我们从中看出了他的伟大之处。

B、郁达夫痛斥汪精卫“上伪京去组成了出卖党国、出卖民族子孙的伪府”,是对敌人运用政治手腕的回应。

C、“楚虽三户,足以亡秦,众只一旅,卒难兴夏”,这里暗含对中国懦弱无能的统治者不抱太大希望的意思。

D、《岁朝新语》这样的报告文学,于那些对抗战胜利抱有悲观主义情绪的人应该起到振奋精神的作用。

E、郁达夫针对文学青年的思想状态,亲自撰写文章,介绍鲁迅对恶势力“死不妥协”和“韧性战斗”的精神。

13、在培育马来西亚文化青年上,采取了哪些措施?

有什么作用?

(8分)

序号

采取的措施

作用

1

指导文学青年读书、写作

2

鼓励他们大胆创作

3

14、郁达夫在南洋为抗日战争做出了哪些贡献,请概括说明。

(6分)

 

15、从这部分传记来看,传主既有作为一个文学家的活动,也有作为一个抗日战士的活动,这两者为什么能够很好地统一在一个人身上,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8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14分)

16、下列加点成语运用恰当的是()。

(2分)

A、“5•12”大地震发生后,互联网及手机短信中流传着用三个“8”攻击北京奥运会的谣言,始作俑者是境外的“法轮功”邪教组织。

B、改革开放30年,千帆竞发。

中国农民破天荒地首次揭开了改革的序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成果不仅仅使农村经济本身迅速发展,还催生了城市的改革。

C、赵本山、宋丹丹均在近日宣布“不再上春晚”,这对于喜欢“山丹丹组合”的观众来说,明年春晚将不能再看到他俩神气活现的表演了。

D、100个日夜,从堰塞湖排险的谨小慎微,到灾区延期高考的兴师动众,执政为民、民生优先串连每一个时间节点,阐释着社会主义中国矢志不渝的价值追求。

1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是()(2分)

A、《美丽中国》以歌舞为主,融入京剧演唱、茶艺表演、少林武术等元素,加上奇幻的灯光,震撼的音响,一幅美丽中国的大写意,声光舞影流溢着浓郁的中国情。

B、梦在前方,路在脚下,青年要坚定信念,珍惜韶华,在追求中国梦的道路上放飞青春,以青春之我建设“青春之国家”!

C、从汶川到芦山,地震确实有能量剥夺太多本该鲜活滋润的生命,但地震却没有能量剥夺站立在废墟上的那些生命依然坚强。

D、网友们纷纷撰写微博,围绕着“追星”的话题,或幽默,或自嘲,或“假正经”一番,捧腹之后,总有一种耐人寻味留在心中。

18、把下面的6句话组成一个语段,恰当的衔接应该是。

(2分)

①有一些远虑,可以预见也可以预作筹划,不妨就预作筹划,以解除近忧。

②不过,远虑是无穷尽的,必须适可而止。

③有一些远虑,可以预见却无法预作筹划,那就暂且搁下吧,车到山前必有路,何必让它提前成为近忧。

④总之,应该尽量少往自己的心里搁忧虑,保持轻松和光明的心境。

⑤还有一些远虑,完全不能预见,那就更不必总是怀着一种莫名之忧,自己折磨自己了。

⑥中国人喜欢说: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这固然不错。

19、下列词语中加点字音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接触(chù)    晕车(yùn)    友谊(yì)    钻木取火(zuān)

B、心弦(xián )   下载(zài)    希冀(jì )   沁人心脾(pǐ)

C、荫蔽(yīn)    吮吸(shǔn)    拯救(zhěng )   沤心沥血(ǒu)

D、餐券(juàn)    剔除(tī)    朝廷(tíng)    一哄而散(hòng)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夫为人子者,出必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