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81146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 页数:1 大小:2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doc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doc(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doc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

   《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通过这个乘法算式直接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

   数学课程标准“以人为本”的理念决定着数学教学目标的指向:

适应并促进学生的发展。

根据本节课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采用了角色转换、数形结合、合作学习等发展性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我注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努力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空间。

在课堂中,我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教学:

   

(1)捕捉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因数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因数和倍数是揭示两个整数之间的一种相互依存关系,在课前谈话中我利用一个脑筋急转弯,渗透相互依存的关系。

 通过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迁移到数学中的数和数之间的关系,这样设计自然又贴切,既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了对数学的兴趣,又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理解了因数倍数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在教学中,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对因数和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理解的比较深刻。

   

(2)角色转换,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和数之间的联系。

   因数和倍数这节课研究的是数和数之间的关系,知识内容比较抽象。

因而,我采用了“拟人化”的教学手段,每人一张数字卡片,学生和老师都变成了数学王国里的一名成员。

当学生想回答问题时都会高高地举起自己的号码,整节课学生都沉浸在自己的角色体验中,学生都把自己当成了一个数。

通过对自己一个数的认识,举一反三,从而理解了数与数之间的因数和倍数关系,既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十分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3)数形结合,让学生带着已有知识走进数学课堂。

   “数形结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

对教师来说则是一种教学策略,是一种发展性课堂教学手段;对学生来说又是一种学习方法。

如果长期渗透,运用恰当,则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意识和思想,长期稳固地作用于学生的数学学习生涯中。

开课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空间想象。

  (4)重组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多种形式探究找因数倍数的方法。

   教材上,探究因数这部分的例题比较少,只有一个:

找18的因数。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进行了重组教材,先让学生根据乘法算式“一对对”地找出15的因数,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探究18的因数。

通过“质疑”:

有什么办法能保证既找全又不遗漏呢?

让学生思考并发现:

按照一定的顺序一对对的找因数,能既找全又不遗漏。

进而又借助体态语言——打手势,让学生说出20和24的因数,达到了巩固练习的目的。

这样设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而在探究倍数时,我则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这样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5)趣味活动,扩大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只有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知识内在的智取因素,数学学习的无穷魅力才能深深地打动学生。

这节课的练习设计紧紧把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设计有效练习,拓展知识空间。

譬如:

让学生用所学知识介绍自己,通过数字卡片找自己的因数和倍数朋友等等。

学生拿着自己的数字卡片上台找自己的朋友,让台下学生判断自己的学号是不是这个数的因数或倍数,如果台下学生的学号是这个数的因数或倍数就站到前面。

由于答案不唯一,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很大,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又使学生享受到了数学思维的快乐。

但由于我缺乏时间观念,这部分时间太仓促,没有展开练习,学生没有尽兴,也没有达到充分地练习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