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与写作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803374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1.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闻采访与写作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新闻采访与写作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新闻采访与写作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新闻采访与写作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新闻采访与写作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闻采访与写作Word文档格式.docx

《新闻采访与写作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采访与写作Word文档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闻采访与写作Word文档格式.docx

通过整理新闻采访素材使素材由无序变为有序,为写作奠定基础。

↓新闻写作:

采访得来的素材,其中的相当部分将不失原貌的直接地进入到新闻作品中。

(三)新闻采访体现了记者职业的重要特点

新闻记者的职责:

发现新闻线索,进行深入的调查采访,写成新闻报道或制作成新闻作品在媒体上发表或供领导层参考。

新闻采访的特殊性:

从事新闻写作,作品形成后用于通过新闻传媒进行公开传播,满足人们的知情欲望。

二、新闻写作:

为新闻传播提供文本

记者和通讯员所进行的新闻写作,要对通过采访而得的原始素材进行必要的加工整理,使之从无序变为有序,对重点加以突出,并将报道内容用文本的形式体现出来,使受众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较多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

三、采访写作是记者工作的重要内容

新闻记者的工作内容,概括起来主要由三个:

1、采写新闻报道2、反映情况3、做群众工作

二、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新闻采访围绕事实为新闻写作提供原材料,它是后者的不可缺的认识论的基础。

新闻写作根据新闻采访得到的素材制成新闻传播文本,实现新闻采访的价值。

一、新闻采写在认识论方面的一致性

从认识论的角度说,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有着一致性,它们都是为了使采访主体和写作主体的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

二、新闻采访对新闻写作的制约作用

(一)在真实性方面制约着新闻写作

(二)在深刻性方面制约着新闻写作

(三)在丰富性方面制约着新闻写作

三、新闻写作是对新闻采访的升华

对采访所得的材料进行加工整理,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对采访所得的材料进行整体把握,做到对材料的本质有清醒的认识和科学的把握。

对采访所得的材料进行理性认识,做到能够发现材料中的深刻之处、耐人寻味之处、意蕴丰富之处。

第一章、新闻采访概论

一、新闻采访的涵义和特点

一、新闻采访的概念界定

(一)对现有新闻采访定义的讨论

1、“素材搜集说”2、“调查研究说”对于新闻采访主体的定义只限于新闻记者,过于狭窄。

3、“互动行为说”新闻采访是一种人际交流。

(二)新闻采访内涵

新闻采访是有关人员出于大众传播的目的,通过观察和访谈等手段,对可能受到广泛关注且鲜为人知的信息的搜集活动。

二、新闻采访活动的特点

(一)新闻采访以大众传播为目的(信息,是消除认知的不确定性。

(二)新闻采访以平等沟通为手段(只有平等交流才能获取更多的信息)

(三)新闻采访关注事实的新闻价值(新闻采访的核心价值)

新闻价值:

定义:

事实本身包含的引起社会各种人共同兴趣的素质。

五要素:

时新性(最重要)、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

二、新闻采访活动的本质

新闻采访在本质上是一个采访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符号互动。

一、新闻采访是一种信息符号互动

(一)新闻采访本质上是一种符号互动行为

1、符号互动理论

个体具有“在互动过程中将自己视为被评价的客体以获得自我形象的能力”,也具有“感受并理解他人角色的能力”,当一个个体具备了“将自己放在他人地位上的能力”时,就“提高了合作互动的可能性”。

——乔治.米德

社会被视为相互作用的个人的集合体,而这种相互作用的中介物就是符号。

互动者会运用群体和他人的视角考虑问题,并根据具体情景,调整符号的运用,从而成功地彼此调适,达到交流的和谐。

——布鲁默

2、符号互动理论对新闻采访的启发:

(1)采访者必须与受众进行互动,采访者要站在受众的角度,抱着与受众互动的目的来考虑采访、写作,感受受众的需求。

(2)采访者必须培养良好的与采访对象进行符号互动的能力,让采访对象将采访者所需的信息和盘托出。

(二)确保新闻采访成功的必备条件

1、采访应基于双方对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共同理解

2、采访者应当以前台的形象示人,并结合采访的具体情境表现出合适的行为。

3、采访者应当学会换位思考,在认知和情感上去体验受访者的心态。

二、新闻采访是一种社会交换活动

1、社会交换是某物或某项活动从甲方自愿地转移到乙方,以换取他物或他项活动。

2、采访者与采访对象之间应建立一种朋友关系,采访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资源交换”是否成功,要看他们之间是否存在信任和友谊。

第二章、新闻线索与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一、获得线索:

采访的起点

一、新闻线索的涵义及其特点

(一)涵义

1、新闻线索是关于新闻事实的片断性的简要信息。

2、所谓新闻线索,即指新近发生事实的简要信息。

(二)特点

1、多数新闻线索显得较为简略,基本上不可能做到五要素俱全。

2、新闻线索往往是比较零碎的,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新闻线索才可能比较完整的展现在人们面前。

3、新闻线索稍纵即逝。

4、新闻线索的出现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5、新闻线索的可靠性有待进一步证实。

二、新闻线索在实践中的功用

1、激发记者的新闻敏感,从而产生采访动机。

2、为记者的采访提示了方向。

3、为媒体的报道活动提供决策依据。

三、新闻线索的一般来源渠道

(一)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新闻媒介

1、消息中是否含有深度报道的价值?

2、事实报道是否有评论的价值?

3、一篇从A角度出发的报道,如果从B角度报道是否有意义?

4、异地的新闻现象或问题在本地是否也存在?

5、个别现象是否普遍存在?

(二)互联网、手机等信息传播工具

(三)党政机关及其召开的会议

1、各级党政机关的重要决策,尤其是与广大群众关系密切的重大决策,立法机构颁行的各种法律。

2、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活动、重要讲话。

3、各级党政部门举行的会议,尤其是记者招待会。

4、有关部门发布的关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统计数据、总结和调研材料等。

(四)企事业单位

1、企业单位:

经营状况、改革进程和经营策略等。

2、事业单位:

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五)重大文体活动

1、如何在众多的线索中抓住最有新闻价值的线索。

2、如何才能找到独家的新闻线索。

(六)社会网络

1、采访对象2、通讯员3、各行各业的朋友

(七)日常的平凡生活

1、成为生活的积极参与者,在体验中加深对生活的理解。

2、群众来信通常能起到提供新闻线索的作用。

二、新闻采访前的资料准备

一、采访前资料准备工作的意义

1、资料准备有助于记者与采访对象的沟通,从而提高采访的效率,是采访更加深入。

2、资料准备有助于记者应对采访中遇到的困难,在关键时刻提出精彩问题。

3、资料准备能够帮助记者在报道中避免犯一些简单的常识性错误。

4、资料准备还能帮助记者获得千载难逢的采访机会。

二、采访前资料准备工作的内容

1、了解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

(1)采访对象的简介。

(2)采访对象的专长、主要贡献或专著,曾产生过什么影响,在同行中的地位,别人有过什么评价或传说等。

(3)采访对象的特点。

(4)分析采访对象与所采访的问题有何利害关系。

2、了解关于新闻事实的背景材料

新闻事实的背景材料:

指与新闻事实有联系的历史条件、社会环境、政治原因、地理特征、科学知识等过去时的材料。

作用:

帮助读者了解所报道事实的历史、环境和原因,可以增添新闻的活力和厚度。

3、了解一些与新闻事实相关的理论知识

三、资料准备的渠道

1、查阅相关资料2、检索相关传媒的报道3、进行预采访4、平时持之以恒的长期积累

四、资料准备的“十比一”原则

西方学者和记者有一种说法认为,访前准备要遵循“十比一”原则。

经验丰富的记者一致认为,每采访一分钟至少要准备十分钟。

三、分析采访对象及其心理特点

一、采访对象的特点与分类

(一)特点

1、具有相当的复杂性。

(1)人口特征的角度

(2)个性差异的角度(3)个人兴趣爱好的角度(4)个人的人生经历的角度(5)对具体的采访所持的不同立场

启示:

记者必须因人而异制定采访计划,从而确保采访获得成功。

2、具有较强的专业性。

一方面记者在采访前应做更多的知识准备;

另一方面,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发问后,应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倾听上。

3、具有鲜明的目的性。

启示:

记者在采访中要巧妙地、千方百计地引导采访对象的谈话,使之合乎记者的采访目的。

(二)分类

1、当事人:

是新闻记者最重要的采访对象。

2、知情人:

不是行动者,但对新闻事件有一定了解,甚至有可能参与了新闻事件的策划。

3、目击者:

亲眼目睹新闻事件发生的人。

4、有关人士:

记者借用他们的言论表现出记者自身的观点和看法;

借助于他们的权威性增加报道的说服力和深度。

二、采访对象的心理特点

(一)从个性心理层面来分析一下采访对象

1、理性外向型:

有较强的理想思考能力,不容易受到自己情绪的影响,而且善于与人交流。

对策:

不宜提问过于频繁,应简洁明确,不宜过多。

2、感性外向型:

健谈,易受情绪影响,思维较活跃,易谈一些与采访无光的话题。

设法保护对方谈话积极性,努力控制谈话主题;

记者要学会追问,让谈话始终围绕主题而展开。

3、理性内向型:

“内秀”,思考深入,不善与人交流,不易把自己所想流畅表达出来。

对策:

提出精彩问题,并努力找到对方感兴趣的话题。

4、感性内向型:

内心世界比较丰富,易受情绪左右,不善与人交流,较自闭。

注意调节采访气氛,保证采访对象有一个好心情,同时也要找到采访对象感兴趣的话题。

分析导致采访对象紧张、不说话的原因,要从采访原因和性格原因两方面分析。

如何缓解采访对象紧张情绪?

1、采访对象想谈什么就让他谈什么,记者随声附和就可以。

2、记者主动说话,但不要迫不及待地追问。

(二)从社会心理层面分析采访对象

1、热情地配合记者的采访

采访对象可能抱着宣传自己的目的,认为报道内容会对他们或者所在单位发展有利。

保持清醒,清楚了解对方动机后,观察评价了解到的信息;

注意通过其他渠道核实信息,保证新闻的公正性。

2、消极地应付记者的采访

对象采取这种态度,通常是因为采访与他们没有什么关联;

有时消极的态度也很有可能会是媒体或记者本身造成的。

记者应当首先取得他们的信任,并采取各种方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采访中,通过高质量的问题,了解事件的真相。

3、借故回避记者的采访

采访对象通常不愿意接受采访,认为采访可能会给他们带来负面影响或者对他们没有意义。

记者应当充分理解这类采访对象的心态,是他们认识到采访的意义和价值;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以不经过预约直接去找采访对象。

4、故意阻挠记者的采访

采访对象知道记者索要采访的内容对自己不利,对所在单位的发展不利,因此想尽办法动用自己的权力甚至暴力,百般阻挠记者采访,甚至威胁、恐吓记者。

记者一方面巧妙地躲避采访对象的阻挠,使事实真相公之于众,另一方面也要加强自我保护。

四、拟定切实可行的采访计划

一、确立采访活动的意图目标

1、正确确立采访意图

(1)采访意图要符合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2)采访意图要与受众兴趣一致。

(3)采访意图要与媒体的报道思想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