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防治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794902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染病防治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传染病防治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传染病防治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传染病防治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传染病防治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染病防治Word格式.docx

《传染病防治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防治Word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传染病防治Word格式.docx

与感染者握手、一同工作、交谈、上课、进食、同乘交通工具、共用洗手间或泳池等都不会感染艾滋病病毒。

因为艾滋病病毒离开血液和体液后,在自然环境中抵抗力很弱而不具传染性。

蚊虫等吸血昆虫叮咬亦不会传播。

艾滋病有哪些常见的症状呢?

艾滋病本身没有特别或独有的症状,与其它疾病的临床表现相似。

如:

.发热、夜间出汗。

.进行性体重减轻(5-15公斤)。

.腹泻。

.咳嗽、气喘。

.淋巴结肿大。

如果自己有过静脉吸毒、性乱等不良行为,以上症状同时出现两种以上,且持续时间一个月以上,就应留意是否染上艾滋病,要到当地艾滋病检测实验室检查。

艾滋病虽然凶险,但其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行为和习惯,因而艾滋病是完全可以预防的。

对于个人来说,需做到:

4.洁身自爱,不搞性乱,不卖淫嫖娼,正确使用避孕套。

5.患性病的人,要积极彻底治疗,否则会增加感染爱滋病的机会。

6.不以任何方式吸毒。

7.不到消毒得不到保证的诊所、医院去打针、拔牙、针灸或手术。

8.不用未消毒的器具穿耳、纹身、美容。

不要与人共用剃须刀、牙刷。

为加强我市的艾滋病监测工作,市防疫站建立了艾滋病初筛中心。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的有关艾滋病的知识,请与卫生防疫站或医院联系。

2.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其传播迅速、波及面广、危害性大,且易发生流行和世界大流行。

临床上起病急,病程短,主要以全身性中毒症状为主,呼吸道症状轻微或不明显。

潜伏期2-3天,多突然发病,高烧,颤栗,咳嗽,全身酸疼,重症常伴有肺炎、脑炎、脑膜炎或心肾功能不全,而致病死率增高。

其发热可见双波型,初起高热,很快下降,2-3天后又升高。

部分患者可见神经与心理症状,与病毒侵袭神经系统有关。

孕妇感染可致流产,感染孕妇的婴儿其白血病发病率略高于正常孕妇所生婴儿。

本病的传染源主要是急性病人,病初2-3天传染性最强,病后1~5天最长7天均有传染性,病毒主要存在于病人上呼吸道分泌物中。

传播途径主要借助空气飞沫传播。

各年龄组人群均易感。

由于其传播速度快,当今世界人群流动性又大,因此近年来流感流行无明显季节性和地域性。

防治措施:

1.对症治疗为主,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

2.一般性预防措施:

增加营养,加强锻炼,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隔离病人,少去公共场所、减少集会等。

3.特异性预防措施:

接种流感疫苗。

目前在我国推广使用二种流感疫苗,国产全病毒灭活疫苗和进口流感疫苗。

经临床观察二种流感疫苗均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可有效地防止流感的流行。

3.肠道传染病

1.种类:

包括甲类传染病中的霍乱,乙类传染病中的伤寒和副伤寒、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脊髓灰质炎、甲、戊型病毒性肝炎,丙类传染病中的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以及其他通过肠道传播的(病毒性脑炎)一类传染病。

2.流行病学特征

1.传染源:

病人和病原携带者。

2.传播途径:

通过水、食物、日常生活接触和苍蝇等媒介进行传播。

3.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

4.分布特点:

(1)地区分布:

遍布世界各地。

在气温高、温度大、降雨量多、经济条件条件差、卫生设施落后、饮水和环境不卫生的地区,发病率高,且容易引起流行或暴发。

(2)季节分布:

有明显的季节性。

每年的5-10月为流行季节,高峰在7月和8月份。

(3)人群分布:

多发于文化程度低、个人卫生习惯差的人群。

人群分布除机体抵抗力的差异外,主要与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机会多少有关。

5.影响发病的因素肠道传染病的发病和流行是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社会因素如居民的生活条件、卫生设施、风俗习惯、战争、饥荒等,自然因素如气温、降雨量、相对温度、水旱灾害等,均可直接或间接影响肠道传染病的发病强度。

而个人卫生习惯、机体免疫水平及病原体变异或传入新菌型等,对发病强度影响也很大。

3.临床表现大多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胃肠道症状,有些伴有发热、头痛、肢体疼痛、全身中毒症状,若治疗不及时,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

4.预防措施除了政府各有关部门加强食品卫生监督管理,确保安全供水和搞好环境卫生等治本措施外,广大人民群众要提高对肠道传染病危害性、可防性的认识,增强预防疾病的能力,自觉做到以下几点:

1.在流行季节保证饮用安全开水,防止因失水过多而发生脱水;

合理调整饮食,注意劳逸结合和保证充足的睡眠,以提高机体抵抗疾病的免疫力。

2.注意饮水饮食卫生,不喝生水,不吃腐败变质食物,尤其注意不要生食或半生食海产品、水产品。

食物(包括肉、鱼、蔬菜等)要彻底煮熟、煮透。

剩余食品、隔餐食品要彻底再加热后食用。

外出旅游、出差、工作要挑选卫生条件好的旅店就餐,并尽量少食凉拌菜,最好不要在路边露天饮食小摊点就餐。

3.自觉讲究个人卫生,饭前便后及处理生的食物(鱼、虾、蟹、贝类等水产品)后要用肥皂流水反复洗手。

搞好家庭卫生,生熟食品要分开。

保持环境清洁,消灭苍蝇。

4.高危人群可接种甲肝疫苗、伤寒疫苗等。

5.当发生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时,要及时去就近医疗机构的肠道门诊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4.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系有多种嗜肝病毒引起,以损害肝脏为主的全身性、急性或慢性传染病。

目前主要分为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性肝炎、丁性肝炎及戊性肝炎等五种类型。

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食欲减退、乏力、恶心、呕吐、肝脏肿大、肝功异常。

病毒性肝炎目前无特效治疗方法。

1.甲型肝炎:

甲型肝炎是由甲肝病毒引起的。

甲肝的传染源主要是急性期病人和亚临床感染者。

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其传播方式是通过日常生活接触或食用被甲肝病毒污染的水、食物等。

我国是甲肝的高发区,15岁以下儿童80%是易感人群。

由于甲肝对人群健康威胁较大,因此是重点防治的传染病之一,应积极做好防治工作。

要做到:

(1)加强卫生健康教育,提高肝炎防治知识,培养个人良好的卫生习惯,坚持做到饭前便后洗手;

(2)要饮用符合卫生标准的饮用水,坚决做到不喝生水;

(3)食物要清洗干净并彻底煮熟,不要吃来路不明的食物。

目前,预防甲型肝炎最安全、最有效的方法是接种甲肝疫苗,可供选择的甲肝疫苗有国产、进口两种。

2.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是乙肝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

乙肝的传染源是乙肝病人和乙肝病毒携带者。

乙肝的传播方式大致分为三种,

一是母婴传播;

二是生活密切接触传播;

三是医源性传播。

我国是乙肝的高发区。

据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我国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平均为10%,有近7亿人已感染过乙肝病毒,其中约1.2亿人携带乙肝表面抗原。

在带毒者中约有1/4发展成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

我国每年约有25万人死于肝硬化或肝癌。

每年报告的急性肝炎病历约270万,其中10~30%为急性乙肝病例。

乙肝病毒感染已成为我国最严重的公共场所卫生问题之一。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能治愈乙肝。

因此,预防乙肝感染是控制乙肝的关键措施,最有效、安全的预防措施是注射乙肝疫苗。

目前应用的基因工程乙肝疫苗有两种,一种是酵母细胞表达的,另一种是由CHO细胞表达的。

1991年我国颁布了《全国乙肝疫苗免疫接种方案》,决定从1992年起在全国推行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工作,将乙肝疫苗接种纳入计划计划免疫管理。

自90年代以来,实施乙肝免疫接种已成为中国控制乙肝的主要对策。

据推测,我国经过两代人的努力,可使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从目前的10%降到1%。

3.丙型肝炎丙型肝炎主要是由输血引起的,发病无明显季节特点,青年发病较多,无明显性别差异。

最新资料表明,我国丙肝流行率为3.2%,多见于有输血史或静脉药物瘾者,感染后易形成慢性肝炎或病毒携带状态。

丙肝的传染源是病人和慢性病原携带者。

传播方式及临床表现类似乙肝。

4.丁型肝炎丁型肝炎是由丁肝病毒引起的。

丁型肝炎病毒是一种缺陷病毒,必须在感染乙肝的基础上才能合并感染。

主要传染源是丁肝病人,传播途径与乙肝相似。

感染丁肝病毒后与乙肝病毒协同损害肝脏,故丁肝病人预后不良。

丁肝无特效疗法,预防措施参照乙肝。

5.戊型肝炎戊型肝炎是由戊肝病毒引起的,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戊型肝炎的流行特点类似于甲型肝炎,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高峰,戊肝主要在亚洲流行,以侵袭青壮年为主,预后良好,很少发展为慢性肝炎。

戊肝的传染源是急性期病人和病源携带者,其传播方式、临床表现类似于甲肝。

无特效治疗方法,预防参照甲肝。

5.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出血热),国际上统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引起的一类自然疫源性疾病,该病毒通过多种宿主携带及多种途径传播。

出血热严重危害我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

本病在我国分布广,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是国家重点防治的传染病之一。

在我国流行的主要是姬鼠型和家鼠型及混合型出血热。

主要传播途径是通过与鼠类及其排泄物(尿、粪)和分泌物(唾液)接触,经破伤皮肤、气溶胶吸入或经消化道传播,亦可能经鼠类体外寄生虫的革螨或恙螨叮咬传播。

本病发病急、进展快,典型病例有发烧、出血、循环障碍和肾功能衰竭,(发烧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和恢复期)。

由于多宿主性及传播途径的多样化,加之主要宿主鼠种分布广泛、数量大,难以有效控制,在采取以讲究卫生,科学灭鼠防鼠的同时,对高发病区及其他疫区的高危人群接种出血热疫苗是控制本病发生与流行的有效措施。

疫苗预防接种:

在各级卫生防疫部门统一组织下进行,接种时要严格按照疫苗使用说明书进行,有禁忌症者严禁接种,过期疫苗不能使用。

6.狂犬病狂犬病又名恐水症,是由狂犬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

人畜共患,多见于犬、猫、狼等肉食动物,病死率几乎100%。

此病主要传染源为病犬,其次为猫和狼。

流行区一些外观“正常”的犬、猫也可引起狂犬病。

病毒主要通过咬伤皮肤破损处侵入人体的,也可有染毒唾液污染各种伤口粘膜甚至结膜而引起感染。

人对狂犬病毒普遍易感,被病犬咬伤而未预防接种者,其发病率平均为15~20%(可高至70%)。

本病潜伏期为10日至12个月以上,一般为20~90日。

狂犬病毒对神经组织有强大的亲和力,临床上可出现恐水、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症状。

预防:

本病缺乏特效治疗,病死率又及高,预防接种狂犬病疫苗对预防本病具有极重要意义。

伤口处理伤口应立即处理,用20%的肥皂水或0.1%新洁尔灭(或其它季胺类)彻底冲洗伤口,至少半小时,季胺类与肥皂水不可合用。

冲洗后用烧酒或70%的酒精涂擦。

如有免疫血清,可注入伤口底部及周围。

伤口不可缝合包扎。

预防接种狂犬病疫苗我国目前主要采用地鼠肾疫苗,其副作用小,效果好。

7.可用疫苗预防的其他常见病:

从免疫预防的角度看,人类的传染病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用疫苗预防的疾病,另一类是目前还不能用疫苗预防的疾病。

实践证明,脊髓灰质炎、结核、麻疹、白喉、百日咳、破伤风、风疹、腮腺炎、流脑、乙脑、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和甲、乙型病毒性肝炎等属于用疫苗可以预防的疾病。

除上述疾病外,下列疾病也可通过接种疫苗达到有效预防的目的。

1.水痘-带状庖疹:

它是由水痘-带状庖疹病毒感染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