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体谅关心道德教育理论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789078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2.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一章体谅关心道德教育理论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十一章体谅关心道德教育理论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十一章体谅关心道德教育理论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十一章体谅关心道德教育理论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十一章体谅关心道德教育理论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一章体谅关心道德教育理论Word格式.docx

《第十一章体谅关心道德教育理论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一章体谅关心道德教育理论Word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十一章体谅关心道德教育理论Word格式.docx

因为丛书由五个部分构成,其中第一部分《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是由几十张16开的彩色绘图卡片构成的。

《生命线》丛书还包括一本道德教育理论专著《中学的道德教育》,这本书是为教师和教育科研人员而写的,代表了体谅关心学派的理论体系,是我们研究该派别的重要依据之一。

麦克菲尔等人的研究成果大多在70年代中期陆续公开发表。

1972年《中学的道德教育》一书出版后说明该学派已经完全成熟。

1973年开始他们又着手修订和充实工作,使该理论派别更加完善。

诺丁斯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著名女教授,现任该院副院长。

她寸:

1984年发表了专著《关心:

伦理道德教育的母爱途径》,立即引起学术界关注。

人们普遍感到在儿童道德问题日趋严峻的今天,“关心”应成为强烈的社会呼声,反对把儿童卷入吸毒、暴力和性犯罪的泥潭。

诺丁斯本人有5个孩子,同时她又收养了6名被遗弃的儿童。

她对儿童慈母般的爱心在斯坦福大学传为佳话,她的同事和学生都说她的所做所为与她所写的文章、著作中对社会发出的“关心”呼吁是一致的。

她以自己的行动为别人做出了“关心”的榜样。

可见,诺丁斯在80年代末开始在西方受到重视是和那时的社会背景分不开的。

1992年诺丁斯又发表了一部专著啜学校中的关心面临挑战》,构成了1984年著作的姊妹篇。

在后一部书中她的思想更加深刻,成厂该学派的代表作之一。

此外,近几年来她活跃于世界许多国家的学术会议上,并且在许多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孜孜不倦地宣传她的主张,得到了—一定的社会好评。

第二节实践调查得到的启示

一人际关系是调查的主题

我们知道麦克菲尔等人在英国进行了大量实践调查之后才提出他们的一套教育理论。

那么我们有必要简单了解他们的调查是怎样的。

麦克菲尔等人进行的大规模调查有3次。

在开始进行大规模调查前,他们反复分析论证调查的主题问题。

他们最后确定调查应集中于青少年学生与成人的关系问题。

从这个问题入手至少有如下原因:

其一,青少年必然要取得成人的地位,所以,青少年和成人的关系如何在青少年时期尤为重要;

其二,青少年和成人的关系对中等教育成功与否起到致命的影响,因为这个阶段的教育者是成人,受教育者是青少年;

其三,代沟是当今道德和社会问题中不可回避的现象,因此应从对青少年调查入手,调查了解在青少年心目中成人的形象如何,这样才有利于成人教育者制定更恰当的教育策略。

麦克菲尔等人第一次调查于1966年至1967年进行。

调查设计是在牛津大学社会心理学系阿吉勒(MichaelArgyle)教授协助指导下完成的。

采用问卷和个别会谈的形式进行,让学生分别列举出一个情境事例说明成人对待他们是好的或坏的。

参加调查作被试的学生共800名,都是不同学校类型抽样选取的13岁至18岁的男女学生。

他们的第二次调查是1967年至1968年进行的,也得到了阿吉勒教授的帮助。

这次调查涉及458名13岁至18岁各种类型中学的男女学生,问卷中的问题更加详细具体,包括第一次调查中让学生列举情境事例的内容。

此外,这次调查主要证实成人对待儿童好的或坏的事例出现的频率如何。

第三次调查也是1967年至1968年进行的。

这次调查集中于学生之间的关系问题。

被试超过300名,学生年龄在13岁和16岁之间。

问卷中第一类问题是举出别的同学对你好的事例,第二类是举出别的同学对你坏的事例,第三类是举出别人对你的态度你不能确定好与坏的事例。

调查中学生列举的事例类别与前两次凋查相似,但频率则明显不同。

二调查结果分析

每次凋查之后麦克菲尔他们都认真分析研究,捕捉尽可能多的有用信息,以便为学校道德教育提供参考。

麦克菲尔他们在第一次大规模调查后,归纳学生认为成人对他们好的事例有如下种类:

(1)在一些情况下成人允许儿童有“合理”的自由,而且还特别鼓励儿童自己作出选择,并在可能时成人支持儿童实现自己的选择。

(2),当成人参与儿童之中时,能对儿童的问题或困难给予帮助。

例如,成人给儿童提出有效的建议,对儿童的问题给予圆满解释,做儿童的知心朋友,但又不对儿童的一切包办代替。

(3)在教育过程中,成人常和儿童一起活动,帮助儿童处理棘手问题,使儿童感到有成人参与问题才会得到有效解决。

(4)成人能认真倾听儿童的呼声,并力图从儿童角度理解儿童。

成人不摆出一副正经的面孔,始终和儿童保持一定距离。

(5)成人能够表现出有预见的思考,不——定准确也可以。

(6)当成人提出某项规则要求儿童遵守时,能提供良好的例证证明规则。

(7)成人有幽默感,宽宏大量,不过于严肃和正规。

成人理解儿童的生活是什么,容忍儿童的不足之处。

他们还整理出儿童认为成人对待他们坏的事例有如下种类:

(1)无理的限制。

不容儿童解释和争辩,把问题的后果无端地强加给儿童。

(2)无理的要求。

有些要求是儿童无法忍受的,有些属于成人对儿童寄予的不可能实现的过高期望。

(3)无理的惩罚。

儿童认为成人对他们的无理惩罚主要有下列一些情况:

①儿童没有干的事情却说是他干的而给予惩罚;

②儿童知道老师曾干过的事情,他也像老师那样干了,却受到老师的惩罚;

⑧由于某人没“认错”而株连别人,使所有别的儿童都受到了惩罚;

④儿童认为是极小的错误却受到了严厉的惩罚;

⑤儿童受惩罚的事情是不可避免的;

⑥儿童受惩罚的事情他不认为是错误的,他始终认为是正确的事情;

用体罚的方式给予惩罚。

儿童对上述无理惩罚最反感的是①②⑤⑦这几种情况。

麦克菲尔等人感到对学生进行大规模问卷调查和个别谈话很有必要,学生提供的信息很有价值,问题暴露出来后才可能有针对性地制定教育对策。

有些学生反映较普遍的问题应该进一步探讨问题的原因,从根本上给予解决。

例如他们发现学生对校内惩罚问题反映较强烈,他们就对此进一步做了调查研究。

他们发现学校中之所以盛行惩罚,主要原因是师范教育质量差,不能使青年教师在工作中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

教师数量短缺;

教师感到地位低,不被人们重视;

学校所在地区社会问题严重;

课程设置不合理,不能满足学生需要、兴趣和感情;

校内建筑破旧,物资设备不适用;

学校中传统的敌对意识和师生关系紧张等。

调查中发掘出如此重要的信息,不仅为麦克菲尔等人提出他们的道德教育理论找到了实践基础,而且还坚定了他们进一步更深入开展调查的信心。

随后他们进行的第二次调查也获得了宝贵的有价值的信息,他们把第二次调查的结论简明扼要地归纳为以下13条:

(1)成人对待儿童的行为分类,即第一次调查中归纳出来的类别被进一步证实;

(2)没有出现新的行为类别;

(3)学生承认好的或坏的现象有时可以被包含于不止一类行为之中,即学生所说的成人对待他们好与坏,可能同时指一类以上的行为;

(4)成人与青少年的关系对青少年情感影响极大;

(5)青少年的行为,他们待人的态度,直接受到他们与成人交往中获得的经验的影响;

(6)成人对青少年“好的”对待强烈地感染着青少年体谅他人;

(7)成人对青少年“坏的”对待深刻地影响着青少年攻击他人,或在他人面前退缩;

(8)“好”常被青少年用来表达那些体谅他们的行为,这些行为从全体角度看产生了愉快效果,使他们感到他们的人格尊严受到尊重;

(9)“坏”常被青少年用来表达那些不体谅不关心他们的行为.这些行为使他们产生了不愉快的效果,他们感到他们的人格受到侮辱;

(10)从学生个人角度看,他认为“好”的行为不仅是指成人对他个人好的行为,同时也是对别人好的意思;

(11)相反,学生认为“坏”的行为,是指对他个人和别人都是坏的意思;

(12)许多青少年认为很难确定对成人的态度、行为做出恰当反应;

(13)当青少年确定了他们对成人的态度和行为做出反应时,他们常感到按他们确定的意愿去反应较困难。

三几点建议

麦克菲尔等人从第三次大规模调查中得到了一些重要启示,并且结合前两次调查的结论为教育工作提出了6点建议。

其一,调查结果表明这样一个事实,教育者要想知道受教育者需要什么和怎样满足他们的这些需要,教育者就应首先清楚受教育者的问题是什么,决不可未经调查就主观地向受教育者讲出了他们的问题所在。

其二,调查中青少年列举出的“妤”与“坏”的现象说明,成人教育者应从学生角度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制定并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

学生渴望得到成人的体谅,成人应从儿童的需要、兴趣、情感多方面体谅儿童。

其三,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儿童在希望得到成人体谅的同时也表现出较强的体谅他人的倾向。

儿童在表示体谅他人时所涉及的范围是广泛的,基本没有种族、性别等偏见。

所以,教育者应从这一事实出发,将任何形式的道德教育都建立在体谅的基础之上。

其四,调查过程发现大多数儿童对问卷中的问题很感兴趣,说明儿童把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问题放在重要位置,因此,教育者要从调整人际关系入手进行道德教育,特别注意调节成人对待儿童的行为。

其五,儿童特别喜欢讨论他们各自的情况,他们各自列举好的或坏的人际关系的实例。

这就为教育者提出了较高难度的问题,教育中要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儿童各自情境的特殊材料信息,有针对性地开展个别教育。

在凋查了解各个儿童特有的生活状况基础上学会关心各个儿童。

其六,调查中大量事实证明青少年对待成人和同伴行为的反应是情感型和动机型的。

这就为教育者提供了暗示,要把情感和道德行为动机作为道德教育理论的中心来研究。

学校道德教育教材和方法的制定也应以此为基本原理。

这样才能使道德教育具有操作性,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麦克菲尔等人通过多年实践凋查之后,坚信体谅关心青少年是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

 

第三节《生命线》教材

一《生命线》教材简介

《生命线》系列道德教育丛书既是麦克菲尔为代表的体谅关心学派理论学说的代表作,也是该学派为学校道德教育实践设计的师生用教材。

丛书由五部分组成,其中第四、五部分各是一本书——《我们的学校——中学生民主实践手册》和《中学的道德教育>

>

而丛书的一、二、三部分则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常用的教材。

因此有时他们又称《生命线》丛书由·

三部分构成,指的就是丛书的前三部分。

我们在此有必要对<

<

生命线》丛书前三部分内容、特点及如何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应用进行概括了解。

《生命线净丛书第一部分标题《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由三组卡片和一本《教师指导书》组成。

三组卡片的主题分别为“敏感性”、“后果”和“角度”。

三组卡片共几十张,每张卡片类似16开纸张一样大小,上面分别绘有彩色图案,是儿童常见的生活中的场面。

图的下面有一句发人深省的提问。

教师可逐一向学生显示卡片,然后按卡片上的提问问学生,主要是了解学生面对某特定情境时的态度。

教师的目的是培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