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考生物二轮 第2部分 专项3 易错易混 要点重温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785149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38.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高考生物二轮 第2部分 专项3 易错易混 要点重温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新课标高考生物二轮 第2部分 专项3 易错易混 要点重温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新课标高考生物二轮 第2部分 专项3 易错易混 要点重温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新课标高考生物二轮 第2部分 专项3 易错易混 要点重温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新课标高考生物二轮 第2部分 专项3 易错易混 要点重温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标高考生物二轮 第2部分 专项3 易错易混 要点重温Word下载.docx

《新课标高考生物二轮 第2部分 专项3 易错易混 要点重温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高考生物二轮 第2部分 专项3 易错易混 要点重温Word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标高考生物二轮 第2部分 专项3 易错易混 要点重温Word下载.docx

(4)催化作用——酶。

4.细胞结构中的6个“未必”、3个“一定”与2个“唯一”

5.高考常涉及的3类“红细胞”

(1)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也无各种细胞器,适于提取细胞膜,只能进行无氧呼吸,且产物为乳酸。

(2)蛙的红细胞——有“核”,且进行无丝分裂。

(3)鸡的红细胞——有“核”,适于提取DNA。

6.高考常考的“化学反应”

(1)氨基酸“脱水缩合”反应——发生于核糖体中。

(2)有氧呼吸——发生于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

C6H12O6+6H2O+6O2

6CO2+12H2O+能量

(3)无氧呼吸反应式

①C6H12O6

2C2H5OH+2CO2+能量(酵母菌、多数植物细胞及多数微生物)

②C6H12O6

2C3H6O3+能量(动物细胞、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玉米胚及乳酸菌等)

(4)光合作用反应式:

CO2+H2O

(CH2O)+O2。

7.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ATP的“4个”产生场所

(1)细胞质基质——细胞呼吸第一阶段。

(2)线粒体基质——有氧呼吸第二阶段。

(3)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呼吸作用产生ATP最多处)。

(4)叶绿体类囊体膜——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此ATP专用于还原C3,不用于其他耗能过程。

8.高频考点“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1)大分子

胞吞、胞吐(如分泌蛋白)。

胞吐的不一定是大分子物质(如神经递质)。

注:

唯一可逆浓度梯度运输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9.易错易混的“总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

10.务必理清细胞分裂中的“加倍”与“减半”

(1)DNA数目于有丝分裂间期及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因DNA复制而加倍。

(2)染色体数目于有丝分裂后期因着丝点分裂而加倍。

(3)有丝分裂时加倍的DNA、染色体均因细胞一分为二而减半。

(4)减数第一次分裂因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进入不同子细胞,从而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半,DNA数目减半;

减数第二次分裂因细胞一分为二导致DNA数目减半。

11.把握“染色单体”形成与消失的时期

染色单体形成于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此时染色体∶DNA由1∶1变为1∶2),染色单体消失于有丝分裂后期及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消失原因是着丝点分裂)。

12.理清分裂方式与“变异”的关系

(1)有丝分裂中可能发生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

(2)减数分裂中可能发生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

13.细胞具有差异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不同个体的细胞有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基因不同;

同一个体的不同细胞有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直接原因都是细胞所含的蛋白质不同。

14.关注3个易错点

(1)二分裂≠无丝分裂,前者为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后者为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

(2)判断细胞全能性的表达与细胞分化的根本依据是二者的结果不同:

分化的结果是形成不同的组织和器官,全能性表达的结果是形成完整个体。

(3)与癌变相关的基因存在于人体各种细胞中。

在致癌因子作用下,这些基因发生突变,使正常细胞突变为癌细胞。

15.必须把握的RNA的5种功能

(1)mRNA——蛋白质合成的直接模板(其上有包括3种终止密码子在内的64种密码子)。

(2)tRNA——氨基酸转运工具。

(3)rRNA——核糖体组成成分(核糖体=蛋白质+rRNA)。

(4)酶——极少数酶为RNA,可降低反应所需的活化能。

(5)遗传信息携带者——RNA病毒,其遗传物质为RNA。

16.关注4个易错点

(1)复制和转录并非只发生在细胞核中,DNA存在的部位都可发生,如细胞核、叶绿体、线粒体、拟核和质粒等都可发生。

(2)转录的产物并非只有mRNA,tRNA和rRNA也是转录的产物,但携带遗传信息的只有mRNA。

(3)一个mRNA分子可结合多个核糖体,可同时合成多条多肽链,但并不能缩短每条多肽链的合成时间。

(4)并非所有的密码子都决定氨基酸,3个终止密码子不能决定氨基酸。

17.准确把握“中心法则”的内容

(1)DNA复制——发生于细胞分裂及DNA病毒增殖时。

(2)转录——模板为DNA,产物为RNA,发生于几乎所有活细胞中。

(3)翻译——模板为RNA,原料为氨基酸,产物为多肽(蛋白质),场所为核糖体。

(4)RNA复制——RNA病毒在其寄主细胞中完成。

(5)逆转录——逆转录病毒在其寄主细胞中完成(该病毒具有逆转录酶)。

18.孟德尔定律的4个易错点

(1)孟德尔定律只发生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无性生殖及有丝分裂过程中不发生。

(2)只有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间才可自由组合,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遗传时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3)(针对完全显性)符合基因分离定律并不一定就会出现特定性状分离比。

原因如下:

①F2中3∶1的结果必须在统计大量子代后才能得到;

子代数目较少,不一定符合预期的分离比。

②某些致死基因可能导致遗传分离比发生变化,如隐性致死、纯合致死、显性致死等。

(4)由于基因互作、显性相对性或环境影响等,双杂合子自交子代表现型比例可能出现9∶3∶3∶1的变式,如9∶6∶1、9∶7、9∶3∶4、15∶1等,但配子产生规律不变。

19.性染色体上基因的传递规律

(1)凡位于X染色体上的基因,就男性而言,只来自母亲,只传向女儿;

凡位于Y染色体上的基因,只来自父亲,只传向儿子。

(2)遗传特点(如下图所示)

①Ⅰ段:

伴X染色体遗传(可分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常表现为交叉遗传的特点。

②Ⅱ段:

X、Y染色体同源区段的遗传,此区段尽管有等位基因,但其遗传与常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也有差别,如:

XaXa×

XaYA与XaXa×

XAYa,前者子代♂全为显性,♀全为隐性,后者则相反。

③Ⅲ段:

伴Y染色体遗传,表现为“传男不传女”。

20.关注三类变异

(1)XXY受精卵成因

(2)XYY受精卵成因:

MⅡ过程中YY未分开(异常精子)。

(3)常染色体上含性染色体上基因(如睾丸决定基因):

由染色体易位所致。

21.高考常考的系谱图分析与概率计算

(1)纵观系谱图找“特例”,同时关注题干中“其中乙病为伴性遗传病”或“致病基因位于X、Y染色体同源区段上”等有效信息,

前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后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2)界定“男孩患病”与“患病男孩”:

前者仅在男孩中求患病的概率,后者在“所有孩子”中求患病男孩的概率。

22.关注基因突变的三个“未必”

(1)基因突变未必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

(2)基因突变未必发生于分裂间期(除间期DNA复制时自发突变外,在任何时期均可因DNA损伤导致基因突变)。

(3)突变前后的基因未必是等位基因(如病毒和原核生物无所谓“等位基因”)。

23.基因突变不一定会引起子代生物性状改变的4个原因

(1)体细胞中某基因发生改变,生殖细胞中不一定出现该突变基因。

(2)若亲代DNA某碱基对发生改变而产生隐性基因,隐性基因传给子代,子代为杂合子,则隐性性状不会表现出来。

(3)不同密码子可以决定相同的氨基酸,即密码子的简并性使其增强了容错性。

(4)性状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有时基因改变,但其控制的性状不一定表现。

24.界定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缺失”与基因突变中“缺失”

前者是染色体中某一片段的“缺失”,导致染色体上基因数目减少;

后者是染色体中某一位点上基因内部若干碱基对的“缺失”,从而导致产生“新基因”,而染色体上基因数目及位置均未改变。

(注:

若涉及“DNA分子片段断裂”也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25.明确花药离体培养≠单倍体育种

花药离体培养仅是单倍体育种的手段之一。

其结果是获得单倍体植株,还需经人工诱导染色体加倍方可形成纯合子新品种。

26.关注两种变异“水平”

基因突变是“分子”水平的变异,在光学显微镜下是观察不到的;

而染色体变异是“细胞”水平的变异,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常选择分生组织制片观察)。

27.关注育种方案中“关键词”

(1)“最简便(或最简捷)的”:

杂交育种。

(2)“最盲目的(或最难以达到预期目标的)”:

诱变育种。

(3)“最具有预见性的(或定向的)”:

基因工程育种。

(4)“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单倍体育种。

28.谨防反射与反射弧判断的4大误区

(1)误以为效应器就是传出神经末梢。

效应器除传出神经末梢外,还包括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2)不经历完整反射弧则不属于反射,如单独刺激传出神经或肌肉引发的效应不属于反射。

(3)高级中枢≠大脑皮层,有高级中枢参与≠条件反射。

有“大脑皮层”参与者方可称作条件反射,脑干、下丘脑等中枢也可称作高级中枢,但由其作神经中枢完成的反射应属于非条件反射。

(4)仅引起“感觉”不可称作反射,反射是经完整反射弧而对刺激作出“应答”的过程,产生“感觉”仅仅是感受器产生兴奋沿上行传导束传至大脑皮层所形成的,并不是“应答”过程,故不属于反射,如吃到山楂流唾液属于反射,但吃到山楂感到酸,不属于反射。

29.明确兴奋传递受阻的4大原因

在完整反射弧中兴奋的传递离不开递质的合成和释放以及递质与受体结合等过程,以下4个原因均会阻碍兴奋传递。

(1)某种原因导致递质无法合成或释放,如肉毒素可阻止运动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

(2)递质不能与其受体结合,如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其他物质结合而被占据(如α银环蛇毒可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或受体被抗体破坏(自身免疫病),从而导致递质无法结合到受体上。

(3)某些毒素可能会阻止离子通道开放,如河豚毒素能抑制Na+通道打开,从而不能实现突触后膜兴奋。

(4)递质被异常水解或破坏,如某些自身免疫病患者可产生专门针对递质的抗体。

注意:

①递质发挥作用后应被及时灭活或重新运回前膜内方可保障神经传递的迅速、准确,倘若递质不被及时清除,将导致其持续作用而呈现异常生理反应,如某种有机磷农药能抑制突触间隙中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从而使肌肉痉挛。

②有些物质(如毒品)可与递质受体结合,打开突触后膜上的Na+通道,从而使突触后膜持续兴奋。

30.区别6类“调节”的规范表述

(1)神经调节——仅涉及反射弧,其信号仅涉及“电信号”和“神经递质”,如缩手反射、膝跳反射。

(2)体液调节——仅涉及体液传递,其信号分子只有激素等化学物质,不涉及电信号、递质等,如高浓度血糖→胰岛B细胞→胰岛素→靶细胞。

(3)神经—体液调节——既涉及电信号与神经递质,又涉及体液传递,如寒冷刺激→皮肤感受器→下丘脑→肾上腺(此前为神经调节,此后为体液调节)→肾上腺素→靶细胞。

(4)神经调节、体液调节——笼统描述某稳态维持的调节模式时常概括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如血糖调节、体温调节、水盐平衡调节均涉及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

(5)反馈调节——调节效果反过来作为信息调节系统的工作。

如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反馈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

(6)分级调节——指下丘脑通过垂体调节甲状腺、性腺和肾上腺皮质等腺体激素的分泌。

31.抓住内环境与细胞内液(如图)判断的关键点

先找只与单向箭头相连的淋巴(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