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市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文综地理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782565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07.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蚌埠市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文综地理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蚌埠市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文综地理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蚌埠市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文综地理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蚌埠市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文综地理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蚌埠市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文综地理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蚌埠市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文综地理文档格式.docx

《蚌埠市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文综地理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蚌埠市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文综地理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蚌埠市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文综地理文档格式.docx

【答案】1.A2.D

【解析】

1、读图1991年以来,印度总人口比中国少,城市化率低于中国,城市化发展速度比中国慢,人口增长速度比中国低,B错误;

印度人口增长模式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C错误;

因为中国总人口多,且城市化增长速度比印度要快,所以城镇人口数量增长比印度多,D错误;

中国城市化水平高,总人口比印度多,流动人口主要集中在城市中,所以流动人口数量比印度多,故A正确。

2.读图1961年至1981年之间,印度城市化水平比中国高,发展速度比中国快,故A、C错误;

印度城市化水平在2011年之前处于30%以下,处于城市化的初级阶段,总体水平较低,发展速度慢,故D正确。

羚羊峡谷(___3___)°

51'

28”N,111°

22’720”W)是世界上著名的狭缝型峡谷,位于美国亚利桑纳州的沙漠,常年处在干涸的河道之中。

看它的外观如同地表的沙体被流水冲出的细沟(图)。

但当人们深入谷底则会发现谷壁岩石表面像被精心打磨,纹层顺着岩壁流淌,如同万年前的波浪被定格在这峡谷中。

阳光从峡谷顶部进入,幻化出奇异的色彩。

3.人们游览羚羊峡谷的最佳时间是在当地

A.8点前后 

 

B.12点前后 

C.16点前后 

D.20点前后

4.羚羊峡谷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A.流水侵蚀和风力侵蚀 

B.岩石风化和流水侵蚀

C.岩石风化和风力侵蚀 

D.生物作用和冰川侵蚀

5.去羚羊峡谷游览,需要当地导游的带领才能入内。

这是由于

A.峡谷幽深,山势险峻 

B.自然和人文保护的需要

C.保护游客的人身安全 

D.位于当地人的保护区内

【答案】3.B4.A5.C

3.由材料可知该峡谷狭窄,当阳光从峡谷顶部进入,幻化出奇异的色彩,这时是最佳观看时间,只有太阳高度角较大时阳光才能从峡谷顶部进入,根据所学知识一天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正午地方时为12时,所以地方时12时前后观赏可以看到最美的景象,故B正确。

4.由材料中羚羊峡谷位于沙漠中,气候干旱,风力侵蚀作用强;

在风力侵蚀作用下,岩石松散,羚羊峡谷地处科罗拉多高原的中部,科罗拉多高原的降水多以集中的暴雨形式在夏季出现。

暴雨造成的山洪水量大,水流急,常常沿地表的低洼缝隙急速流下侵蚀作用强,形成狭窄幽深的峡谷,故A正确。

5.结合图文材料羚羊峡谷较为幽深,且处于地下,为典型的自然景观,基础设施较为落后;

下到谷底的过程中危险性大,而当地导游对该地熟悉,可以很好的保护旅客的安全;

峡谷幽深,山势险峻,为游客游览带来不便,主要是该地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加大危险性故A错误;

自然和人文保护以及处于当地人保护区不是必须请当地导游的原因,故BD错误,所以C正确。

【点睛】本题主要考察外力作用的表现。

外力作用主要有流水作用和风力作用,风力作用分为风力侵蚀和风力堆积作用,典型地貌为:

风蚀洼地、风蚀柱、沙丘等;

流水作用分为流水侵蚀作用和流失堆积作用,典型地貌为:

峡谷、三角洲等;

结合材料羚羊峡谷以及内部景色是流水侵蚀作用和风力作用共同影响的结果。

甲、乙、丙三流域位于我国同一省区内。

甲流域面积l604km2,流域内各地多年平均降水量600~830mm;

乙流域面积502km2,流域内各地多年平均降水量700~750mm;

丙流域面积777km2,流域内各地多年平均降水量509.8mm。

下表为三流域植被分布情况。

6.造成三个流域植被发育程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地形地势 

C.流域面积 

D.多年平均降水量

7.甲流域较乙、丙流域植被发育好,则甲流域

A.年日照时数较长 

B.年平均气温较低 

C.洪水历时较长 

D.降水强度较大

【答案】6.B7.C

6.由材料可知三流域位于同一省区,纬度差别不大,且纬度不是影响植被发育程度的主要因素;

三流域的降水量都在500~800mm之间,为我国的半湿润地区,理论上都可发育落叶阔叶林;

流域面积对植被发育程度没有影响;

甲流域面积大,坡度较缓,丙流域面积小,坡度大,造成三流域植被发育程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地势,B正确。

7.根据甲流域面积最广,可得出甲流域地势平缓,流速平稳;

植被有涵养水源的功能,甲流域植被发育好,说明甲流域洪水停留时间长;

甲降水较多,阴雨天多,日照时间短,故A错误;

由材料可知三地处于同一省份,纬度接近,甲地地势较低,气温较高,故B错误;

由三地降水量在500-800mm之间,三地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多,位于同一省,降水量相差不大,所以雨季长短相差不大,故D错误,所以C正确。

“海水稻”是指能够在海边滩涂等盐碱地生长的水稻。

稻米呈胭脂红色,硒含量比普通大米高7.2倍,具有基本不需要施肥、抗病虫、耐盐碱的独特生长习性。

有专家设想计划用三年时间培育出“海水稻”新品种,其灌溉种植的耐盐率提高不低于1%(用淡水稀释海水),产量达200~300公斤/亩。

8.将来可以重点开发“海水稻”地区是

A.长江三角洲 

B.江南丘陵 

C.云贵高原 

D.黄淮海平原

9.“海水稻”并非新鲜事物,推广它的制约因素主要是

A.成本高 

B.品质差 

C.产量低 

D.机械化程度低

【答案】8.D9.C

8.由材料可知“海水稻”是指在海边滩涂等盐碱地生产的水稻;

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流水堆积而成,土壤肥沃,水稻土广布,无盐碱地,故A错误;

江南丘陵地区地势较高,降水较多,土壤黏重,酸性较大,故B错误;

云贵高原地区地势较高,起伏大,土层较薄,不易重点发展“海水稻”,故C错误;

黄淮海平原地势平坦开阔,沿海滩涂面积广阔,盐碱化土地较多,适宜重点开发“海水稻”,故D正确。

9.结合材料可知“海水稻”有基本不需要施肥、抗病虫、耐盐碱的独特生长习性,所以其生产成本低,故A错误;

稻米呈胭脂红色,硒含量比普通大米高7.2倍,品质优良,故B错误;

亚洲水稻种植业整体机械化水平、商品率较低,不仅仅是“海水稻”的特有的问题,故D错误;

“海水稻”亩产200~300公斤,产量较低,所以限制了其大规模推广,故C正确。

【点睛】本题通过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重点考察解读获取信息的能力。

由“海水稻”的生长习性可以得出其耐盐碱,适宜在盐碱地中生长,且使用化肥、农药数量少,富含硒,得出其品质优良,但是其产量200-300公斤/亩,说明单产低,为其发展的不利因素。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一般低纬度地区的物种丰富度多于高纬度地区。

山地中坡地的面积大小也会影响生物的数量,从而对物种的丰富度产生影响。

下图为秦岭主峰太白山不同海拔段的坡地面积和物种丰富度变化曲线。

10.太白山区物种丰富度最高和平均坡度最小的海拔范围的是

A.1200米左右,700~900米 

B.1300米左右,1800~2200米

C.2000米,700~900米 

D.2200米,1800~2200米

11.太白山3500~3700米海拔段物种丰富度较低的原因可能是

A.海拔高,气温低,冰川广布 

B.山地坡度小,阴坡面积大

C.山地背风坡,降水少,光热不足 

D.坡地面积小,海拔高,水热条件较差

【答案】10.B11.D

10.读图,虚线表示物种丰富度,太白山区物种丰富度随海拔高度变化呈单峰曲线变化。

海拔1300米左右物种丰富度最高,海拔1300米以下物种丰富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海拔1300米以上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

图中坡地面积最大的区域,海拔范围为1800~2200米,说明该段坡地的平均坡度最小。

所以平均坡度最小海拔范围为1800~2200米。

故B正确。

11.太白山位于秦岭主峰,地处亚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没有冰雪带,故A错误;

读图3500-3700高度段,坡度面积小,说明其坡度较陡,故B错误;

太白山南坡为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故C错误;

植物生长需要一定的水热条件,太白山3500-3700米海拔段,海拔高,水热条件较差。

坡地面积小,能适宜生长的物种数量少,物种的种类也少,故D正确。

【点睛】准确获取图中有效信息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图中虚线表示物种丰富度,太白山区海拔1300米左右物种丰富度最高。

图中坡地面积最大的区域,平均坡度最小。

海拔高,坡地面积小,能适宜生长的物种物种的种类也少。

1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甘蔗为喜温、喜光作物,是制造蔗糖的原料。

我国甘蔗主产区主要分布在24°

N以南的热带、亚热带地区。

上世纪50、60年代及之前,台湾省是我国第一产糖省区,70、80年代,广东成为我国第一产糖大省。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国家调整甘蔗制糖区域布局,我国糖业重心在上世纪90年代初进一步西移至广西、云南。

从1993年至今,广西甘蔗种植面积和产糖量始终居全国第一。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甘蔗主产区生产条件发生改变,制糖业成本大幅增加。

2011年开始国际糖价持续走低,进口食糖大增,国内制糖业出现亏损。

广西甘蔗种植和制糖工业面临诸多困难。

(1)指出影响我国糖业重心西移的主要因素。

(2)分析90年代以来广东糖业地位下降、广西成为我国第一产糖大省的主要原因。

(3)分析近年来广西甘蔗种植和制糖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建议。

【答案】

(1)主要因素包括:

劳动力价格、土地价格、市场价格波动与产业经济效益、国家政策等。

(2)广东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经济水平高,劳动力和土地价格高;

甘蔗种植和生产的经济效益低,制糖产业迅速萎缩。

与广东相比,广西经济相对落后,土地租金低,劳动力较为低廉,适宜发展甘蔗种植;

国家适时调整甘蔗糖业的区域布局;

当地政策扶持。

(3)主要问题:

广西土地租金成本不断增高,劳动力不足,且人工成本较高;

甘蔗种植、管理和收割的机械化水平低,农田基础设施落后;

制糖企业技术水平不高,综合利用程度

低;

糖价持续走低,进口食糖给国内制糖业带来压力。

建议:

提升甘蔗种植、管理和收割的机械化水平;

加强糖料产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良种的培育推广力度,提升糖料作物单位面积产量;

提高国内甘蔗收购价格,制订国家糖业保护政策;

对制糖企业进行技术升级改造,改善经营管理水平;

严格控制食糖进口,降低对国内市场的冲击。

【解析】整体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变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影响农业的自然因素变化较小,且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自然因素的地位越来越低,而社会经济因素中的市场需求的变化、劳动力和土地价格的高低、国家政策农业结构的调整对农业影响越来越重要。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首先要分析其发展中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具体的建议。

(1)依据材料可知我国制糖重心经历了由台湾---广东----广西、云南转移的过程;

这些地方位于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水热丰富,自然条件接近,适宜甘蔗的生产,原料丰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