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护理学》教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773246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27.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染病护理学》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传染病护理学》教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传染病护理学》教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传染病护理学》教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传染病护理学》教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染病护理学》教案Word格式.docx

《《传染病护理学》教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护理学》教案Word格式.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传染病护理学》教案Word格式.docx

教案﹙首页﹚

授课

时间

2015年10月21星期三1.2节

学时数

2学时

章节

第二章第三节麻疹第四节水痘第六节流行性腮腺炎

方式

理论课√讨论课□实践课□习题课□其它□

教学

目的

(目标)

1.掌握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特点、护理问题、护理措施

2.熟悉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病学、预防

重点

难点

重点:

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措施

方法

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用病例导入教学内容

采用精讲、启发、引导、讨论等教学方法

教材

参考

文献

1.朱念琼传染病护理学第一版南京江苏科学出版社

2.朱念琼传染病护理学习题集第一版南京江苏科学出版社

3.吴光煜传染病护理学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4.王明琼传染病学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5.王明琼传染病学学习指导及习题集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6.沙介荣传染病学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教学内容

时间分配

板书

第三节麻疹

病例:

患者,男,10个月,于2008年12月26日入院。

患者5日前无明显诱因发热、咳嗽,3日前皮肤又出现红色斑丘疹,曾在当地诊所治疗,效果差。

入院检查:

T39.5℃,P108次/分,R25次/分,BP未测。

口颊黏膜充血,全身膝关节以上皮肤可见红色斑丘疹,压之退色,疹间皮肤正常,双肺呼吸音粗,双下肺可闻及湿性啰音及少许干啰音,心率108次/分,律齐,其余检查正常。

问题:

1.该病人主要的的护理诊断有哪些?

2.应采取哪些主要的护理措施?

一、定义:

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眼结膜充血、口腔麻疹黏膜斑、全身斑丘疹为特征。

麻疹传染性强,病后可获终身免疫。

二、病原学

麻疹病毒属副粘液病毒,无亚型,在电镜下病毒呈球形或丝状,中心为单股负链RNA,外有脂蛋白包膜,膜内有血凝素,能凝集猴红细胞。

麻疹病毒在外界生活力不强,对日光及一般消毒剂均敏感,紫外线能很快灭活病毒,在空气飞沫中保持传染性不超过2h,在流通空气或日光下半h及失去活力,但耐寒、耐干燥,在-70~15℃可保存数月至数年。

三、发病机制及病理

麻疹病毒侵入上呼吸道黏膜和眼结膜上皮细胞并复制,通过局部淋巴组织进入血液,形成第1次病毒血症。

病毒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后在内繁殖并释放,大量病毒再次侵入血流,形成第2次病毒血症,出现高热和皮疹。

麻疹的主要病理特征是当麻疹病变遍及全身淋巴组织,可引起扁桃体、淋巴结、脾、阑尾等处淋巴组织增生和多核巨细胞形成。

皮疹有真皮层内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增生、管腔扩张充血,以及血管周围言行细胞浸润和血浆渗出所组成,覆盖于皮疹上的表皮细胞发生继发性退行性变,角化后脱屑。

口腔黏膜及黏膜下组织充血、渗出、局灶性坏死及言行细胞浸润。

四、流行病学

1.传染源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自发病前2d至出疹后5d内眼结膜分泌物、鼻、口咽、气管的分泌物中均含有病毒,具有传染性。

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3.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

易感者接触患者后90%以上发病,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4.流行特征发病以冬、春季为多,但全年都可发生。

好发年龄为6个月至5岁小儿,自麻疹疫苗接种以来,发病率已显着下降,但青少年和成人发病率上升。

五、临床表现

1.典型麻疹可分以下四期:

(1)潜伏期:

约10d(6~18d),曾接触过被动或主动免疫者,可延至3~4周。

在潜伏期内可有轻度体温上升。

  

(2)前驱期:

也称发疹前期,一般为3~4d。

这一期的主要表现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发热,多为中度以上发热;

咳嗽、流涕、流泪、咽部充血等其它症状,并有眼结膜充血、眼睑水肿、眼泪增多、畏光。

90%以上的病人,在病程的第2~3d,出现于双侧近第一臼齿颊黏膜上,为0.5~1mm针尖大小的灰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称麻疹黏膜斑(Koplik斑),最初可仅有数个,在1~2d内迅速增多,有时融合扩大成片,一般维持16~18h,多于出疹后1~2d内消失。

麻疹黏膜斑(koplik斑)是麻疹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

(3)出疹期:

多在发热后3~4d出现皮疹。

体温可突然升高至40℃,皮疹开始为稀疏不规则的红色斑丘疹,疹间皮肤正常,始见于耳后、颈部、沿着发际边缘,24h内向下发展,遍及面部、躯干及上肢,第3d皮疹累及下肢及足部,病情严重者皮疹常融合,皮肤水肿,面部浮肿变形。

大部分皮疹压之褪色,但亦有出现瘀点者。

全身有淋巴结肿大和脾肿大。

疾病极期特别是高热时常有谵妄、激惹及嗜睡状态,多为一过性,热退后消失,与以后中枢神经系统合并症无关。

此期肺部有湿性罗音,X线检查可见肺纹理增多。

(4)恢复期出疹3~4d后皮疹开始消退,消退顺序与出疹时相同;

在无合并症发生的情况下,食欲、精神等其他症状也随之好转。

疹退后,皮肤留有糠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7~10d痊愈。

2.并发症

(1)支气管肺炎:

最常见,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支气管肺炎多不严重,继发细菌感染病情加重,常见致病菌有肺炎链球菌、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嗜血性流感杆菌等,易并发急性心衰、心肌炎、脓胸等。

(2)心肌炎:

多见于2岁以下患重症麻疹或并发肺炎或营养不良者,表现为烦躁、气促、发绀、面色苍白、心率快、心音低钝、肝脏短期内增大等心衰表现。

(3)喉炎:

临床表现为声音嘶哑、犬吠样咳嗽、吸气性呼吸困难及三凹征,严重者可窒息死亡。

(4)脑炎:

多在出疹后2~5d再次发热,外周血白细胞增多;

出现意识改变、惊厥、突然昏迷等症状。

六、辅助检查

1.血象前驱期白细胞总数稍增高,出疹期白细胞总数略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高。

2.多核巨细胞检测初期取病人鼻咽分泌物、痰和尿沉渣涂片可见多核巨细胞。

3.血清学检查

(1)检测抗体:

检测麻疹病人血清中的特异性IgM和IgG抗体,是早期诊断方法。

(2)检测抗原:

用荧光抗体测剥脱细胞中麻疹病毒抗原。

4.病毒分离发病初期取病人鼻咽部、血液及眼结膜分泌物进行病毒分离,但阳性率低。

七、治疗要点

1.一般治疗按消化道传染病进行隔离,卧床休息,房内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有畏光症状时房内光线要柔和;

给予容易消化的富有营养的食物,补充足量水分;

保持皮肤、黏膜清洁。

2.对症治疗高热时可用小量退热剂;

烦躁可适当给予苯巴比妥等镇静剂;

剧咳时用镇咳祛疾剂;

继发细菌感染可给抗生素。

麻疹患儿对维生素A需要量大,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在维生素A缺乏区的麻疹患儿应补充维生素A,<

1岁者每日给10万单位,年长儿20万单位,共两日,有维生素A缺乏眼症状者1~4周后应重复。

3.中药治疗前驱期已辛凉解表透疹;

出疹期宜清热解毒透疹;

恢复期宜养阴清热,调理脾胃。

4.并发症的治疗合并细菌感染时使用抗生素;

发生心力衰竭时,给予强心剂;

发生喉炎时,给予超声雾化吸入稀释痰液,应用糖皮质激素减轻喉头水肿。

八、预防

1.控制传染源隔离治疗患者至出疹后5d,有并发症者延长至10d。

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21d。

流行期间,托儿所、幼儿园暂停接送并停止接收新入托儿童。

2.切断传播途径病室应开窗通风半h以上。

医务人员离开病室时应洗手、更换外衣或在空气流通处停留20min。

避免易感者接触麻疹病人。

3.提高人群免疫力8个月以上的小儿可接种麻疹减毒疫苗,年幼体弱者接触麻疹病人后,应在5d内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可起到紧急预防或减轻症状的目的。

九、护理评估

1.询问健康史询问近期小儿所在托儿所、幼儿园有无麻疹流行,家人、邻居等密切接触者中有无麻疹病人,是否进行过麻疹疫苗接种,以往是否患过麻疹。

了解最近有无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尤其注意有无高热,眼结膜有无充血、畏光、流泪。

询问有无脓性痰、气促、烦躁、声音嘶哑、犬吠样咳嗽等并发症表现。

2.护理体检重点检查有无麻疹黏膜斑;

皮疹的形态、出疹时间、出疹顺序及分布特点;

有无结膜充血;

有无鼻翼扇动,口唇是否发绀,以及肺部有无罗音和心率、心音情况等。

3.查阅辅助检查了解血象、血清学检查、病原学检查结果。

4.心理-社会状况评估家长对本病的了解程度,家长有无过度担忧、焦虑等情绪。

十、护理问题

1.体温过高与麻疹病毒感染和继发细菌感染有关。

2.皮肤完整性受损与皮疹有关。

3.营养失调:

低于机体需要量与高热、出疹、不思饮食有关。

4.潜在并发症支气管肺炎、喉炎、急性心衰等。

5.有传播感染的可能与病原排出有关。

十一、护理目标

体温正常;

皮肤无破溃,无继发感染发生,皮疹消退;

体重正常,患儿获得所需的营养;

无并发症发生;

病原不向外扩散。

十二、护理措施

1.生活护理

(1)隔离:

采取呼吸道隔离。

(2)休息:

高热病人,应卧床休息。

居室应安静、清洁、阳光充足、空气新鲜,保持合适的温度、湿度,保证病人充分休息。

(3)饮食:

给予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多喝温开水,保证足够的水分摄入。

不可盲目忌嘴,恢复期尚应加餐。

2.对症护理保持皮肤、口腔、鼻腔及眼的清洁;

发疹期应清洁皮肤,勤翻身和更换内衣;

眼分泌物多时,可用生理盐水或2%硼酸水清洗;

出疹期一般不用退热,高热亦不可滥用物理降温,退热药更应慎用,禁用冷敷,忌用酒精擦浴,以免妨碍出疹。

如无并发症,体温在39.5℃以上时,可酌情给小剂量退热药。

3.用药护理及时、正确的用药;

观察药物的疗效和毒副作用。

4.病情观察与并发症监测密切观察生命体征、面色、意识;

大便的次数、颜色、量、性状、气味;

密切注意热型和出疹时的表现,如出疹时高热骤退或疹出齐后高热不退、病人出现烦躁不安、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等症状则提示有并发症发生,应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做好相应处理。

严重并发症的观察应重点放在婴幼儿。

5.心理护理医护人员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使其熟悉麻疹的基本知识。

做好解释和安慰工作,减轻心理压力。

关心体贴患者,鼓励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和护理。

十三、健康教育

1.预防宣教做好麻疹的预防宣传,特别要让孩子的家长知道麻疹是严重威胁儿童健康的一种传染病,宣传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对预防本病的重要作用。

对麻疹的密切接触者应医学观察3~4周,以便早期进行隔离和治疗。

流行期间易感儿不要去公共场所。

年幼体弱者接触麻疹病人后,应争取在5d内肌注人血丙种球蛋白0.1~0.2ml/kg做被动免疫,可防止发病或减轻症状。

2.康复指导单纯麻疹可在家中隔离,以减少继发感染。

对麻疹的家庭护理如发热的护理、皮疹的护理、并发症观察给予具体指导,促进患儿康复。

如患儿出现呼吸急促、发绀、皮疹突然隐退,考虑出现并发症,及时送医院隔离治。

第四节水痘

一、定义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传染率很高,主要发生在婴幼儿,以发热及成批出现周身性红色斑丘疹、疱疹、痂疹为特征。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属疱疹病毒科,呈球形,核心为双链DNA,由核衣壳包裹,外有脂蛋白囊膜,只有一种血清型,人为自然界已知的唯一宿主。

病毒存在于病人的呼吸道、血液及疱疹液中。

水痘病毒在外界抵抗力弱,不能在痂皮中生存,不耐酸,不耐热,对紫外线和一般消毒剂敏感。

病毒由呼吸道侵入,在局部黏膜上皮细胞及淋巴结内复制,然后进入血流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