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重点知识归纳复习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772976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54.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历史重点知识归纳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中考历史重点知识归纳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中考历史重点知识归纳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中考历史重点知识归纳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中考历史重点知识归纳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历史重点知识归纳复习文档格式.docx

《中考历史重点知识归纳复习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历史重点知识归纳复习文档格式.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历史重点知识归纳复习文档格式.docx

他的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使商品贸易便利进行。

奠定了我们《56个民族一个家》的基业。

(1)中央集权制:

公元前221年,秦始王嬴政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2)、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政治上:

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一切军政大权;

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

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作用:

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治,加强了对人民的统治。

经济上:

统一货币、度量衡。

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圆形方孔的“半两”铜钱)。

巩固了秦朝的统一,促进了各地的经济交流和发展,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文化上:

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后来,又推广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

巩固了秦朝的统一,有利于各地的文化交流。

思想上:

焚书坑儒。

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可收藏有关医学、占卜和种植的书,其余一律集中焚毁;

把暗中诽谤他的一批儒生,全部活埋。

影响:

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损失。

军事上:

北筑长城和开发南疆。

秦始皇命大将蒙恬率大军北伐匈奴,从匈奴手中夺取河套地区,并把内地民众移居到那里垦田戍边。

为了抵御匈奴的入侵,修筑了万里长城。

还南征越族,开凿灵渠,设立三郡。

以上这些措施有利于加强秦朝的中央集权的统治,也有利于秦朝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发展。

对后世的政治体制发展有深远影响。

(3)建立统一国家的意义: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混战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符合当时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对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以及中华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意义: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4)评价秦始皇:

①功:

前221年灭六国,建立起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结束了战乱状态;

在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中,郡县制的推行影响深远;

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统一;

北筑长城,巩固了北方边防;

开发南疆,为中原与两广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

②过:

焚书坑儒束缚了思想,钳制了文化;

繁重的徭役赋税和残酷的刑法,激起人们的不满和反抗。

三、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1、北方的统一

439年,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2、民族大融合

(1)、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日常的接触和频繁的交往,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逐渐融合。

(2)、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①、迁都洛阳,以更好地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

②、

(1)时间:

5世纪;

(2)性质:

封建制改革;

(3)目的:

巩固鲜卑族贵族的统治。

(4)成功原因:

顺应历史潮流;

(5)内容:

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

鼓励鲜卑族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典故:

胡人汉服、胡服骑射;

(6)影响:

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3)在我们今天56个民族的中华大家庭中已经没有鲜卑这个民族了。

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当年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使得鲜卑族拓拔部消失,所以,孝文帝的改革不值得肯定。

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说说你的理由。

不赞同。

因为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应该看其是否顺应了历史潮流,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

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鲜卑族汇入了更先进的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这个整体中,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所以,应当加以肯定。

四、了解隋朝的统治及大运河的开通。

(一)、隋朝的统一

1、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和洛阳。

杨坚就是隋文帝。

2、589年,隋朝灭陈朝,南北重归统一。

3、隋朝统一的原因:

①自西晋末年以来,地方经济得到发展,民族融合加强,人民渴望统一②南方经济也有发展,缩小与北方的差距③隋朝建立后国力强大,而南方陈朝统治腐朽。

4、隋朝统一南北的意义:

结束分裂,开创统一。

(二)、隋朝经济发展

1、原因: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2、结果:

①人口激增②垦田扩大③粮仓丰实

(三)、大运河开通

1、目的:

加强南北的交通,巩固统治2、时间:

605—610年

3、规模:

以洛阳为中心,南起余杭,北达涿郡,跨六省,沟通五大水系,成为一条贯穿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全长2000余里,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是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及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并成为贯通南北的大动脉。

4、意义:

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对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四)、繁盛一时的隋朝

1、繁盛:

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大运河开通

2、一时:

二世而亡,共37年(581—618)

五、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南方农业发展

①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北方战乱,大量人口南迁②南方自然条件优越于北方③政府鼓励扶持经济发展

2、表现:

①北宋时引进越南占城稻并得到推广,南方成为水稻主要产地,苏州、湖州是粮仓,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②棉花种植由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③宋朝时,茶树栽培有很大发展,江南有很多茶园。

(二)、南方手工业兴旺

1、丝织业:

北宋时,南方丝织业有很大发展,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

2、棉织业:

从海南岛兴起的棉织业,南宋时已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3、制瓷业:

①南宋时江南成为制瓷业重心②浙江哥窑烧制冰裂纹瓷器③景德镇成为瓷都。

4、造船业:

宋朝造船业居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

(三)、南方商业的繁荣

1、商业都市:

开封和临安

2、对外贸易:

①宋朝海外贸易超过前代,广州、泉州是大商港,政府设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②南宋对外贸易收入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3、北宋时,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四)、1、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

那时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2、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随着江南地区的不断开发和经济发展,南方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在全国经济所占的比重、技术、水平都超过了北方,这种变化的趋势从唐朝后期开始,到南宋时期最终完成。

过程:

①魏晋南北朝以来,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出现南移的趋势;

②唐朝中后期,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③南宋时,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完成。

(五)、三国以前,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西南、江南地区初步发展。

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的开发出现了一次高潮,使得南北经济均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打下了基础。

唐朝安史之乱后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从五代开始,南方经济逐渐超越北方,并日益成为全国经济先进地区,而且南方人口数量也超过北方。

到南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移到了南方,形成南方经济领先于北方的格局,南方最发达的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六、列举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了解清朝加强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一)、清朝对西藏的管理

1、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

此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2、1727年,清政府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3、这些措施,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理。

(二)、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

1、时间:

乾隆年间;

地点:

西北天山以南的广大地区,“回部”地区,回部指在西北天山以南的广大地区,信仰伊斯兰教维吾尔等族人民。

2、乾隆时,回部上层贵族大小和卓叛乱,乾隆派兵并在当地人民支持下平定叛乱。

3、后来、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这就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理。

(三)、1771年,土尔扈特在其首领渥巴锡的率领下回归祖国,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诗篇。

(四)、清朝疆域:

清朝前期,我国的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成为亚洲最大的国家。

七、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根本原因:

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1、概述:

①原因:

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扩大侵略权益。

②时间:

1856年10月--1860年10月

③主要事件:

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并焚毁了中国的“万园之园”——圆明园。

④影响:

1、政治上:

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战后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2、经济上:

外国侵略势力开始从沿海扩张到内地,使中国难以抵挡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冲击。

3、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了。

2、俄国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

时间

不平等条约

割占领土范围

割占领土面积

1858年

中俄《瑷珲条约》

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

60多万平方千米

1860年

中俄《北京条约》

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

约40万平方千米

1864年

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中国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

44万多平方千米

19世纪80年代

中俄《改订条约》及以后

五个勘界议定书

中国西北部

7万多平方千米

八、了解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基本史实。

1、左宗棠收复新疆

(1)原因:

19世纪60年代,中亚地区浩罕汗国阿古柏入侵新疆,1871年俄国出兵侵占伊犁,中国西北边疆出现危机。

(2)经过:

1875年,左宗棠进军新疆讨伐阿古柏。

1876年,左宗棠率清军分三路进入新疆,讨伐中亚浩罕国入侵者阿古柏。

1878年收复了除伊犁外的全部新疆地区。

1881年,中俄两国签约,中国收回伊犁。

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根据左宗棠的建议,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九、了解邓世昌和《马关条约》。

①、邓世昌:

清朝将领,致远舰的管带。

爱国民族英雄。

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海战中,为保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