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数学教学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论文(1).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57634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5.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初中数学教学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论文(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浅析初中数学教学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论文(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浅析初中数学教学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论文(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析初中数学教学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论文(1).docx

《浅析初中数学教学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论文(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初中数学教学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论文(1).docx(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析初中数学教学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论文(1).docx

浅析初中数学教学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

摘要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深刻地意识到自己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以及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氛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自主学习培养

学生自主学习是一种自律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都有自己独立的要求,都具有很强的独立学习能力,而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自学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自主学习是初中生在数学学习乃至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学习模式。

教师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引导者,应关注个体差异,要及时改变灌输式教学方式,积极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仅能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而且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

1.1和谐的课堂氛围。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转变观念,要把教室变为学室。

以教师为主的注入式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沉闷和程式化。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走下讲台,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讨论,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并给予充分的肯定,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课堂的问题设计要有梯度,让全体学生参与到问题的探讨中来,让绝大部分的同学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感,从而具有积极性,保持饱满的学习热情。

1.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情感需求,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加强与学生的交流。

在教学中尽可能的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在学生困难时及时给予帮助,在成功时进行赞扬,正确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从多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

2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正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自学为先导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学教材,排疑解难。

必须破除以教师为主的注入式教学方法,每一位教师要始终坚持以崭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思想指导,由系统讲授转为指导为主,这种学习方式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的发挥,为学生留下创新思维的空间。

2.1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一般会认为学习数学就是把那些公式、定理、法则和解题规律记熟,然后反复做题,因此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不大。

教师的责任在于提供各种学习条件,给予点拨、激励,唤起他们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使他们从“要我学”的被动状态转到“我想学”的主动状态,引他们“入景人情”,让他们以最佳的学习心理去获取知识,求得快乐。

课堂教学的导入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如《合并同类项》的教学,上课后教师到了讲台很客气的冲着学生笑了一笑,然后从口袋里摸出一把硬币放在展示台上,问学生“你能告诉老师这里有多少元钱吗”学生很快的回答“7元”老师又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学生马上回答“我把6个5角的加一块等于3元,

4个1元的加一块3元,在把他们加一块等于7元。

”老师再问“你是怎么想的”学生马上回答“我把6个5角归为一类,因为他们的共同特点都是5角。

再把1元归为一类。

”老师马上就表扬着说

“象这样同一类的我们把它划为一类,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同类项。

”一个非常简单的情景,就好象在平静的水面投进一块石头,整个过程对孩子接下来的学习就充满兴趣,学生就很自主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只有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才能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十足,形成学数学的良性循环,就要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能学以致用。

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现象来导入新课,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以学生熟悉的事物导入课程,使学生减轻对数学抽象性的认识,使学生形成具体的形象思维间,从而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想学的意愿,进而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渗透在学生个人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

2.2培养学生扩散思维,提高创造性

培养自主学习中的发散思维,在数学教学中,通常是教师按照教材固有的知识结构,按照单向思维方式从题目的条件和结论,只从某一方向思考问题,采用某方法解决问题,长此以往会形成思维定势。

因此,老师应引导学生在数学的自主学习中,形成发散性思维解决问题,经常运用一题多解、一题多思思考方法,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应用综合、比较、分析、概括、抽象等方法,对知识点进行引申与扩展[1]。

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中,一块四周带有草坪的花坛,宽12米,长15米,中央长方形花坛面积是120平方米,草坪宽度为多少?

可以先让学生独立解决,应用方程式解决问题,最后让学生讨论二次项系数是否不等于零等问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

3.让学生动手实践,在操作中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初中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在实践中理解概念,掌握定理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让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

例如在教学“与圆的位置关系”时,可以引导学生剪两个半径不一样的圆,先将小圆置于大圆内,再将小圆逐渐移出大圆,让学生观察两个圆的位置关系与两个圆公共交点的个数的变化,学生主动地经历认知形成过程,真正实现了在做中求知[2]。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变革,要变被动接受的学习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使学生有机会在一种真实的、体现数学发明与证明过程的环境中接受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进行实验、研究和发现。

”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发展,是广大教师积极实践探索的焦点。

传授知识是我们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但不能算是最终目的。

我们的任务应该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努力培养学生的能力。

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具有再学习、再应用和再创造的能力,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黄晓学.让鲜活的思想在数学课堂中流淌[J].数学教育学报,

2005(14) 

[2]戴玉萍.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的培养[J].消费导刊,

2010(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