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大学药理学课件文本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758261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100.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6大学药理学课件文本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16大学药理学课件文本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16大学药理学课件文本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16大学药理学课件文本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16大学药理学课件文本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6大学药理学课件文本Word文件下载.docx

《16大学药理学课件文本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6大学药理学课件文本Word文件下载.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6大学药理学课件文本Word文件下载.docx

四、药物与药理学的发展简史

1.本草学/药物学阶段

《神农本草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药物书。

《新修本草》(唐代),是我国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

《本草纲目》(明代),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经典巨著。

2.现代药理学阶段

(1)有效成分的提取:

吗啡(1804年)、咖啡因(1819年)、阿托品(1831年)等。

(2)作用机理的研究:

器官药理学-受体的概念-第二信使学说-化学合成药(磺胺类、抗生素)。

(3)发展分支学科:

基础药理学、临床药理学、分子药理学、中药药理学、遗传药理学、生化药理学、时间药理学等。

五、药理学的研究方法

现代药理学的发展和理论体系的建立是依赖于药理学实验方法的建立和发展。

1.基础药理学方法

(1)实验药理学方法:

以健康正常动物为实验对象,分整体、离体器官、细胞和微生物等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药效学和药动学研究。

(2)实验治疗学方法:

将正常动物造成类似于人体疾病的病理模型,进行药效学或药动学研究。

2.临床药理学方法:

以人体整体或离体器官、组织、体液等为研究对象,研究药物的药效学、药动学和药物的不良反应,并对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评价。

3.新技术应用:

分子生物技术(DNA克隆、Pr表达、转基因技术),放射,免疫分析技术等。

药理学研究必须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进行科学的实验设计(随机、对照、重复、均衡的原则)和严格的实验操作。

六、新药开发与研究

1、新药:

指未在我国上市销售过的药品。

已上市的药品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或制成新的复方制剂也属于新药。

(1)药物临床前研究

包括:

药物的合成工艺、提取方法、理化性质、纯度、处方筛选、剂型选择、制剂工艺、质量控制、稳定性、药理、毒理、动物药动学等研究。

2、新药研究过程:

三个阶段

(2)临床研究:

观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Ⅰ期:

自愿者20-30例,找出安全剂量;

Ⅱ期:

随机双盲法对照临床试验(不少于100例);

Ⅲ期:

选择特异体征病人300例以上。

(3)上市后药物监测。

Ⅳ期:

社会性考查分析。

第二章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效学

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的机制,作用强度与剂量之间的关系,以及临床适应症等。

药物作用:

是指药物与机体组织间的初始(原发)作用,是动因,是分子反应机制。

药物效应(宏观):

是药物引起机体器官原有机能的改变,指药物作用的结果。

二者稍有区别。

如阿托品对眼的作用是阻M-R,而其效应则是扩瞳。

第一节药物的基本作用

一、方式/类型

(一)药物作用的方式

按药物作用部位分:

1.局部作用:

药物被吸收入血液前在用药部位直接产生作用。

2.吸收作用:

药物被吸收入血循环后分布到机体各部位而产生的作用。

(二)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

按用药目的分:

1.对因治疗(治本):

消除致病因子,如P-G治疗脑膜炎。

2.对症治疗(治标):

减轻或消除疾病症状,如吗啡镇痛,阿斯匹林解热。

(三)原发作用和继发作用

从药物作用先后分:

原发(直接)作用:

指药物被吸收后对机体首先产生的作用。

继发(间接)作用:

通过神经反射或体液调节机制引起远端器官功能改变。

(四)药物的作用性质

(1)调节功能:

调整机体原有生理生化功能水平。

兴奋(亢进)/抑制(麻痹)这也是药物作用的基本表现形式

(2)抗病原体及抗肿瘤:

杀灭或抑制病原体和肿瘤,达到治疗目的作用。

(3)补充不足(补充治疗):

补充机体某些物质如维生素、激素、微量元素不足。

二、药物作用的特异性、选择性和两重性

(一)药物作用的特异性(specificity)

通过化学反应而产生药理效应。

具有的专一性,专一性主要取决于药物的化学结构。

如NA(去甲肾上腺素)与a、β受体的结合,而对其他受体影响不大。

(二)药物作用的选择性(selectivity):

多数药物在适当剂量时,只对少数器官或组织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器官或组织的作用较小或不发生作用。

特点:

选择性高的药物大多药理活性较强,使用针对性强;

选择性低的药物,应用时针对性差,不良反应较多,但作用范围广。

产生原因:

(1)药物的化构、机体(包括病原体)的组织结构的差异如P-G;

(2)机体生化功能及药物在体内的分布(与组织器官的亲和力)的差异,如碘;

(3)组织器官对药物的敏感性。

(三)药物作用的两重性—防治作用与不良反应

预防作用:

提前用药以防止疾病或症状发生的作用。

1、防治作用:

凡符合用药目的并产生防、治效果的作用。

即:

治疗作用:

药物针对治疗疾病的需要所发生的作用。

又分:

①对因治疗(治本):

消除致病因子。

青霉素用于脑膜炎,目的在于消灭脑膜炎双球菌。

②对症治疗(治标):

减轻或消除疾病症状。

阿司匹林用于发热,只能解除症状,不能消除病因。

2、药物的不良反应

1)、历史上严重药物不良反应事件:

1877年—氯仿麻醉意外致死,对心肌有毒害作用;

1937美国使用乙二醇作磺胺药的溶剂造成100多人死亡;

1959年—反应停`沙利度胺`事件,“海豹儿”;

1960年—氯碘喹所致的亚急性脊髓视N炎。

2)、我国于1989年正式成立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制订了相应法规,如新药药理、毒理研究指南等。

3)、不良反应的种类

不符合用药目的,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称之。

药源性疾病:

是由于药物所引起的、较严重、较难恢复的不良反应。

如GM引起的N性耳聋。

不良反应包括:

副作用、毒性反应{“三致”(畸、癌、突变)}、变态反应、后遗效应、继发反应、特异质反应、药物依赖性等。

(1)副作用(副反应):

药物在常用量(治疗量)下发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

随着用药目的的不同,副作用与防治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

是药物固有的作用。

可以预料,难以避免。

产生的原因:

药物的选择性低,作用范围广。

(2)毒性反应

指用药时间过长、用药剂量过大而引起的机体损害性反应。

包括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致畸、致癌、致突变三致反应也属于慢性毒性反应范畴。

反应比副作用大,对人体健康危害大,可预料和避免的。

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

(3)变态反应(allergicreaction)(过敏反应):

指少数有过敏体质的病人对某些药物产生的病理性免疫反应,无法预知,与药物使用剂量及疗程无关。

用药理拮抗剂解救无效。

药物本身或其代谢物、药剂中杂质、或自然界中类似物,作为抗原或半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当再次用药时,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导致机体组织损伤、功能紊乱的反应,也称过敏反应。

(1)反应与药物原有效应无关

(2)反应性质、严重程度差异很大,与剂量和给药途经无关。

(3)停药后反应逐渐消失,再用时可能再发。

(4)临床用药前常做皮内过敏试验,但仍有少数假阳性或假阴性反应。

(5)继发反应(secondaryreaction):

由于药物的治疗作用所引起的不良反应,又称治疗矛盾,如四环素引起的菌群交替症(二重感染)。

(4)后遗效应(residualeffect):

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如巴比妥类。

(6)特异质反应(idiocrasy):

指少数特异质病人对某些药物特别敏感,产生作用性质可能与常人不同的损害性反应。

反应程度与剂量成正比。

(7)药物依赖性(drugdependence):

包括习惯性及成瘾性(即躯体性和精神性),都有主观需要连续用药的愿望。

(1)习惯性:

由于停药引起的主观上不适的感觉,精神上渴望再次连续用药。

(2)成瘾性:

指使用麻醉药品如吗啡后,产生欣快感,停药后出现严重戒断症状(生理功能紊乱)。

按国际禁毒公约规定,依赖性药物分类:

麻醉药品:

如吗啡、大麻等可产生生理依赖性。

精神药品:

如镇静催眠药、中兴药、致幻药等其他:

烟草、酒精等可产生心理依赖性。

药物作用的双重性:

①防治作用(治病):

预防作用如接种乙肝疫苗;

治疗作用如抗菌,降压。

②不良反应(致病):

副作用、毒性反应(致畸,癌,突变)、变态反应、后遗效应、继发反应、特异质反应、依赖性。

第二节药物量效关系

一、量效关系药理效应与剂量在一定范围内成正比关系。

(一)药物剂量

1.无效量:

不出现效应的剂量。

2.最小有效量(阈剂量):

刚引起效应的剂量。

最大有效量:

药物产生最大效应所需使用的剂量。

极量国家药典规定对某些药物允许使用的最高剂量。

通常为:

最大有效量=极量

5.治疗量(常用量):

比阈剂量大,比极量小的剂量。

6.最小中毒量:

刚引起中毒的剂量,用量比极量大。

7.致死量:

导致死亡的剂量。

(二)量效曲线:

以药物浓度(或剂量)为横坐标,以药效为纵坐标作图所得的曲线。

表示药效随剂量的变化而变化。

从药物的量效曲线可以知道:

最小有效量、强度(效价)、效能、治疗指数、安全范围等,这样便于指导在临床上更好用药。

量反应:

药理效应强弱连续增减的量变。

用具体数量或最大反应的百分率表示。

质反应:

药理效应只能用全或无,阴性或阳性表示。

必需用多个动物或多个实验标本以阳性率表示。

如疫苗。

(1)强度(效价):

药物产生一定效应所需要的剂量。

剂量与强度成反比。

(2)效能:

指药物产生最大效应的能力。

此时增加剂量,效应不再增强。

强度高的药物,用量小,而效能大的药物疗效较好,各有特点。

一般来讲药物的效能更为重要。

利尿药的作用强度及效能比较(量效曲线)

(3)半数效应浓度或剂量(ED50):

反映药物的作用强度。

∇半数有效量(ED50):

使全部实验动物半数产生有效作用所需要的剂量。

∇半数中毒量(TD50):

使全部实验动物有一半中毒所需的剂量。

∇半数致死量(LD50):

使全部实验动物有一半死亡所需的剂量。

(4)治疗指数(TI):

TI=LD50/ED50。

是表示药物安全性的指标。

此比值数值越大,表示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间距离越大,越安全。

(5)安全指数(SI):

LD5/ED95的比值。

(6)安全范围:

是指最小有效量和中毒量之间的距离。

通过药理效应,来决定临床用药方案:

1)选用有选择性的药物;

2)选用安全范围大的药物;

3)利用药物的相互作用来增加药物的治疗作用或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第三节药物的作用机制

一、药物作用的受体机制

(一)受体的概念

1.受体(receptor、R)能与配体特异性结合并能传递信息和引起效应的大分子物质(机体内的)。

(主要为糖蛋白或脂蛋白,也可以是核酸或酶的一部分)

2.受点:

受体某个部位的构象具有高度选择性,能正确识别并特异性地结合某些立体特异性配体,这种特异的结合部位称为受点(机体内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