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要点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754165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8.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要点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教育学要点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教育学要点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教育学要点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教育学要点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要点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

《教育学要点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要点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要点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

8.裴斯泰洛齐(瑞士)---信奉卢梭,实践家,第一个开始了教育理论在初等教育领域里的运用,第一个建立了分科教学法,并开创了师范教育的先河。

9.康德---第一次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

10.赫尔巴特(德国)---信奉康德,《普通教育学》,被誉为第一步规范形态的教育学,它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1.洛克(英国)---“白板说”:

天赋智力人人平等,认为绅士教育最重要。

12.福禄培尔(德国)---《人的教育》,幼教领域。

13.斯宾塞(英国)---《教育论》,强调实用学科的重要性,其处于19世纪资本主义工业大生产时期。

14.拉伊/梅伊曼---“实验教育学”。

15.杜威(美国)---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民本主义与教育》,主张“教育即生活/生长”,learningbydoing“从做中学”。

16.凯洛夫---《教育学》。

1939年,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

17.布卢姆(美国)---“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掌握学习”理论。

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

18.布鲁纳(美国)---《教育过程》,提出“学科基本结构”和发现法。

赞科夫(前苏联)---《教学与发展》,强调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

巴班斯基(前苏联)---“教学过程最优化”,将科学的现代系统论引入教学论的研究中。

19.保罗·

朗格朗(法国)---《终身教育引论》、“终身教育”/“学习化社会”概念。

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教育的特点:

可控性、专门性、相对稳定性

教育活动:

1.教育活动是人类独有的活动(社会实践活动),2.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3.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4.教育概念得扩展——大观教育的形成(大教育观是基于“终身教育”思潮和“教育社会”、“学习化社会”设想之上的一种教育观。

在时间上贯穿人生全程,在空间上充注于人生所处各种场所。

终身教育概念(时间、空间、方式、教育性质等方面):

从横(统合性)纵(连接性和衔接性)两方面论述。

教育的历史形态:

1.(依据正规化程度划分)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到制度化2.(实施机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启蒙性、随机性和经验性、个别性)、社会教育。

3.(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存在方式)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和现代社会的教育。

原始教育特点:

第一,教育和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具有融合性,没有分化出来成为专门的事业。

第二,原始性。

目的单一、内容贫乏、方法简单。

第三,同一性(内容、对象和目的)和全民性。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西欧教会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1763年,德国普鲁士颁布“强迫教育法令”—最早的义务教育。

1986年,中国颁布“义务教育法”。

教育民主化是指全体社会成员享有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受到越来越充分的民主教育。

表现为教育的普及化、追求教育的相对自由、教育内部的民主化和教育成为社会民主化的一个重要阵地。

《普通教育学》强调的传统教育“三中心”:

教师的中心地位,课堂教学的中心地位,教材的中心地位。

(我国“五四”前受其影响巨大)

学科基本结构:

构成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公式、基本原则、基本法则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与规律性。

学校产生的原因:

1.生产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上的准备,2.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要,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社会的条件3.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现代教育的特点:

1.具有鲜明的生产线;

2.逐步走上了大众化得道路3.内容日益科学化4.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5.现代教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教育系统

现代教育的趋势:

1.教育终身化2.社会性3.生产化4.民主化5.国际化6.现代化7.多元化

常用的教育学研究方法:

观察法、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比较法、个案研究法。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1、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和教育的享受权;

2、政治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3、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制度①一个国家的教育制度是这个国家政治制度的具体体现,在行政机构和管理权限上几乎完全相对应②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制度改革的方向。

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1.培养合格公民,造就政治人才2.宣传思想,形成舆论3.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

生产力和教育的相互作用表现在:

生产力发展的已有水平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可能,社会生产力的未来发展对教育提出了需求;

教育总是建立在已有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之上,又为明日的生产力发展创造条件。

但根本性质是:

生产活动决定教育活动。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一.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基础性条件(提供了人力与时间,财力与物力)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有制约作用;

对教育的内容、手段和组织形式的改革有决定作用)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即普及)的手段;

3.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

人力资本:

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首先表现在对教育的动力作用;

其次,科技的发展不但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动力,而且能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

1.科学技术发展对教育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2.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3.科技发展将促进学校教育专业与结构的调整与更新。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的知识结构和教育内容;

2.信息技术改变着教学和教育的观念;

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经济、政治对教育是一种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而教育与文化是互相包含、互相作用、互为目的与手段的交融关系。

文化的表现形态:

1.物质形态文化2.制度形态文化3.观念形态文化4.活动形态文化5.心理/行为形态文化

文化对教育的作用:

1.社会文化发展提高了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完善2.促进学校和社会联系加强3.促进了教学内容的质量和结构的变化4.文化发展影响教育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的改革。

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1.教育是社会文化得以保存和传递的重要手段2.是促进社会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重要手段3.是社会文化创造和更新的重要手段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成因:

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

同伴群体的影响;

师生的交互作用;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社区的影响

特征:

过渡性;

非正式性;

多样性;

互补性;

生成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具有能动作用

表现:

1.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内容、教育制度、组织形式、教育理论和经验的继承性)2.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滞后性,超前性)

学校文化的特征:

(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生成性)1.是一种组织文化;

2.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3.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4.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学校物质文化(包括学校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组织和制度文化、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校风是学校精神文化的最重要的内容,是一所学校风气的总称,它是学校成员中共同具有的、富有特色、相对稳定的心理和行为倾向,是一种群体心理现象。

第三章教育与个体身心发展

个体身心发展:

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尤指个体身心两方面的积极变化过程。

身体发展:

个体有机体各个组织系统的健康发育和体质的增强。

心理发展包括认知因素(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和各种非认知因素(情感、意志、兴趣、需要、个性等)的发展。

个体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1.个体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2.个体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力(动因)----1内发论者(人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孟子---中国古代内发论的典型代表;

柏拉图---西方古代内发论的代表;

格塞尔---成熟机制。

弗洛伊德(奥地利)---现代典型代表,性本能论;

威尔逊(美国)---“基因复制”;

2外铄论者(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包括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学校的教育与训练等)荀子---“性恶论”;

洛克、华生---“白板论”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通过个体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发展速度;

不同方面发展有早有晚)发展关键期:

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形成某方面能力,达到某种水平可能性最大的时期。

2.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3.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婴儿期(0-3)幼儿期(3-6)儿童(6-11、12)少年(11、12-14、15)青年期(14、15-17、18)成年期(18-)4.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男女差异;

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所有的构成方面)5.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遗传因素、成熟机制、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的影响

遗传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遗传:

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等2.遗传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地位:

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不能夸大

成熟机制对个体的影响:

成熟:

由基因制约的发展过程的机制,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

标志:

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发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2.环境对个体的发展有积极和消极之分3.人在接受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被动的。

学校教育在个性身心发展中的特殊功能:

1学校教育按照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的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的特殊功能3.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的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而且具有延时价值4.具有开发个体特殊功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少年期的年龄特征:

(13、14—16、17)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