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必修4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736082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政治必修4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三政治必修4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三政治必修4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三政治必修4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三政治必修4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政治必修4Word格式.docx

《高三政治必修4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政治必修4Word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政治必修4Word格式.docx

哲学源于生活,又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其任务是:

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进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1)世界观的含义:

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方法论的含义:

人们在世界观指导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论。

二者的辩证关系: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哲学的概念(世界观角度):

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联系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强调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系统化、理论化。

5、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相互区别:

具体科学揭示的是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

(2)哲学揭示的是整个世界共同的、普遍的性质和规律。

相互联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包括哪两个内容?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存在)和意识(思维)的关系问题。

(2)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7、哲学上的两个对子: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两大阵营,基本派别,二元论属于唯心主义)

根本分歧:

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

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意识决定意识

基本形态:

唯物主义分为三种,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特征:

三个统一);

唯心主义分为两种,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P14)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法认为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矛盾的,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认为世界是孤立的、静止的,否认矛盾,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3)在哲学史上,一直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

但二者的地位是不同的,后者总是从属于前者。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要么与唯物主义结合,要么与唯心主义结合。

哲学的基本派别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而不是四军对垒。

第二部分:

辩证唯物主义:

包括唯物论、认识论和辩证法三部分

一、唯物论(或辨证的唯物论)(包括4、5课)

包括三观:

物质观、意识观、规律观(涉及8个)

1、自然界的物质性

原理内容: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方法论:

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时务必要

(1)承认并尊重自然界的客观性、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尊重自然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它们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及其构成要素是客观的)。

(3)社会发展的规律,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规律是客观的。

方法论:

尊重社会的客观性。

(人们既不能随心所欲的选择生产力,也不能随心所欲的选择生产关系。

)尊重社会客观规律,按社会规律办事。

3、意识能动作用 ★★★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不仅能反映事物外部现象,还能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

不仅推测过去,还能推测未来。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性作用。

(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3)意识活动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错误倾向:

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另一方面,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5、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蛮干的主观主义。

6、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时俱进的统一)

原理内容: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尊重和利用规律  

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7、运动和物质辩证关系原理(辨证唯物论)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根本不存在。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离。

善于在运动中把握事物,不能静止地看问题,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错误倾向】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仁者心动),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刻舟求剑);

8、静止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辨证唯物论)

原理内容: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既要承认事物的绝对运动,又要看到事物在运动中存在着相对静止,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既要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又要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轮;

9、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是什么:

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2)、为什么:

原因: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是由物质决定意识所要求的

意义:

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

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度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党的理论顺利发展的保障。

(3)、怎么做:

尊重客观实际,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二:

认识论(或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包括第6课)(涉及5个原理)

实践观、认识观、真理观

1、实践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的活动。

具有客观物质性(主体、对象和手段都是客观的),要求尊重实践的客观性,不能盲目从事实践活动;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要求

实践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实践具有社会性,要求实行开放的政策;

实践具有历史性,要求要与具体的社会条件为基础,在前人基础上提高实践的能力和水平。

2、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⑴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①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⑵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①正确的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②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③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于人们的改造世界的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⑴它要求我们首先要参加实践,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⑵要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⑶总之,要做到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真理的客观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⑴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⑵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4、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⑴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把握真理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5、真理(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⑴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⑵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三、辩证法(唯物辩证法)(包括7、8、9、10四课)

有四观:

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创新观

(一)联系观(6个)

1、联系具有普遍性★★★

联系是普遍的。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的观点看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