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论文医学教育中的医德情感培养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734747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0.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论文医学教育中的医德情感培养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医学论文医学教育中的医德情感培养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医学论文医学教育中的医德情感培养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医学论文医学教育中的医德情感培养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学论文医学教育中的医德情感培养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医学论文医学教育中的医德情感培养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论文医学教育中的医德情感培养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医学论文医学教育中的医德情感培养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当前的中国社会正处于大变革时代,公民社会正在形成中。

党的十八大报告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现代公民意识的本质内涵,蕴含着现代公民最重要的政治品质、道德品质、人文品质。

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

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中,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建设者必须是也正是合格的现代公民。

因此,医务人员须不断提高公民素质,恪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基本道德准则,在医疗工作中对待患者诚恳友善、富有感情,看到患者在受到疾病折磨的时候能体悟患者的痛苦,从内心形成真挚的医德情感,并将对患者的同情、关心、仁慈深化为医者的责任,升华为对医学事业的终身奉献与热爱,努力形成和睦友好的新型医患关系。

1.2医德情感是医学人文精神的重要支撑

医学技术发展的异化引发诸多伦理问题,有的医者失去了对人的关怀、对生命的尊重,情感的冷漠渐渐隔断了患者与医者的精神交流[2]。

只有让医务人员的道德情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才能真正唤回逐渐失落的医学人文精神[3],弱化医学高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导致医患关系物化与异化的负效应,促进医务人员自觉端正医疗行为,履行救死扶伤职责,关怀体贴患者,尽心尽力为患者服务,为医学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医务人员找回真实的医德情感,也是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践履,使患者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改善患者的不良心境与焦虑情绪。

我国国内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在患者心中,对患者和蔼可亲表现出医生对患者的个人感情,说明医生把患者不仅仅看作患者,而是一个活生生富有感情的人[4]。

1.3医德情感是医务人员岗位胜任力的基本要求

岗位胜任特征或岗位胜任能力即competency,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的戴维?

麦克米兰教授于1973年首次提出,他认为真正影响员工工作绩效的是个人的素质条件和行为特征[5]。

2002年,Epstein将卫生领域的胜任力概念定义为:

“在日常医疗服务中熟练精准地运用交流沟通技能、学术知识、技术手段、临床思维、情感表达、价值取向和个人体会,以求所服务的个人和群体受益”。

结合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实际,我国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探索中开展,其核心能力的培训目标要求在提供病人诊治时,住院医师应该负有同情心,富有责任感,坚持伦理道德原则,尊重各种群体的患者[6,7]。

1.4医德情感是医师职业精神的道德基础

高尚医德情感、良好医德品质是医务人员发扬现代医师职业精神、满足患者多重需求的道德基础。

2002年美国内科学会、美国医师协会和欧洲内科学联盟共同在《柳叶刀》和《内科医学年鉴》两本权威杂志上发表了《新世纪医师职业精神――医师宣言》,提出了医师应遵循的患者利益首位、患者自主、社会公平三项基本原则,以及对患者诚实、解决利益冲突维护信任、对职责负有责任等十条职业精神。

新形势、新发展对医学生的医德培养提出了新要求,然而,如果医学生缺少对医学事业的情感,医德原则与精神也只能在实践中流于形式,成为空谈。

唤醒和激励医学生的医学事业感,就必须更清晰地让医学生认识到医生这一职业的崇高和伟大,并对这一职业由衷地产生敬仰和挚爱之情,为医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打好基础[8]。

2缺失医德情感的医学教育只是“半人”教育

情感是人的精神生命的原动力。

缺乏甚至丧失激情和热情,变得冷漠和物化,就意味着精神沉沦和生存危机[9]。

丰富高尚的医德情感才能产生良好的医德行为,卑鄙低下的医德情感则产生恶劣的医德行为,对患者的困境麻木不仁、态度冷漠、以医谋私、见钱不见人等现象往往都是医德情感缺失的体现[10]。

当前医学技术不断进步而医德情感却逐渐滑坡的现状与我国医学教育存在的弊端密切相关。

在“全人教育”新思想受到普遍认同、世界性的“全人教育”改革运动兴起之时,我国医学教育长久以来却陷入“半人”教育的模式难以自拔。

“全人教育”是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潮,其基本主张是:

认为教育的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与技能的训练,更应关注人的内在情感体验与人格的全面培养,达到人的精神与物质的统一[11]。

“全人教育”强调将大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即道德高尚的人、人格独立的人、身心健康的人、智能双全的人、社会和谐的人和善于创造的人[12]。

医学是以人、人的生命、人的健康为研究、服务对象的学科,承载着治病救人的崇高职能,具有人文与科学的双重属性。

医学生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培养也本应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

然而,为医学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的当代医学教育过分引导学生关注生理、病理、药理、药物作用之理,而忽略引导学生对整体的人的关注[13],对生命的热爱,对人的价值与权利的尊重;

或者说医学教师们“用着中性的语言细数着必须牢记和掌握的医学知识与技能,这本活的教科书与学生之间仅仅保留着一种信息‘储户’与‘户头’的工具性关联”[14],忽视甚至无视对医学生人文知识的传播、人文情怀的培育以及人文素养的提升;

有限的医学人文教育又往往与医学实践相脱节、停滞于理论层面的知识灌输,这也必然导致人文素质教育实效性堪忧。

人文教育先天不足的医学“半人”教育引发的恶果就是医学生在膜拜医学技术的道路上飞奔却早已将自我高尚人格、医学道德与情感的修为抛在身后而不自知。

反观目前医疗行业愈演愈烈的医患矛盾、屡见不鲜的暴力伤医事件也就不足为奇。

根据中国医院协会2014年发布的《医院场所暴力伤医情况调研报告》表明,暴力伤医事件的发生医院从2008年的47.7%上升至2012年的63.7%,8.3%的医院每年发生6次及以上[15]。

这一数据背后虽有医疗机构管理水平、医疗商业化以及患者自身等诸多问题,但医务人员态度冷漠、责任心不强也是极易引起患者不满、引发医患纠纷的原因之一。

为培养符合医学发展、医疗实践需要的健全人才,推动我国医学“半人教育”向“全人教育”改革,以“全人教育”理念为基础规划现代医学教育体系势在必行。

3“志愿者行动”是培养医学生医德情感的重要途径

志愿者行动是指志愿者自愿贡献时间和精力,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提供服务。

我校于2011年开始将志愿者行动引入到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组织本校二年级学生统一分组后,在第一、第二学期每周周末轮流进入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海南省医院、海南省妇幼保健院、安宁医院等医院的科室、住院部开展为期两天的志愿者活动,并于活动结束后完成反思作业、进行分享汇报。

通过五年来不断的改进与完善,该项活动日渐成为我校推进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有力措施。

对志愿者行动效果的调查数据显示,过半数的学生认为自身的沟通技能得到锻炼与提高,65.20%的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责任感与使命感,80.22%的学生了解到患者的需要,意识到患者的痛苦与不易,加深了医学生对于医德情感感性与理性认识。

3.1志愿者行动的岗前培训提升医学生对医德情感的价值认识

岗前培训对于志愿服务的质量与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培训内容除志愿服务的基本要求与规范之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医学生正确认识志愿服务的人文意义,充分理解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

医学生在医院的服务对象都是情感上更需要关爱、心理上更需要关注的患者群体,他们尤其需要志愿者予以生活上的照料、精神上的支持。

因此,岗前培训要鼓励每个医学生都应以做一名富有爱心、同情心、责任心的优秀志愿者为目标,以积极的态度、全身心的付出为患者提供最温暖的帮助与服务,提升医学生对医德情感的价值认知。

3.2真实的临床体验增强医学生情感表达的能力

大多数医学生对于医疗领域所存在问题的认识是有限的,对看病难、看病贵的了解也较为抽象,对患者的痛苦与不易少有直观、真实的感受。

当医学生进入拥挤的医院,看到大量排队等待挂号、候诊、检查的患者,看到因医疗资源有限只能住在走廊里的患者,接触到那些饱受疾病折磨、痛苦呻吟的患者,因经济原因而拒绝治疗的患者时,通过医学生亲眼目睹、亲身感受,有助于他们与患者实现情感上的共鸣,唤醒他们内心悲天悯人、悬壶济世的真挚情感,并于精神层面产生向患者进行情感表达的意识与愿望,这对于培养医学生的关爱和同情之心非常重要。

进入各个科室后,在为患者提供一般生活护理的过程中,例如搀扶患者上下病床、陪同患者进行医疗检查、关心满足患者心理需求等,使医学生将情感意识转化为真实具体的行为和语言,帮助学生感悟患者特殊的照护需求与情感需求,学习如何关爱患者以及如何向患者表达关爱,进而提高医学生沟通交流能力、情感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

譬如,方同学在儿外科志愿服务时,一位母亲带着眼部受伤的幼童来到科室候诊,碰巧医生因其他工作不在科室。

面对哭闹的孩子、忧心忡忡的家长越来越烦躁不安,不耐烦的大声抱怨医生玩忽职守、不负责任等。

科室护士忙着手里的工作沉默不语,性格内向的方同学则尴尬的手足无措,努力思考着如何应对。

看着抽泣的患儿,方同学想到要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于是主动对孩子说,你的水瓶真好看,姐姐给你倒些水喝好吗?

孩子点点头。

看到小朋友并不排斥自己,方同学继续陪他聊天说话,患儿逐渐安静放松下来,家长的情绪也随之略显平复;

方同学又赶紧安抚家长,告诉她医生确实是因为工作暂时不在科室,医生也很关心孩子的情况,他一定会尽快赶回等,焦虑的母亲听后也渐渐冷静。

经过这次的突发事件,方同学信心倍增,碰到其他难题时不再退缩不语,而是以更积极的态度与患者沟通,以实际行动表达对患者的关爱,与医患建立了友好和谐的关系。

3.3通过志愿者之间的交流分享医德情感

分享与交流是提升志愿者行动培养医学生医德情感实效性的重要环节。

在此过程中,志愿者能够对自己的感受、想法、情感进行反思与审视,分享的结果还能够给他人以启发或激励,形成对医德情感重要性的共识,使志愿者行动充满积极的正能量,从而影响更多的医学生主动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为提升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及空间。

3.4通过理论学习使医学生理性认识医德情感

志愿活动结束后,通过课堂上的理论学习与总结,实现学生对医德情感认识的升华,既理解医德情感的内涵及意义,同时也学会如何在医学实践中表达医德情感,使医德情感成为医学生医学人格的重要部分。

与此同时,医学生也需掌握医德情感不同于一般道德情感的理性特点,即便面对情况紧急的患者、情绪激动的家属,医务人员的道德情感都应受理智与意志的调节而处于适当的状态,保持头脑冷静,思路明晰;

当医务人员的医德情感处于失控的不良状态时,不但可能给患者的健康带来危害,如不能及时调节,长此以往也会对医务人员自己的心理情绪产生负面影响[10]。

例如出现同情心疲乏(com-passionfatigue),具体表现为焦虑、沮丧、同情心缺乏、淡漠等情况,不利于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与工作[16]。

4小结

18世纪后期,英国爱丁堡大学医学教授约翰?

格瑞高瑞在其著作中指出,医生对患者的态度、行为应基于无私、仁慈的情感,如仁爱、同情,同情应是医生的首要美德[17]。

随着现代生物医学的快速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质淡化,部分医务人员因技术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影响及医学人文精神和人文知识的缺失而与这一美德渐行渐远,医患关系也逐渐失去了本应有的温暖、神圣与和谐。

通过志愿者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设计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