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专题复习第一二章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733229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531.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地理专题复习第一二章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七年级地理专题复习第一二章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七年级地理专题复习第一二章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七年级地理专题复习第一二章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七年级地理专题复习第一二章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地理专题复习第一二章Word格式.docx

《七年级地理专题复习第一二章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地理专题复习第一二章Word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地理专题复习第一二章Word格式.docx

纬线是中低纬度与高纬度的分界线。

经线又称本初子午线,是经度起始点,以东为东经用E表示,以西为西经用W表示,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

180°

经线——大致与“国际日期变更线”一致。

(东、西半球分界线:

20°

E)

W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

160°

E——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

东半球范围(20°

W→0°

箭头160°

E);

西半球范围(160°

E→180°

→20°

W);

6.经度和纬度的变化规律:

(西经)(东经)

 

7、地球的自转:

地球绕地轴不停的旋转;

自转方向:

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看是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方向;

自转周期为24小时(或1天)。

自转产生的现象:

昼夜更替现象和时差

8、地球的公转:

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

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周期是一年。

(课本P19图1.21,记住日期、节气)

公转产生的现象:

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和五个热量带的形成等。

9、五带以南回归线(23.5°

S)、北回归线(23.5°

N)和南极圈(66.5°

S)、北极圈(66.5°

N)为界分为热带、南温带和北温带、南寒带和北寒带。

(课本P20图1.23)

一、单项选择题

1.有关经纬线长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所有纬线都等长B.赤道的长度与经线等长

C.赤道的长度约是经线长度的2倍D.赤道的长度比经线稍长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本初子午线是地球仪上最长的经线B.0º

经线东侧为西经、西侧为东经C.180º

经线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D.向东数值递减的是西经

3.与著名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最为吻合的地点是()A.赤道B.北极圈C.南极点D.北回归线

4.某地以东是西经,以西是东经,以北四季变化明显,以南有阳光直射深井井底的现象。

该地位于()

A.0º

,120º

EB.60º

N,160º

EC.23.5º

S,160º

ED.23.5º

N,180º

5.有人从赤道上某点出发,依次朝正北、正西、正南、正东各走100千米,最后其终点应该位于()

A.出发点B.出发点正东C.出发点正西D.出发点正南

6.下列各点中,符合“西半球、北半球、低纬度”三个条件的是()

A.20º

W,60º

NB.0º

,26º

NC.180º

,17º

ND.19º

W,15º

S

7.西半球的范围是()

A.本初子午线以西至180º

之间B.160º

E以东至20º

W之间

C.180º

经线以西至0º

经线之间D.20º

W以东至160º

E之间

8.甲、乙两人从赤道出发,甲向北行,乙向东行,如果两人前进方向保持不变,将会出现的情况是()

A.甲、乙两人都可回到出发地点B.乙能回到出发地点,甲则不能

C.甲能回到出发地点,乙则不能D.甲、乙两人都不可能回到出发地点

9.划分五带的最主要依据是()

A.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B.有无极昼极夜

C.有无明显的四季变化D.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

10.一架飞机从上海起飞,如果途中不改变方向,一直朝正北飞行。

那么它最终可以()

A.绕地球一周B.到达北极点C.到达南极点D.到达上海

11.关于我国首都北京(40°

N116°

E)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位于北半球,中纬度B.位于东半球,高纬度

C.位于西半球,中纬度D.位于南半球,高纬度

12.热带与北温带的分界线是()

A.北极圈B.南极圈C.北回归线D.南回归线

1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热带都在低纬度,寒带都在高纬度B.低纬度都在热带,高纬度都在寒带

C.中纬度都在温带,高纬度都在热带

D.低纬度都有阳光直射现象,高纬度都有极昼极夜现象

14.下列自然现象中,由地球自转造成的是()

A.昼夜长短的变化B.四季变化C.昼夜现象D.昼夜交替现象

15.地球上最长的纬线圈是()

A.北回归线B.南回归线C.赤道D.北极圈

16.本初子午线是指()

A.赤道B.0°

经线C.180°

经线D.20°

W经线

17.关于赤道的叙述正确的是()

A.赤道是地球上最长的经线B.赤道是地球仪上的0°

经线

C.赤道把地球平分为南北两个半球D.赤道把地球平分为东西两个半球

18.在地理上用字母表示经纬度,习惯上用S表示()

A.东经B.西经C.南纬D.北纬

19.习惯上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

A.20°

W,160°

EB.20°

E,160°

W

C.0°

经线和0°

纬线D.0°

经线和180°

经线

20.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

A.回归线B.赤道C.极圈D.本初子午线

21.下列关于经纬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A.纬线长度都相等B.每条纬线都自成一个圆

C.地球仪上经线有360条D.所有经线长度都不相等

22.关于经线和纬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所有经线都与本初子午线平行B.纬度越低,纬线越长

C.经线和纬线都长度相等D.纬线指示南北方向

23.在地球表面,纬度30°

、经度110°

的地方一共有()

A.一个B.二个C.三个D.四个

24.关于经纬度的变化规律的正确说法是()

A.以0°

经线为界,东经和西经的度数分别向西、向东愈来愈大

B.以180°

经线为界,东经和西经的度数分别向东、向西愈来愈大

C.以赤道为界,北纬和南纬的度数分别向北、向南愈来愈大,到北极点和南极点时,纬度为180°

D.以赤道为界,北纬和南纬的度数分别向北、向南愈来愈大,到北极点和南极点时,纬度为90°

25.一架飞机从北极点附近的岛屿上出发一直往南飞,它将可以()

A.返回出发点B.到达南极点C.停留在赤道上D.以上说法都不对

26.地球自转的方向是()

A.自西向东B.自东向西C.自南向北D.自北向南

27.下列自然现象中,由地球自转造成的是()

A.昼夜长短的变化B.四季变化C.昼夜现象D.昼夜交替现象

28.中纬度是指()

A.0°

~30°

B.23.5°

~66.5°

C.30°

~60°

D.60°

~90°

29.地球上最大纬线圈的长度为()

A.40000米B.40000千米C.80000米D.48000千米

30.北半球的冬季是()

A.9、10、11月B.6、7、8月C.3、4、5月D.1、2、12月

31.在6月22日这一天()

A.秋分日B.夏至日C.春分日D.冬至日

32.当北半球是冬季时,南半球的季节是()

A.冬季B.春季C.夏季D.秋季

34.读图“经纬网图”,完成下列问题。

(18分)

(1)甲地的经度为,乙的纬度为,丙位于五带中的带。

(2)乙地位于(南、北)半球,当丙为冬季时,丁为(填季节)。

甲、乙、丙、丁四地有阳光直射现象的是地。

乙地总比丁地先看到日出,这是由地球的_________(填自转或公转)引起的。

(3)甲地位于乙地的方向,

丙地位于丁地的方向。

37.根据下列经纬网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A、B、C、D的经纬度

A(,);

B(,);

C(,);

D(,);

(2)判断A、B、C、D分别位于南北、东西哪个半球?

位于南半球的是;

位于北半球的是;

位于东半球的是;

位于西半球的是;

位于中纬度的是;

位于低纬度的是;

位于热带的是;

位于温带的是;

第二节地图的运用

①地图的发展(GPS定位系统)

②地图的运用(辨别地图的方向);

比例尺及其表示的范围大小;

认识基本的图例及注记

③判断绝对高度与相对高度

④根据等高线读图或地形景观图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别

(一)地图的三大要素:

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1.比例尺

(1)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2)比例尺有三种表现形式:

数字式、文字式、线段式。

(3)比例尺的选择:

地图的范围越小,表示的内容越(详细),选用的比例尺越(大)。

地图的范围越大,表示的内容越(简略),选用的比例尺越(小)。

3.方向的判读:

(1)没有指向标的地图,一般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法来确定方向。

(2)有指向标的地图:

指向标的箭头一般指向(北方)。

(3)有经纬网的地图: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注意:

在以极地为中心的经纬网上,从北极看,所有经线都指向正南;

从南极看,所有经线都指向正北。

在同一条经线上,只有南北两个方向;

在同一条纬线上,只有东西两个方向。

3.图例和注记:

常见的图例(详见初一上册课本第30页)。

(二)地形图的判读:

1.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海拔和相对高度。

相对高度是指地面上某两个地点之间的海拔差。

一般用(高)海拔减去(低)海拔。

2.地形图的类型:

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3.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越密,表示坡度越(陡);

等高线越稀,表示坡度越(缓)。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的弯曲向海拔高处凸出表示(山谷);

等高线的弯曲向低处凸出表示(山脊)。

两个山顶之间的连接部分表示(鞍部)。

等高线重叠的地方是(陡崖)。

4.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绿色表示(平原);

蓝色表示海洋;

黄色表示高原、山地;

白色表示冰川。

5.人们通常把陆地地形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种基本类型。

四周高,中间低的地形是(盆地)。

一、选择题

1.如果你正在黄山旅游,最好购买当地的()

A、交通图B、政区图C、地形图D、导游图

2.当你在一个陌生的城市旅游时,你应当选择的导游图是()

A.比例尺尽可能小的地图B.世界地图

C.中国地图D.比例尺尽可能大的地图

3.有关图例的说法,正确的是()

A.图例是地图上用来说明地理事物的文字B.图例是地图上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

C.图例是地图上用来表示地理事物的数字D.图例是地球上地理事物的缩影

4.要绘一幅学校平面图,你认为最为适宜的比例尺是()

A.1∶1000B.1∶10000C.1∶100000D.1∶1000000

5.甲、乙两地之间的实地距离为5000千米,在一幅一千五百万分之一的地图上,这两地之间的图上距离应是()

A.10厘米B.30厘米C.33.3厘米D.333.3厘米

6.下列地图的图幅大小相等,所表示的内容最详细的是()

A.清远市地图B.广东省地图C.中国地图D.世界地图

7.某盆地底部比海拔768米的山峰低900米,二者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