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性测试题一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729549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9.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阶段性测试题一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阶段性测试题一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阶段性测试题一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阶段性测试题一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阶段性测试题一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阶段性测试题一文档格式.docx

《阶段性测试题一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阶段性测试题一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阶段性测试题一文档格式.docx

本题C项极具干扰项,但到近代,小农经济在外来入侵的影响下已逐步走向解体,故C项说法本身错误,排除。

3.(2012·

苏北四市)“(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因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下列对该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西周的创制”主要指实行分封制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持“贵族色彩”

C.“共主”指西周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地方分权体制”指地方有较大自主权

[解析] 分封制下,周王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但是各诸侯有较大的权力,所以西周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中国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是在秦朝。

所以C项符合题意。

4.(2012·

衡阳联考)秦统一后郡县制遂遍行全国,司马迁说秦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晋书》以为统一后又有所增设,可达四十郡之多。

对郡县制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废分封、行郡县是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②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

③元代所设行省与秦始皇所设郡的数量一致

④废分封、行郡县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解析] 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暴政,①不正确;

秦始皇设郡无定数,元设行省亦无定数,所以③不正确,故答案为D。

5.(2012·

山东实验中学)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  )

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B.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D.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奉常”、“郎中令”、“少府”职责可知,秦三公九卿多为皇帝一人或者是皇室服务,体现了家国一体的特色,所以选D项。

6.(2012·

丹东)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是被国人误解了上百年的优秀制度。

其“优秀”主要是指(  )

A.中央集权实质就是专制独裁

B.能为政府带来足够的权力与资源

C.分割相权是势在必行的手段

D.宽松进步是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

[答案] B

[解析] 考查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影响,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进行基础建设,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保障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同时也有利于加强中央权力,防止分裂割据,所以B项正确。

由限制词“优秀”可知应是积极影响,A项排除。

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是专制集权,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C项是方式特点。

7.(2012·

淄博)江苏连云港尹湾出土的《集簿》载:

西汉永始四年(公元前13年)前后的东海郡“县、邑、侯国卅八:

县十八,侯国十八,邑二”。

材料提供的最重要的信息是(  )

A.“推恩令”彻底废除了分封制

B.当时仍然实行郡国并行制

C.侯国与郡是平行的地方行政单位

D.东海郡是当时最大的郡

[解析] 该题考查西汉的地方管理制度。

侯国是分封制的结果,郡下包括县、邑、侯国,说明当时仍然实行郡国并行制。

“推恩令”只是分化诸侯国,并没有废除分封制;

侯国属于郡的下辖单位,二者不是平行关系;

材料仅展示了东海郡的行政单位设置,没有与其他郡进行比较,不能得出D项结论。

8.(2012·

杭州)中国古代的官衔机构、官职名号各有渊源。

“行省”以“行中书省”得名,巡抚则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名,“刺史”有“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之意。

从名称寓意来看,“刺史”应是(  )

A.地方的封疆大吏B.中央朝廷的重臣

C.皇帝的内侍人员D.具有监察地方的职能

[解析] 从题中“刺史”的含义判断。

9.(2012·

潍坊)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

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

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之变局,至是始定。

文中“天之变局”是指当时(  )

A.选官制度发生重大变化

B.统治阶层出身的变化

C.制度法令由混乱到统一

D.政局由动荡走向安定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对比省略号两边的关键信息“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可知B项符合题意。

10.(2012·

长宁)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段叙述:

“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

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

”这段话反映了司马迁(  )

A.否定了西汉的推恩令

B.赞扬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C.对西汉的推恩令持肯定态度

D.否定了汉朝的郡国并行制

[解析] 按照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诸侯死后,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这样诸侯国势力(枝叶)越来越小,中央集权(本干)得到加强,司马迁认为这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表明他肯定推恩令的积极作用。

11.(2012·

合肥)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调整与变革,下列措施反映强化中央集权的是(  )

A.“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

东就国……。

B.“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

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

C.“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D.“……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郡县又远于省,若有边徼之事者,则置宣慰司以达之。

[解析] A项反映的是分封制;

B项是宗法制;

C项指三省六部制;

D项针对行省制进行评论。

反映中央集权的选项是D项,A项不利于中央集权;

B项宗法制与中央集权无关;

C项是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12.(2012·

静安)下表乃根据赵翼《二十二史札记》整理而成,此表反映的现象是(  )

姓名

官职

出身

萧何

相国

县吏

陈平

丞相

游士

周勃

太尉

吹鼓手

樊哙

左丞相

狗屠

灌婴

布贩

A.西周:

“封建亲戚”B.秦朝:

“独尊儒术”

C.西汉:

“布衣将相”D.隋唐:

“金榜题名”

[解析] 萧何、陈平、樊哙等人具为西汉开国名臣,据此可确定此表反映的是西汉初年的现象;

从他们的出身和所担任的官职可知符合“布衣将相”。

13.(2012·

济南)“在隋代,特别在唐代,随着全帝国的再统一……贵族力量逐渐衰弱,他们在政府中的地位被职业官僚所代替。

”促成这一现象的制度是(  )

A.世袭制B.察举制

C.三省六部制D.科举制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选官制度,排除C项;

据时间限制隋或者是唐,排除实行于汉代的B项;

由材料“贵族力量逐渐衰弱……被职业官僚所代替”强调的是世袭制的松动,排除A项;

故选D项。

14.(2012·

汕头)隋代以前地方长官可以自选僚属组成行政机构,但隋代以后“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

”由此可见,隋代(  )

A.实行了科举制度B.加强了君主专制

C.加强了中央集权D.三省六部制约皇权

[解析] “地方长官可以自选僚属组成行政机构”体现了官吏的选拔权在地方,“悉由吏部”体现了官吏任免权收归中央,这加强了中央集权。

15.(2012·

济宁)有人认为,与汉代的中外朝制度相比,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

所谓“科学”实质是指(  )

A.通过分散相权保证皇权独尊,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

B.三省的长官各司其职,分工较为科学合理

C.唐中央政府通过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一个科学的行政体系

D.三省六部制消除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

[答案] A

[解析] 汉代的中朝即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和宾客所构成;

外朝是指属于丞相、御史大夫和九卿所构成的官僚体制。

中朝决策﹐支配外朝﹐丞相的权力日益转移到中朝,皇权和相权矛盾尖锐。

而三省六部下,相权分散,但各司其职,即保证皇权独尊,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

16.(2012·

衡水)宋仁宗年间,有官员反映,那些应该穿皂衣的仆役小吏,居然也穿儒巾大袖,混杂于士流;

民庶的妻小,头冠也插满珠翠,俨然贵族。

这种现象表明(  )

A.宋代思想有民主化趋向

B.宋代贵族门阀制度松动

C.宋代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D.宋代君主专制制度加强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宋仁宗时严格的等级色彩日趋淡化,进而反映的是门阀制度的松动。

17.(2012·

淄博)《宋史纪事本末》卷2载:

“朝廷以一纸下郡县,如身使臂,如臂使指,无有留难,而天下之势一矣。

”这段材料表明宋代(  )

A.实现了国家统一

B.开始实行郡县制

C.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增强

D.郡守县令由中央任免

[解析] “朝廷以一纸下郡县”的含义是朝廷政令得到贯彻,“天下之势一”说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增强。

宋代始终未完成国家统一;

郡县制开始实行是在战国时期;

郡守县令由中央任免的表述是符合史实的,但与材料含义不符。

18.(2012·

潍坊)宋神宗时,打算将一名转运使处死,宰相蔡确反对,理由是“祖宗以来,未尝杀士人,臣等不欲自陛下始”。

神宗沉吟良久后说:

“可与刺面,(发)配远恶处。

”门下侍郎惇以“士可杀,不可辱”的理由反对,最后神宗只得作罢。

从材料可以看出(  )

①君权与相权良性互动

②政策有稳定性和延续性

③理学思想影响士大夫人格追求

④宋神宗具有良好的治国素质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 宋初,重文轻武,士受到重视,材料中宋神宗时“杀士”受到反对直至作罢,说明政策有稳定性和延续性,同时体现了相权对君权的制约与影响。

“士可杀,不可辱”是理学思想的影响,所以①②③符合题意;

④未体现,所以排除选A项。

19.(2012·

虹口)“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

官有常职,位有常员。

”上述材料反映出(  )

A.元代职官与宋代相比,没有变化,保持一致

B.元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C.元朝在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

D.元朝推行的民族政策

[解析] 材料中“大新制作”表明元朝制度大不同于宋代,A项错误;

元朝在地方推行行省制度,B项错误;

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材料提到了“行省”、“路、府、州、县”,说明C项正确。

20.(2012·

苏北四市)“正统(明英宗年号)十年,始命内阁与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堂上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自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