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氏奇穴常用穴位的霸道而显奇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726233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03.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董氏奇穴常用穴位的霸道而显奇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董氏奇穴常用穴位的霸道而显奇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董氏奇穴常用穴位的霸道而显奇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董氏奇穴常用穴位的霸道而显奇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董氏奇穴常用穴位的霸道而显奇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董氏奇穴常用穴位的霸道而显奇效Word格式.docx

《董氏奇穴常用穴位的霸道而显奇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董氏奇穴常用穴位的霸道而显奇效Word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董氏奇穴常用穴位的霸道而显奇效Word格式.docx

正中神经,心脏分支神经。

膝盖痛、肩胛痛。

当中指背第二节两侧之中央点共二穴。

针深半分。

3.木火穴

在中指背第三节横纹中央。

正中神经、心脏及肝分支神经。

眼发黄、黄疸病。

当掌面小指第二节之中央点是穴。

7.妇科穴

在大指第一节之外侧。

桡神经、正中神经、子宫神经。

子宫炎、子宫痛(急、慢均可)、子宫瘤、小腹胀、妇人久年不孕、月经不调、经痛、月经过多或过少。

当大指背第一节之中央线外开三分,距前横纹三分之一处一穴,距该横纹三分之二处一穴,共二穴。

五分针,针深二分,一用两针。

8.制污穴

在大指背第一节中央线上。

桡神经浅支。

久年恶疮、恶瘤开刀后刀口流水不止,不结口。

当大指背第一节中央线上。

9.五虎穴

在大指掌面第一节之外侧。

桡神经浅支,正中神经,指掌侧固有神经,脾神经。

治全身骨肿。

当大指掌面第一节之外侧,每二分一穴,共五穴。

针深二分。

二、手掌部

1.重子穴

虎口下约一寸,即大指掌骨与食指掌骨之间。

有桡骨神经之分布与桡骨动脉,肺分支神经。

肩背痛(特效)、肺炎(特效)、感冒、咳嗽、气喘(小孩最有效)。

手心向上,在大指掌骨与食指掌骨之间,虎口下约一寸处是穴位。

2.重仙穴

在大指骨与食指骨夹缝间,离虎口两寸、与手背灵骨穴正对相通。

有桡骨神经之分布及桡骨动脉,肺分支神经,心细分支神经。

背痛、肺炎、退烧、心跳、膝盖痛。

当大指骨与食指骨之间,距虎口两寸处是穴。

一寸针,针深三至五分。

运用:

重子、重仙两穴同时下针,为治背痛之特效针。

3.上白穴

在手背面,食指与中指叉骨之间,距指骨与掌骨接合处下五分。

肺与心细分支神经交错。

眼角发红、坐骨神经痛、胸下(心侧)痛。

手背向上,距指骨与掌骨接合处下五分,食指骨与中指骨之间是穴。

一寸针,针三分至五分深。

4.大白穴

在手背面,大指与食指叉骨间陷中,即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中间之凹陷处。

此处为第一手背侧骨间筋,有桡骨动脉,桡骨神经,肺支神经。

小儿气喘、发高烧(特效)、肺机能不够引起之坐骨神经痛。

拳手取穴(拇指弯曲抵食指第一节握拳),当虎口底外开五分处取之。

用一寸针,针四分至六分深,治坐骨神经痛;

用三棱针治小儿气喘、发高烧及急性肺炎(特效)。

孕妇禁针。

5.灵骨穴

在手背拇指与食指叉骨间,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接合处,与重仙穴相通。

第一手背侧骨间筋,有桡骨动脉,桡骨神经,肺支神经。

肺机能不够之坐骨神经痛、腰痛、脚痛、半面神经麻痹、半身不遂、骨骼胀大、妇女经脉不调、经闭、难产、背痛、耳鸣、耳聋、偏头痛、经痛、头昏脑胀。

拳手取穴,在拇指食指叉骨间,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接合处,距大白穴一寸二分,与重仙穴相通。

用一寸五分针至二寸针,针深可透过重仙穴(过量针)。

6.中白穴(又名鬼门穴)

在手背小指掌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距指骨与掌骨接连处五分。

肾分支神经。

肾脏病之腰痛、腰酸、背痛、头晕、眼散光、疲劳、肾脏性之坐骨神经痛、足外踝痛、四肢浮肿。

拳手取穴,在小指掌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距指骨与掌骨接连处五分是穴。

针深三分至五分。

7.下白穴(中白之倒马穴)

在手背小指掌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距指骨与掌骨接连处一寸五分。

肾肝分支交错神经。

牙齿酸、肝微痛、以及中白穴主治各症。

拳手取穴,当小指掌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距指骨与掌骨一寸五分,(即中白穴后一寸)是穴。

8.腕顺一穴

小指掌骨外侧,距手腕横纹二寸五分。

此处为小指外转筋,有腕骨背侧动脉与支脉,尺骨神经,肾分支神经。

肾亏之头痛、眼花、坐骨神经痛、疲劳、肾脏炎、四肢骨肿、重性腰两边痛、背痛。

(女人用之效更大,两手不宜同时用)。

耳鸣特效。

在小指掌骨外侧,距手腕横纹二寸五分处是穴。

针深二至四分。

9.腕顺二穴

在小指掌骨外侧,距手腕横纹一寸五分处。

鼻出血以及腕顺一穴主治各症。

当小指掌骨外侧,距手横纹一寸五分是穴,亦即在腕顺一穴后一寸之处。

腕顺一穴与二穴以一次用一穴为宜。

10.手解穴

小指掌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握拳时小指尖触及之处。

肾脏敏感神经。

主解晕针与下针后引起之麻木感及气血错乱之刺痛。

手心向上,在小指掌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握拳时小指尖触及掌处是穴。

针深三分至五分,停针十至廿分钟即解,或以三棱针出血即解。

三、小臂部

1.其门穴

在桡骨之外侧,手腕横纹后两寸处。

此处有短伸拇筋,头静脉,桡骨动脉枝,后下膊皮下神经,桡骨神经,肺支神经。

妇科经脉不调,赤白带下,大便脱肛,痔疮痛。

当桡骨之外侧,距手腕横纹后两寸处是穴。

臂侧放,针斜刺约与皮下平行,针入二至五分。

2.其角穴

在桡骨之外侧,手腕横纹后四寸处。

同其门穴。

在其门穴后二寸处取之。

3.其正穴

在桡骨之外侧,手腕横纹后六寸处。

在其门穴后四寸,即其角穴后二寸处取之。

其门、其角、其正三穴同用(即一用三针)。

4.肠门穴

在尺骨之内侧,距腕豆骨三寸。

有尺骨动脉之背枝及尺骨神经,肝之支神经,肾之副神经。

肝炎之肠炎、头昏眼花。

手抚胸取穴,在尺骨之内侧与筋腱之间,距腕豆骨三寸处是穴。

针深三至五分。

5.肝门穴

在尺骨之内侧,距腕豆骨六寸。

此处与总指伸筋,岐出前膊骨间动脉之分枝,肝支神经。

急性肝炎(特效)。

手抚胸取穴,当尺骨之内侧中部,距腕豆六寸处取之。

针下后立止肝痛,将针向右旋转,胸闷即解;

将针向左旋转,肠痛亦除。

肠门穴与肝门穴同时使用,可治肝炎引起之肠炎。

单用左手穴,禁忌双手同时取穴。

6.心门穴

在尺骨鹰嘴突起之上端,去肘尖一寸五分陷中。

在二头膊筋间,有下尺骨副动脉,桡骨神经枝;

心之分支神经。

心脏炎、心跳胸闷、呕吐、乾霍乱。

手抚胸取穴,在下尺骨内侧陷处,距肘尖一寸五分是穴。

针深四分至七分。

禁忌双手用穴。

7.人士穴

在前臂桡骨里侧,去腕横纹四寸。

此处与桡骨近关节处之上侧,有桡骨动脉枝,外膊皮下神经,桡骨神经之皮下枝,肺支神经,心分枝神经。

气喘、手掌及手指痛、肩臂痛、背痛。

手平伸、掌心侧向上,从腕部横纹上行四寸,当前臂桡骨内侧是穴。

针深五分至一寸。

针深五分治气喘、治手掌及手指痛、肩臂痛、背痛(患右用左穴,患左散右穴。

)针深一寸治心脏病、心跳。

8.地士穴

在前臂桡骨中部肉缘,距人士穴三寸。

此处为肱桡骨肌内缘,屈拇长肌外缘,正中神经之分支,桡骨神经与后臂神经之分布区,有桡骨动脉,头静脉,肺支神经,心分支神经。

气喘、感冒、头疼、肾亏、心脏病。

手平伸,掌向上,去腕横纹七寸,即距人士穴后三寸,当前臂桡骨内侧是穴位。

针深一寸治气喘、感冒、头痛及肾亏。

针深一寸五分治心脏病。

9.天士穴

在前臂桡骨之后部内侧,距地士穴三寸。

肱桡骨肌外侧,为桡骨神经、后臂神经及正中神经分布区,有桡骨动脉,头静脉,肺支神经,肾之副神经。

气喘、鼻炎、臂痛、感冒、胸部发胀。

在前臂桡骨之后部内侧,距地士穴三寸处是穴。

针深一寸五分。

天士、地士、人士三穴配灵骨穴双手同时用针为治哮喘之特效针。

四、大臂部

1.肩中穴

当后臂肱骨之外侧,去肩骨缝二寸五分。

此处为三角筋部,头静脉后,有回旋上膊动脉,腋窝神经,心之分支神经。

膝盖痛(特效针)、皮肤病(颈项皮肤病有特效)、小儿麻痹、半身不遂、心跳、血管硬化、鼻出血、肩痛。

手臂下垂,自肩骨向下二寸半中央是穴。

左肩痛扎右穴;

右肩痛扎左穴。

五、足趾部

1.上瘤穴

在足底后跟前缘正中央。

后脑(小脑)总神经。

脑瘤、脑积水(大头瘟)、小脑痛、脑神经痛、体弱。

平卧,当足底后跟硬皮之前缘正中央是穴。

针深过量(超过五分)会引起心中不安,忌之。

六、小腿部

1.正筋穴

在足后跟筋中央上,距足底三寸五分。

脊椎骨总神经,脑之总神经。

脊椎骨闪痛、腰脊椎痛、颈项筋痛及扭转不灵、脑骨胀大、脑积水。

当足后跟筋之正中央上,距足底三寸五分是穴。

针深五分至八分(针透过筋效力尤佳),体壮可坐姿扎,体弱者应侧卧扎。

2.正宗穴

在正筋穴上二寸处。

同正筋穴。

当足后跟筋之正中央上,距正筋穴上二寸处是穴。

正筋、正宗两穴相配用针。

3.正士穴

在正宗穴上二寸处。

肺之分支神经,脊椎骨总神经。

肩背痛、腰痛、坐骨神经痛。

当足后跟筋之正中央上,距正宗穴上二寸处是穴。

4.一重穴

在外踝骨尖直上三寸向前横开一寸。

心之分支神经,肺之分支神经,脾神经。

甲状腺肿大(心脏病引起)、眼球突出、扁桃腺炎、口歪眼斜(面神经麻痹)、偏头痛、痞块、肝病、脑瘤、脑膜炎。

当外踝尖直上三寸,向前横开一寸处是穴。

针深一寸至二寸。

5.二重穴

在一重穴上二寸。

同一重穴。

当一重穴直上二寸处是穴。

6.三重穴

在二重穴直上二寸。

当二重穴直上二寸处是穴。

一重、二重、三重穴同时下针(即所谓回马针),为治上述各症之特效针。

7.腑肠穴

在四花下穴直上一寸半。

六腑神经、肺之副神经、肾之副神经、心脏之副神经。

同四花下穴。

当四花下穴直上一寸五分处是穴。

针深五分至一寸(用细毫针)。

通常与四花下穴之配穴,效力迅速,但不单独用针。

8.天皇穴

在胫骨头之内侧陷中,去膝关节二寸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化宗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