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学期数学教案全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725925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88 大小:82.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学期数学教案全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学期数学教案全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学期数学教案全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学期数学教案全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学期数学教案全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学期数学教案全Word格式.docx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学期数学教案全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学期数学教案全Word格式.docx(8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学期数学教案全Word格式.docx

关键:

借助一些具体事例,使学生理解负数与正数是具有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关系。

课时划分

本单元计划课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识负数

(1),教材P1~3,练习一:

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初步认识负数,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

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负数都小于0。

  2、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知道正数、负数和0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的产生与应用。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

  

(1)对接反义词(师说:

前。

生答:

后)。

  

(2)教师做动作,学生对相反意义的动作。

  一、初步认识负数,教学读写方法。

  1.情境引入:

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片头图片。

出示例1:

上海、南京和北京图片及温度计图。

  提问:

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

  学生可能说出:

每个城市的气温或两个城市气温之间的比较。

  追问:

你是怎样知道每个城市气温的?

你是怎样看温度计的?

  引出摄氏度和华氏度的介绍,说明我国是用摄氏度来计量温度的。

  引导:

上海和北京的气温一样吗?

有什么不同?

(正好相反)在数学上怎样表示这两个不同的温度?

  请会的学生介绍写法、读法。

同时在图片下方出示:

4℃(+4℃)-4℃

你怎么知道的?

  小结并板书:

“+4”这个数读作正四,书写这个数时,只要在以前学过的数4的前面加一个正号,“+4”也可以写成“4”;

“-4”这个数读作负四,书写时,可以写成“-4”。

  2.巩固气温的表示方法。

练习第2页的“试一试”。

二、进一步认识负数,了解正、负数与0的关系。

1.出示例2直观图,介绍海拔高度的含义:

海拔高度是指某地与海平面比较,得到的相对高度。

  

提问:

你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

要求:

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表示这两个海拔高度吗?

  学生尝试表达,并说含义。

  小结:

以海平面为基准,比海平面高8844.43米,可以记作:

+8844.43米;

比海平面低155米,可以记作:

-155米。

  2.归纳正数和负数。

我们用这些数分别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以及海平面以上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

(同时呈现:

温度计和海拔高度图,其中0℃和海平面用红色线标出)

观察这些数,你能把它们分类吗?

  请学生移动贴纸独立分类,汇报。

你为什么这样分?

小结:

像+4、19、+8844.43这样的数都是正数,像-4、-11、-7、-155这样的数都是负数。

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3.练习。

完成第6页第1、2、5题。

  三、在生活中应用负数,初步体会正负数是相反意义的量。

1.提问:

在生活中你见过用负数表示的例子吗?

2.完成第5页“练一练”第1题。

  下面是小明家今年六月份收入和支出的记录。

你能说一说小明家各项收入和支出的情况吗?

(收入用正数表示、支出用负数表示)

  小明家六月份很有意义的一笔支出是什么?

  3.推想一下,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也可以用正数或负数来表示。

  介绍第9页“你知道吗”负数的产生史。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一第2-4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比较正数和负数的大小。

教学目的:

1、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2、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

教学重、难点:

负数与负数的比较。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数,指出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85.6+0.9+120-82

2、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么-6%。

表示。

二、新授:

(一)教学例3:

1、怎样在数轴上表示数?

(1、2、3、4、5、6、7)

2、出示例3:

(1)提问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吗?

(2)让学生确定好起点(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

学生画完交流。

(3)教师在黑板上话好直线,在相应的点上用小图片代表大树和学生,在问怎样用数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

(让学生把直线上的点和正负数对应起来。

(4)学生回答,教师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再让学生说说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5)总结:

我们可以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数轴。

(6)引导学生观察:

A、从0起往右依次是?

从0起往左依次是?

你发现什么规律?

B、在数轴上分别找到1.5和-1.5对应的点。

如果从起点分别到.5和-1.5处,应如何运动?

(7)练习:

做一做的第1、2题。

(二)教学例4:

1、出示未来一周的天气情况,让学生把未来一周每天的最低气温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比较他们的大小。

2、学生交流比较的方法。

3、通过小精灵的话,引出利用数轴比较数的大小规定:

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4、再让学生进行比较,利用学生的具体比较来说明“-8在-6的左边,所以-8〈-6”

5、再通过让另一学生比较“8〉6,但是-8〈-6”,使学生初步体会两负数比较大小时,绝对值大的负数反而小。

6、总结:

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7、练习:

做一做第3题。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4、5题。

2、练习一第6题。

3、实践题记录小组同学的身高和体重,以平均身高体重为标准记为0m或(0kg)。

超过的记为正数,不足的记为负数,然后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四、全课总结

五、作业:

练习一第7、8题。

第二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向学生渗透“理论来源于实践”的观点,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

2、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点;

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3、使学生理解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会计算。

4、使学生理解求圆柱、圆锥的体积的计算公式,会用公式计算体积、容积,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5、上有余力的学生初步认识球,知道球的各部分的名称及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关键

(1)圆柱体积、表面积计算。

(2)圆锥体积计算。

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利用教具、学具进行实验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经历计算公式的推到过程。

9课时

1、圆柱……………………6课时

2、圆锥……………………2课时

3、整理和复习……………1课时

第一课时圆柱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1—32页的内容,完成“做一做”和练习七的第1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

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长方体形和正方体形的物体各一个,及多个圆柱形的物体(如罐头盒、茶叶筒、药盒、药瓶、纸盒等);

让学生也收集几个圆柱形的盒子,同时让学生将教科书上的图沿边剪下来。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已知圆的半径或直径,怎样计算圆的周长?

指名学生回答,使学生熟悉圆的周长公式:

C=2Πr或C=ΠD。

2、求下面各圆的周长(口算)。

教师依次出示题目,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评判答案是否正确。

二、导入新课

教师手中先后拿一个长方体形的物体和正方体形的物体,提问:

我手里拿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

他们有什么特征?

由此引导学生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特征。

教师出示几个圆柱形的物体,“大家注意了,你们看看这些物体跟长方体、正方体的形状一样吗?

学生:

不一样。

教师:

请大家拿出自己准备好的跟老师一样的物体,看一看,摸一摸,你们感觉它们与长方体有什么不一样?

三、新课

1、圆柱的认识。

让学生拿着圆柱形的物体观察和摆弄后,指定几名学生说出自己观察的结果。

从而使学生认识到长方体、正方体都是由平面围成的立体图形;

而圆柱则有一个曲面,有两个面是圆,从上到下一样粗细,等等。

教师指出:

像这样的物体就叫做圆校体,简称圆柱。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新的立体图形。

板书课时:

圆柱

教师:

大家刚才认识了圆柱形的物体,我们把这些物体画在投影片上。

出示有圆柱形物体的投影片。

现在我们沿着这些圆柱形物体的轮廓画线,于是就可以得到这样的图形。

随后教师抽拉投影片,演示得到圆柱形物体的轮廓线。

然后指出:

这样得到的图形就是圆柱体的几何图形。

请大家再观察一下,这些圆柱的上、下两个面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发现:

圆柱的上、下两个面都是平面,并且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教师指出:

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

然后在图上标出底面以及两个圆的圆心O。

同时还要指出:

我们所学的圆柱是直圆柱的简称,即两个底面之间从上到下一样粗细,高垂直于底面。

接着让学生用手摸一摸圆柱周围的面,使学生发现圆柱有一个曲面,由此指出:

圆柱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

(在图上标出侧面。

让学生看圆柱形物体,指出:

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然后在图上标出高。

圆柱的高有多少条?

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使学生明白:

圆柱的高有无数条,他们都相等。

然后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学具,同桌的两名同学相互指出圆柱的两个底面、侧面和高。

小结:

圆柱的特征(可以启发学生总结),强调底面和高的特点。

圆柱上、下两个面都是面积相等的圆从上到下粗细相同

2、巩固练习“做一做”的第2、3题。

四、小结

五、作业练习十的第1、2、3题。

第二课时圆柱的表面积

教科书第33—34页的例l一例3,完成“做一做”和练习七的第2—5题。

使学生理解圆柱侧面积和圆柱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并根据圆柱的表面积与侧面积的关系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圆柱形的物体,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教学过程;

1、指名学生说出圆柱的特征。

2、口头回答下面问题:

学生回答后板书:

长方形的面积=长×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圆柱和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请大家想一想,圆柱侧面的展开图是什么图形?

教师出示上节课实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