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科学第七次课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723755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14.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下册科学第七次课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八年级下册科学第七次课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八年级下册科学第七次课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八年级下册科学第七次课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八年级下册科学第七次课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下册科学第七次课Word下载.docx

《八年级下册科学第七次课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下册科学第七次课Word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下册科学第七次课Word下载.docx

一、氧化反应

1、氧化反应:

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

2、氧化反应包括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

剧烈氧化会发光、放热,如燃烧、爆炸;

缓慢氧化放热较少,但不会发光,如动植物呼吸、食物的腐败、酒和醋的酿造、农家肥料的腐熟等。

缓慢氧化与燃烧

二、燃烧

1、燃烧是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的三个特点:

1)发光、发热;

2)剧烈;

3)氧化反应

3、爆炸:

燃烧以极快的速率在有限的空间里发生,瞬间内累积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急剧地膨胀,就引起爆炸。

【讨论】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吗?

人类对爆炸的利用你认识多少?

4、燃烧的条件:

可燃物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一、要有氧气参与;

二、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着火点:

每种物质的着火点是不同的,这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如白磷的着火点是40℃。

5、自燃:

由缓慢氧化而引起地自发燃烧叫自燃。

物质在缓慢氧化过程中产生得热量如不能及时散失,会使温度逐渐升高,达到着火点时,不经点火,物质会自发地燃烧起来。

【讨论】怎样预防自燃?

三、灭火与火灾自救

【讨论】根据燃烧需要的条件,应该怎样来灭火?

--消除燃烧发生的如何一个条件:

或降低温度;

或隔绝空气。

1、灭火的方法:

2、火灾自救常识:

一、如果有避难层或疏散楼梯,可先进入避难层或由疏散楼梯撤到安全地点。

 

二、如果楼层已着火燃烧,但楼梯尚未烧断,火势并不十分猛烈时,可披上用水浸湿的衣被,从楼上快速冲下。

三、多层建筑火灾,如楼梯已经烧断,或者火势已相当猛烈时,可利用房屋的阳台、落水管或竹竿等逃生。

四、如各种逃生的路线被切断,应退居室内,关闭门窗。

有条件时可向门窗上浇水,以延缓火势蔓延过程。

同时,可向室外 

扔出小东西,在夜晚则可向外打手电,发出求救信号。

五、如生命受到严重威胁,又无其它自救办法时,可用绳子或床单撕成条状连接起来,一端紧拴在牢固的门窗格或其它重物 

上,再顺着绳子或布条滑下。

六、如无条件采取上述自救办法,而时间又十分紧迫,烟火威胁严重,被迫跳楼时,可先向地面抛下一些棉被等物,以增加 

缓冲,然后手扶窗台往下滑,以缩小跳楼高度,并保证双脚首先 

落地。

七、要发扬互助精神,帮助老人、小孩、病人优先疏散。

对行动不便者可用被子、毛毯等包扎好,用绳子布条等吊下。

1诀:

逃生预演,临危不乱。

2诀:

熟悉环境,暗记出口。

3诀:

通道出口,畅通无阻。

4诀:

扑灭小火,惠及他人。

5诀:

明辨方向,迅速撤离。

6诀:

不入险地,不贪财物。

7诀:

简易防护,蒙鼻匍匐。

8诀:

善用通道,莫入电梯。

9诀:

缓降逃生,滑绳自救。

10诀:

避难场所,固守待援。

11诀:

缓晃轻抛,寻求援助。

12诀:

火已及身,切勿惊跑 

13诀:

跳楼有术,虽损求生。

四、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化学反应在生成新物质的同时,伴有能量的变化。

能量的变化表现为吸收或放出热量。

常见的吸热反应:

氢氧化钡与氯化铵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

燃烧;

镁条与稀盐酸的反应

【典例解析】

例1、如图所示是硫和铁丝分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示意图。

这两个反应()

A、都放出热量B、都生成气体

C、都能在常温下反应D、都产生蓝紫色火焰

解析:

本题是考查不同物质的燃烧具有什么共同点,有些物质的燃烧有火焰,比如硫在氧气里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有的物质燃烧没有火焰,比如铁的燃烧;

有的物质燃烧可以生成气体、有的却生成固体;

有的在常温下就能燃烧(比如木炭),有的一定要在纯氧中才能燃烧(比如铁)等。

但是只要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燃烧,那一定会放出大量的热。

答案:

A

例2、蜡烛容易被吹灭,而篝火却越吹越旺,请分析各自的原因。

可燃物的燃烧决定于两个因素:

温度和空气。

向正在燃烧的可燃物吹气,既增加了空气的流通,又降低了温度,前者促进燃烧,后者抑制燃烧,这两种效果是相互矛盾的,最终结果则要看哪种效果占主导作用。

蜡烛火焰与篝火大小相差很大,吹气时对蜡烛火焰的降温效果非常明显,而对篝火没有明显的降温作用,却增加了空气的流通。

因此会出现蜡烛火焰熄灭、篝火燃烧更旺的现象。

吹气对蜡烛火焰起到了明显的降温作用,从而使温度降低到了着火点以下,因此火焰熄灭。

而吹气对篝火没有明显降温作用,却起到了增加空气流通的作用,因此篝火燃烧更旺。

例3、某兴趣小组话动中,同学们按图11装置对“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进行探究。

探究过程中,大家对磷燃烧生成的大量白烟是否危害人体健康提出疑问。

【查阅资料】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燃烧产物五氧化二磷是白色固体,会刺激人体呼吸道,可能与空气中水蒸气反应,生成有毒的偏磷酸(HPO3)。

【变流与讨论】白烟对人体健康有害,该实验装置必须改进。

【改进与实验】同学们按改进后的图12装置进行实验。

请你帮助他们将下表补充完整。

现象

解释

a试管中白磷燃烧,热水中白磷没有燃烧.

b试管中红磷没有燃烧.

b试管中红磷、热水中白磷都没有燃烧的原因是①;

②。

【反思与评价】

(1)改进后的图12装置与图11装置比较,优点是。

(2)小林同学指出图12装置仍有不足之处,并设计了图13装置,其中气球的作用是。

【拓展与迁移】

实验小结时,小朱同学说:

“待a试管冷却后,如果将试管口紧贴水面(室温下)。

并取下橡皮塞,将看到液体进入试管。

”这一说法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同。

小晶问:

“如果不考虑橡皮塞占试管的容积,进入a试管内液体的体积会是多少呢?

大家争论后,出现两种预测。

甲:

接近试管容积的1/5;

乙:

不一定接近试管容积的1/5。

你赞同的预测是(填“甲”或“乙”),理由是。

【思路点拨】本题以实验探究的形式考察了燃烧的条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等知识,同时考察了实验装置的评价与改进问题。

【解析】根据资料提供的信息,白磷和红磷燃烧后的产物五氧化二磷会刺激呼吸道,故实验的改进就是为了避免生成物扩散到空气中,图2避免了这一问题。

但是白磷燃烧放热,试管内温度升高、压强增大容易将塞子弹开,图13绑上气球解决了这一问题。

由于白磷燃烧消耗了试管内的氧气,故压强减小,水进入试管内的体积就是原来氧气占空气的体积,即1/5体积。

【答案】①温度未达到红磷的着火点②热水中的白磷没有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反思与评价]

(1)能防止白磷燃烧产生的五氧化二磷逸散,危害人体健康。

(2)避免橡皮塞因试管内气体热膨胀而松动。

(合理答案均可)

[拓展与迁移]甲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且上述实验白磷足量、气密性良好,所以进入a试管内液体的体积能接近试管容积的1/5(或乙装置漏气等)(其它合理答案均可)

1.1854年5月30日,英国战舰“欧罗巴”的船舱里装滿了供战马吃的草料,航行途中突然草料着火,整个战舰瞬间变为火海。

则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草料舱没有氧气B.草料舱通风不好

C.草料发生缓慢氧化积累了大量的热D.草料温度达到了草料的着火点

【答案】A

2.如图,将两支燃着的蜡烛罩上茶杯,过了一会儿高的蜡烛先熄灭,低的蜡烛后熄灭,同时还观察到茶杯内壁变黑。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发:

从着火燃烧的房间逃离时,下列做法中不正确的是()

(A)用湿毛巾捂住鼻子(B)成站立姿势跑出

(C)伏低身子逃出(D)淋湿衣服爬出

【解析】该题是从探究灭火的原理,上面的蜡烛由于缺氧先熄灭启发我们从火灾中逃生的正确方法。

【答案】B

3.古语道:

“人要实,火要虚”。

此话的意思是说:

做人必须脚踏实地,事业才能有成;

燃烧固体燃料需要架空,燃烧才能更旺。

从燃烧的条件看,“火要虚”的实质是()

A.增大可燃物的热值B.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C.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思路点拨】本题是考察燃烧的条件和使可燃物充分燃烧的措施。

生活中,燃料充分燃烧不仅可以节约能源,而且可以减少因不充分燃烧而产生的污染。

【解析】使可燃物充分燃烧的条件一是增大可燃物欲扬起的接触面积,二是增加扬起的浓度。

一般情况下,增大氧气的浓度较难操作,在空气中燃烧的物质,氧气浓度时一定的,要想燃烧更旺,可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火要虚”就是在燃料中间留一些空气,以增大与扬起的接触面积。

故D对。

4、把下列各项的标号填入以下短文的空格中。

A.自燃B.缓慢氧化C.燃烧D.爆炸

(1)在人的呼吸作用和食物腐烂过程中都包含着;

(2)物质在缓慢氧化过程中会不断放出热量,柴草、秸秆等如果堆放不合理,空气不流通,时间长了会引起;

(3)把系在细铁丝上的木柴点燃后,等木柴快燃完时,缓慢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铁丝剧烈。

(4)当空气中混有汽油蒸汽,接触明火时就有的危险。

【答案】BACD

5、仔细观察右边实验过程,请问哪只试管的白磷能燃烧?

(白磷的着火点为40℃)

答:

,同时此实验还告诉我们可燃物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

(1);

(2)。

【答案】3要有充足的氧气;

温度达到着火点

6、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来探究燃烧的条件:

(1)用镊子分别夹取一根小木条和一块小石子,放在火焰上点燃。

(2)用镊子分别夹取一蘸有水的小棉团和一个干燥的小棉团,放在火焰上片刻。

(3)分别点燃两支小蜡烛,将其中一支蜡烛用瓶子罩住。

请你将同学们的实验报告填写完整:

实验

步骤

设计意图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

燃烧与物质的关系

可燃物才能燃烧

(2)

燃烧与温度的关系

干燥棉团燃烧,蘸水的棉团不燃烧

(3)

瓶内蜡烛熄灭,瓶外蜡烛仍燃烧

由此得出结论:

燃烧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实验步骤

(1):

木条燃烧,小石块不燃烧

实验步骤

(2):

达到一定温度可燃物才能燃烧

实验步骤(3):

燃烧与氧气的关系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

结论:

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的温度,并且与氧气充分接触

7、某同学用右图装置粗略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图中烧杯中盛放的生石灰(即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同时放出大量热.烧杯上方玻璃管(预先固定好)中部有一可左右滑动的活塞,活塞左端管内封有空气,活塞右端的玻璃管口跟外界空气连通.白磷很易燃且燃烧产物与红磷燃烧的产物相同,实验开始前活塞处在刻度5cm处.

(1)向烧杯内加入适量水,与生石灰反应的目的是;

(2)可观察到玻璃管内开始时发生的现象:

活塞向移动;

(3)反应结束,恢复到室温后,活塞应停在约cm处,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答案】

(1)产生热量(提供热量)

(2)白磷燃烧,产生白烟  右  (3)4

板书:

一、氧化反应

5、自燃

三、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