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技术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723503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4.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植物保护技术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植物保护技术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植物保护技术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植物保护技术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植物保护技术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植物保护技术Word下载.docx

《植物保护技术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物保护技术Word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植物保护技术Word下载.docx

2、口器昆虫口器的基本结构是由上唇、上颚、下颚、下唇及舌五个部分组成。

对农业生产危害较大的是咀嚼式与刺吸式两类口器。

(1)咀嚼式口器构造特点:

由上唇、上颚、下颚、下唇及舌五部分组成。

危害性:

这类口器的害虫,都能给作物受害部位造成破损,为害很大。

(2)刺吸式口器构造特点:

上唇很短,呈三角形小片,下唇长而粗,延长成喙,喙的前面有一个槽,里面藏着由上颚、下颚特化成的细长口针,四根口针相互嵌接组成食物道和唾液道。

昆虫的这类口器能刺入动植物的组织内吸取血液及细胞汁液,危害植物后,在危害部位形成斑点,引起畸形,如卷叶、虫瘿、瘤等。

还能传播植物病毒病。

(3)其他类型:

如蝶蛾的虹吸式口器,蝇类的舐吸式口器,蓟马的锉吸式口器。

2.了解胸部组成及功能,理解胸足的基本结构与类型、翅的类型。

1、胸部的基本结构

组成:

由三节组成,依次称为前胸、中胸和后胸。

每个胸节下方各着生一对胸足(前足、中足、后足),中胸和后胸背面两侧各有一对翅(前翅、后翅)。

功能:

足和翅是昆虫的主要运动器官,所以胸部是昆虫的运动中心。

胸部的每一个胸节都是由四块骨板构成,背面的称背板,左右两侧称侧板,腹面的称腹板。

胸足:

基本构造:

由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及爪六部分组成。

主要类型:

步行足、跳跃足、捕捉足、开掘足、游泳足、携粉足及(抱握足)等。

翅:

一般呈三角形。

前面的一边称前缘,后面的一边称后缘,两者之间的一边称边缘(或外缘);

前缘与胸部之间的角为肩角(或基角),前缘与外缘之间的角称为顶角,外缘与后缘之间的角称为臀角。

昆虫的翅一般为膜质,具有很多起着骨架作用的翅脉。

翅脉:

分为纵脉和横脉两类。

(1)纵脉:

是从翅基部伸到边缘的翅脉。

(2)横脉:

是横列在两纵脉之间的短脉。

脉序:

翅脉的排列状况成为脉序。

常见类型:

膜质而透明的膜翅(蝉的前后翅),有革质的复翅(蝗虫的前翅),角质的鞘翅(金龟子的前翅),有前翅端半部是膜质、基半部是革质的半鞘翅(荔枝椿象的前翅),有膜质翅上被有许多鳞片的鳞翅(蝶蛾类),翅上被有很多细毛的毛翅,有翅缘缀有很长的缨毛的缨翅(蓟马)。

3.了解腹部组成及功能,理解外生殖器组成

1、腹部的基本结构近末端有肛门和外生殖器,腹部内有大部分内脏器官。

是昆虫的内脏活动和生殖的中心。

一般由9~11节组成,第1~8腹节的两侧常具有一对气门。

每一腹节具背板、腹板和两侧膜质的侧膜,节与节之间有节间膜相连。

2、尾须一对须状的结构,是第11节的附肢,有感觉的功能。

3、外生殖器雄性为交配器,一般由一管状的阳具和一对钳状的抱握器组成。

雌性为产卵器,由2~3对瓣状结构组成。

四、昆虫的体壁

1、.功能:

支撑身体,着生肌肉;

防止体内水分过度蒸发,调节体温;

防止外部微生物及其他有毒物质的侵入;

接受外界刺激。

2、结构由内向外:

底膜、真皮层、表皮(内表皮、外表皮、上表皮)。

上表皮(角质层、蜡层、护蜡层)

3、体壁的衍生物外长物:

刚毛、毒毛、刺、距、鳞片等。

内陷物:

唾腺、丝腺、毒腺等向内生长出的腺体。

【昆虫的繁殖、发育与习性】

1理解昆虫的繁殖方式

一、昆虫的繁殖方式

昆虫的繁殖方式有两性生殖、孤雌生殖或单性生殖、多胚生殖、卵胎生四种。

(一)两性生殖需经过雌雄交配,精子与卵结合,雌虫产出受精卵,每粒卵发育成为一个子代,这种繁殖方式又称两性卵生,是昆虫繁殖后代最普遍的方式。

(二)孤雌生殖或单性生殖卵不经过受精就能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大致可分为偶发性的、经常性的、季节性的三种类型。

(三)多胚生殖由一个卵产生两个或更多胚胎的生殖方式,即由一个卵发育成两个到几百个甚至上千个个体,称为多胚生殖。

(四)卵胎生卵在母体内成熟后,留在母体内进行胚胎发育,直到孵化后,直接产下幼虫或若虫的生殖方式。

除两性生殖外,孤雌生殖、卵胎生、多胚生殖均属于特异生殖。

2.掌握昆虫的发育

(一)昆虫的变态昆虫的个体发育过程可分为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两个阶段。

①胚胎发育是在卵内进行,至孵化为幼虫(若虫)的发育期,又称卵内发育;

②胚后发育是从卵孵化后开始至成虫性成熟的整个发育期。

昆虫的变态:

昆虫从卵孵化后,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要经过一系列外部形态和内部器官的变化,这种现象称为变态。

最常见的是不全变态和全变态。

1、不全变态具有三个虫态,即卵、幼虫(若虫或稚虫)和成虫,无蛹。

该变态类型又可分为渐变态:

如直翅目(蝗虫)、半翅目(蝽象)、同翅目(蚜虫),过渐变态:

如缨翅目中的蓟马、同翅目中的粉虱及雄蚧、半变态:

如蜻蜓。

2、全变态具有四个虫态,即卵、幼虫、蛹和成虫。

幼虫与成虫在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上完全不同,必须经过蛹期来完成这些激烈的变化,使幼虫的器官结构消失或退化,代之成虫的器官和结构。

如鞘翅目(金龟子)、鳞翅目(蝶蛾类)、双翅目(蝇类)。

(二)昆虫的个体发育过程全变态类昆虫的个体发育过程可分为卵期、幼虫期、蛹期和成虫期四个时期。

①卵期卵从母体产下到孵化为止,称为卵期。

孵化:

胚胎发育完成以后,幼虫从卵中破壳而出的过程称孵化

②幼虫期每次蜕皮之后,幼虫的身体长大一些,这种现象称为蜕皮。

蜕去的旧皮称为蜕。

前后两次蜕皮之间的时间称为龄期。

每次蜕皮后的虫期叫虫龄。

即孵化后的幼虫为第一龄虫,经一次蜕皮后为第二龄虫,第二次蜕皮后为第三龄虫,依次类推

全变态的幼虫有不同的类型,大体可分为原足型(寄生蜂类幼虫早起)、多足型除3对胸足外(蝶、蛾幼虫、叶蜂类幼虫)、寡足型只有3对发达的胸足(叩头甲、瓢虫、金龟甲的幼虫)和无足型(天牛、象甲、吉丁虫及蝇类)。

③蛹期可分为离蛹又称(裸蛹)(金龟甲、蜂类的蛹)、被蛹(蝶、蛾的蛹)、围蛹(蝇、虻所特有的蛹)。

④成虫期羽化:

不全变态若虫和全变态的蛹,蜕去最后一次皮变为成虫的过程称为羽化。

产卵前期:

由羽化到第一次产卵的间隔期,称为产卵前期。

产卵期从第一次产卵到产卵终止的时期称为产卵期。

性二型:

成虫雌雄两性除第一性征(外生殖器)不同外,在体形、色泽以及生活行为等第二性征方面也存在着差异,称为性二型。

多型现象:

在同一种昆虫中,存在着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个体类型,称为多型现象。

3.了解昆虫的时代和生活年史

1、世代昆虫从卵到成虫性成熟的个体发育史称为一个世代。

2、生活年史由当年越冬虫态开始活动,到第二年越冬结束为止的一年内发育史称为生活年史。

世代的长短和一年内发生的世代数受遗传因素和环境条件的影响。

3、世代重叠一年发生数代的昆虫,前后世代间常有首尾重叠现象,这种前后两个世代互相重叠的现象,称为世代重叠。

4、滞育昆虫在生活史中,常常有一段或长或短的不食不动、停止生长发育的时期,这种现象称为滞育

5、休眠是由不利的环境条件所引起的生长发育停止,当不良的环境条件一旦解除,昆虫可以立即恢复正常的生长发育,这种现象称为休眠。

▲引起休眠的环境因子主要是温度和湿度,特别是高温或低温。

▲引起滞育的环境条件主要是光周期

4.了解昆虫的习性与防治的关系

(一)食性

根据食物来源不同,又可分为:

1、植食性;

以植物为食料,包括绝大多数农、林害虫和少部分益虫,如家蚕。

2、肉食性:

主要以动物为食料,绝大多数是益虫。

按其取食的方式又可分为捕食性,如瓢虫;

寄生性,如赤眼蜂。

3、粪食性:

专门以动物的粪便为食,如蜣螂。

4、腐食性:

以死亡的动植物组织及其腐败物质为食,如埋葬甲。

5、杂食性:

既吃植物性食物,又吃动物性食物,如胡蜂。

根据取食范围的广窄,又可分为:

1、单食性只取食一种动物或植物的昆虫,如三化螟。

2、寡食性能取食同属、同科和近缘科的几种植物,如菜粉蝶。

3、多食性能取食很多科、属的植物,如小地老虎。

※了解昆虫的食性及其食性专化性,可以利用轮作倒茬,合理的作物布局,中耕除草等农业措施防治害虫,同时对害虫天敌的选择与利用有实际价值。

(二)趋性

是昆虫接受外界环境的刺激的一种反应。

其中趋向刺激称为正趋性,避开刺激称为负趋性。

按照外界刺激的性质,趋性可分为趋光性、趋化性和趋温性。

很多昆虫对光波的长短、强弱的反应不同,一般趋向短波光,这就是黑光灯诱集昆虫的依据。

根据害虫对于化学物质的趋或避的反应,而有诱杀剂、诱集剂及拒避剂的应用。

(三)假死性

有些昆虫受到突然的接触或震动时,全身表现一种反射性的抑制状态,身体蜷曲,或从植株上坠落地面,一动不动,片刻才爬行或飞起,这种现象称为假死性。

对于具有假死性的害虫,可以用骤然振落的方法加以捕杀,如金龟子。

(四)群集性

是同种昆虫的个体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的习性。

群集有临时群集和永久群集之分。

(五)迁飞性不少农业害虫,在成虫羽化到翅骨变硬的羽化初期,有成群从一个发生地长距离迁飞到另一个发生地的特性称迁飞性。

【昆虫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1.了解温度、湿度、光、风、等气象因素对昆虫的影响

(一)温度对昆虫的影响

一、气象因素

包括温度、湿度、风、光、雨等,其中以温度、湿度对昆虫的作用最为突出。

1、昆虫对温度的反应

●有效温度范围:

能使昆虫正常生长发育与繁殖的温度范围,在温带地区,通常为8~40℃。

★发育起点:

在有效温度的下限,称为发育起点,一般为8~15℃。

★临界高温区:

在有效温度的上限,称为临界高温,一般为35~45℃。

★停育低温区:

在发育起点以下,有使昆虫生长发育停止的一段低温区,一般为8~-10℃。

★致死低温区:

停育低温区以下,因低温昆虫立即死亡,称为死亡低温区,一般为—10~—40℃。

★致死高温区:

停育高温区向上,昆虫因温度过高而立即死亡,称致死高温区,通常为45~60℃。

(二)有效积温定律(有效积温法则)

●概念:

昆虫完成一定的发育阶段(世代或虫期)所需天数,与该天数温度的乘积是一个常量。

用公式表示K=N(T-T0)或N=K/(T-T0),这一规律称为有效积温定律。

●应用:

根据有效积温定律可推算出某虫在某地一年中发生的世代数:

世代数=某地全年有效积温总和(d.℃)/昆虫完成一个世代的有效积温(d.℃)同理,;

知道了一种害虫或一个虫期的有效积温与发育起点温度,便可根据公式:

N=K/(T-T0),进行发生期预测;

同样,可以根据公式:

T=K/N+T0,控制昆虫的发育进度。

●应用的局限性首先对于滞育现象的昆虫不适合,因为很多昆虫的滞育不是因为发育起点以下的温度而引起的;

其次,昆虫栖息地的小气候总是与气象站得到的资料有差别,而且昆虫是生活在昼夜温差变化之中,在自然界中的温度不可能总是在适温区内变动;

同时,昆虫的生长发育不仅受温度的影响,而且还受到湿度、食物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二)湿度和水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