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文言文总复习练习汇总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716912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4.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文言文总复习练习汇总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文言文总复习练习汇总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文言文总复习练习汇总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文言文总复习练习汇总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文言文总复习练习汇总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文言文总复习练习汇总Word格式.docx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文言文总复习练习汇总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文言文总复习练习汇总Word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文言文总复习练习汇总Word格式.docx

7.(错)本文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这样安排暗含了文章的主旨。

王安石写这篇文章,意在以方仲永为正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题目中的“伤”字,就已经透露这一点。

8.(错)本文叙事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第一段是“闻”,第二段是先“闻”后“见”,依次写方仲永五岁时才能初露时的情形、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时的状况和又过七年后“泯然众人”的结局,表明方仲永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

9.(错)方仲永天资非凡而“受于人者不至”,最终“泯然众人”。

这首先是他贪财短视的父亲造成的,但也有仲永自身的原因,所以也要怪仲永不愿意学习。

10.(对)作者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

“受之人”是说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即人自身的后天学习和主观努力。

作者认为这两者同样重要,并用议论说理的方式告诉我们,人的天资和后天学习、主观努力的关系。

11.(对)本文语言非常精当,叙事部分仅以一百五十多字就完整地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之间才能的变化过程,议论部分也不过七十余字,文中的每一词、句都有其确切的表达作用,不是可有可无。

二、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父亲对他感到诧异,借邻居的笔墨给他,立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写了名字。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这首诗把赡养父母、团结宗族当做主旨和意图,传给全乡的秀才观看它。

3.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从此指着物品(让他)写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可以观赏的地方。

4.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县里的人对此感到惊奇,渐渐对他的父亲以宾客之礼相待,有的人用钱币请求他(让他的儿子写诗)。

5.父利其然也,曰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父亲把这当做有利可图,整天让仲永到县里的人去拜访,不让他学习。

6.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

“泯然众人矣。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又到舅舅的家里问(仲永)的情况。

(舅舅)说:

“(他)已经成了一个普通人了。

”7.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他的才能是上天授予他的,贤能远远超过普通人。

最终成为普通人(的原因),就是他后天的学习不到位。

8.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己耶?

他的才能是上天授予他的,像这样有才能的人,后天教育不够,都成为了普通人。

如今那些上天没有授予才能的人,本来就是普通人,又不接受后天教育,仅仅成为普通人就停止了吗?

孙权劝学司马光

1.(对)《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书名因宋神宗“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来。

成书目的是“鉴往事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2.(对)“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3.(对)孙权,字仲谋,吕蒙,字子明,他们都是三国时吴国人。

4.(错)本文极简略,虽保持了故事的完整性,但寥寥几笔无法突出人物的风采,不是一篇成功的改写之作。

5、(对)文章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可分两层:

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

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6、(对)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

7、(对)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

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

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8、(错)孙权劝学,先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一语破的;

继而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

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9、(对)“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

10、(错)“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吕蒙的这句答话,可见他颇为自满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11、(错)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讽刺,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生动,是全文最精彩之处。

12、(对)本文着重以对话表现人物性格,但人物对话的情味是不同的:

孙权是认真相劝,鲁肃和吕蒙的话则有些许调侃的意味。

13、(对)“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的结尾,说明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

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14、(对)“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刮目相看”指用新的眼光看待。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你如今当权掌管事务,不可以不学习!

吕蒙用军中事物多来推辞。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我难道想要你研读经书成为博学多才的人吗!

只应当粗略的阅读,了解过去发生的事情罢了。

3.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你说军中事物多,谁比得上我?

我经常读书,自己认为十分有益处。

4.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等到鲁肃经过寻阳,和吕蒙讨论议事,十分吃惊,说:

“你如今的才能谋略,不再是当初的吴下阿蒙了!

5.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吕蒙说:

“读书人分别三天,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对待,兄长您为什么了解事情这么晚呢?

口技林嗣环

1.(对)《口技》节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

《口技》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是清代顺治年间进士。

2.(对)第一自然段,交代口技表演者和演出的时间、地点、设施、道具,以及听众的情况、开演时的气氛。

这一段为下文记叙精彩表演作渲染和铺垫。

3.(对)第一自然段,一个“善”字统领全篇。

四个“一”字,列数道具,以道具的繁杂衬托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写“抚尺一下”所形成的肃静而紧张的气氛。

一个“满”字,一个“无”字,点明人人如此。

八个字既衬托了表演者的口技之“善”,表现宾客对这位名噪京城者的向往之情,表明他那令人叹服的艺术魅力,又为即将开始的演出创造了静谧的氛围,是下文写精彩表演的烘托和伏笔。

4.(对)第二自然段,写口技表演者摹仿一个四口之家被深夜犬吠声惊醒的情形,以及作者对表演者高超技艺的默叹。

5.(错)第二自然段,是口技表演的高潮。

点明故事发生在人们入睡之后。

“犬吠”,既是一家人由睡而醒的缘由,又以动写静,烘托深夜的寂静气氛,以致一切都听得十分清楚,连“欠伸”“呓语”之声都能听见。

6.(对)第二自然段,由“遥闻”至“絮絮不止”,说明一家四口由睡而醒的过程。

口技表演循序渐进,变化多端。

大儿“絮絮不止”是因为被吵醒后心里不痛快。

这里分写各种声音。

由“分部唱”转入“大合唱”。

以排比的句式,急促的语势,合写五种声音。

“一时齐发,众妙必备”,使口技表演达到第一个高潮。

7.(错)第二自然段,由“遥闻”至“以为妙绝”,写出声音由近而远、由内而外、由小而大、由疏而密、由少而多的过程,表现了一家四口由睡而醒的情形。

8.(对)第二自然段,第一次写宾客对口技表演的反应。

“伸颈”“侧目”,说明宾客听得入神,唯恐有所遗漏;

“微笑”,表示宾客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意;

“默叹”写出宾客为表演者的技艺折服而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

9.(对)第三自然段,写口技表演者摹仿四口人由醒复睡的情形,以及宾客的情绪变化。

10.(对)第三自然段,既是四口人被吵醒而喧闹的余波,又是深夜失火、救火的前奏。

11.(对)第三自然段,“齁声起”,写丈夫由醒到睡。

“渐拍渐止”,两个“渐”字,写出拍儿声由大到小的变化;

一个“止”字,说明妇人和小儿也由醒到睡。

一个“微”字,突出深夜寂静的氛围,给人一种轻且慢的声感。

以上写声音由大而小,由密而疏。

12.(错)第三自然段,第二次写宾客对口技表演的反应。

“正坐”与“伸颈”“侧目”对照。

“稍稍”,细致地表现了宾客情绪由松弛到紧张的渐变过程。

13.(对)第四自然段,写口技表演者摹仿一场大火灾的情形,以及宾客以假为真的神态、动作。

这一段是口技表演的第二个高潮,也是全文的高潮。

14.(对)第四自然段,三个“大呼”、五个“百千”,表现由屋内起火到火势向外蔓延,再到救火的过程;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以及两组不同的句式“虽人有百手……不能名其一处也”,总写失火的声音之复杂、逼真。

以上写声音突然大起,并且越来越大,越来越杂乱,表现火势的猛烈蔓延,救火人的紧张慌乱,再现了火场的紧急气氛。

说明口技表演以假乱真,犹如失火现场一样。

15.(对)第四自然段,第三次写宾客对口技表演的反应。

对宾客的神态、动作形容尽致。

“先走”两字,写出宾客以假为真,惊慌欲逃的神态。

16.(对)第二自然段、三自然段、四自然段这三段,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写表演者的精彩表演和听众的反应。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把表演的技艺和表演的效果有机地联系起来,突出了口技表演之“善”。

17.(错)最后一段写表演结束时的情景。

这一段与首段呼应。

“一人……”以重复开头作为文章结尾,照应首段,再次突出道具的复杂,以反衬口技表演的繁杂、热闹,表明口技艺人依靠的是高超的口技,而不是借助于外物。

若改为“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同样是首尾照应,但它只表明演出的结束,起不到余音绕梁的作用。

18.(错)作者描写三个声响场景及观众反应,都是为了突出体现口技者的高超技术,但它们是从不同角度来描写的。

写声响场景是侧面描写,写听众反应是正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