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考复习必修三荒漠化的治理和防治以我国西北内陆为例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709287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631.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考复习必修三荒漠化的治理和防治以我国西北内陆为例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学考复习必修三荒漠化的治理和防治以我国西北内陆为例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学考复习必修三荒漠化的治理和防治以我国西北内陆为例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学考复习必修三荒漠化的治理和防治以我国西北内陆为例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学考复习必修三荒漠化的治理和防治以我国西北内陆为例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考复习必修三荒漠化的治理和防治以我国西北内陆为例文档格式.docx

《学考复习必修三荒漠化的治理和防治以我国西北内陆为例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考复习必修三荒漠化的治理和防治以我国西北内陆为例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考复习必修三荒漠化的治理和防治以我国西北内陆为例文档格式.docx

地表沟壑纵横坡度陡,黄土土质疏松,地表植被稀疏,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

人为原因:

对土地资源的长期不合理的利用,导致高原表面植被破坏严重。

植被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因素

•地理位置:

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湿润气流难以到达

•地形:

以高原盆地为主,周围有高大山脉,山脉阻挡了从海洋而来的湿润气流

•气候:

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降水稀少,蒸发强

•河流:

河流稀少,多为内流河

•植被:

覆盖率低,对地表的保护作用差

人为原因:

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三.荒漠化的危害

1、沙尘暴

条件——大风、干旱

季节——冬、春

2、危害:

土地退化,农牧业减产甚至绝收;

生态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破坏基础设施;

加剧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四.荒漠化的防治

A.生物措施:

封沙禁牧、禁樵禁采;

植树种草,。

B.工程措施:

营造防护林—“三北”防护林

C.调整农业结构,退耕还林、还草;

D.合理用水,发展节水农业;

E.优化能源结构,解决农村能源问题;

F.控制人口,生态移民。

我国其他地区生态问题

 

生态问题

形成原因

东北地区

黑土侵蚀、湿地萎缩、森林破坏

①黑土被开垦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引起土壤冲刷;

②沼泽开垦导致湿地萎缩;

③林木超采,毁林开荒,居民烧柴等导致森林资源减少

黄淮海平原

土壤盐碱化

①春季干旱且蒸发旺盛;

②地势低洼处地下水位距地表近;

③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大水漫灌导致地下水位上升

南方丘陵山区

水土流失

能源短缺,农村薪柴匮乏,乱砍滥伐

西北地区

土地荒漠化

①干旱多大风的气候;

②丰富的沙源;

③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

④水资源利用不当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黄土高原

①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

②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③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和开矿导致植被破坏

一、单选题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楼兰古城在两千多年前曾是林草繁茂的绿色王国之路上的重镇。

楼兰古城消失的主要原因是(  )

A.位于丝绸之路,战争频繁B.位于大陆内部,降水稀少

C.灌溉用水增多,沙漠侵吞D.风力大,风力侵蚀作用强

2.由古到今,该地区绿洲的空间演变趋势是(  )

A.向河流的下游集中B.由山区向平原集中C.范围不断扩大D.日益向沙漠边缘退缩

3.荒漠化的防治要因地制宜,在我国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是(  )

A.大面积植树造林B.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防护林体系

C.扩大绿洲农业的种植面积D.退耕还林

4.下列荒漠化问题与所对应的地区,正确的是()

A.江南丘陵----次生盐渍化B.西南喀斯特地区----红漠化

C.西北干旱地区----沙漠化D.黄淮海平原----石漠化

我国为了改善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建设了许多防护林体系,其中规模较大的是“三北”防护林和长江中上游防护林。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5.“三北”防护林所起的主要的环保功效是( 

A.净化空气B.美化环境C.涵养水源D.防风固沙

6.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所起的生态作用是( 

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B.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

C.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D.净化空气、吸烟除尘

读图“中国西北地区局部图”,完成下列问题。

7.图中有明确区域边界的是:

A.库布齐沙漠B.土默川平原

C.呼和浩特市D.阴山山脉

8.河套平原从“地固泽卤,不生五谷”发展成为“塞外粮仓”主要是由于该地:

A.地质条件稳定B.年降水量增多C.灌溉条件改善D.黄河水量减少

9.河套平原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A.湿地破坏B.森林锐减C.水土流失D.土壤盐渍化

在荒漠广布地区,过量开采地下水常导致绿洲和荒漠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进一步退化,形成“生态裂谷”。

读民勤北部荒漠草场至县城(绿洲)地下水位变化图。

完成下列各题。

10.“生态裂谷”的位置最可能距县城(  )

A.0~20kmB.20~40kmC.40~60kmD.60~80km

11.“生态裂谷”附近的地带(  )

A.植被覆盖率较高B.风力侵蚀作用较弱C.固定沙丘转为流动沙丘D.地下水流向荒漠区

12.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

A.在荒漠区大力发展灌溉农业B.在绿洲区全面植树造林

C.在交错带禁止开采地下水D.合理分配流域内水资源

下图为黄土高原某丘陵沟壑地区进行综合治理开发模式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此地综合治理开发模式在坡地植树造林、退耕还草的最主要目的是

A.防风固沙,防治荒漠化B.大力发展着牧业

C.改变地表性质,调节气候D.减轻雨水对地面的冲击,减缓水的流速

14.此综合治理开发模式的实施有利于

①增加粮食产量②增加农民收入③保护水资源④提高环境质量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读我国西北部内陆两地景观示意图,回答下列小题。

15.甲地是草原上以井为中心形成的沙地,其原因可能是()

A.过度开采地下水形成的地下水漏斗区B.干旱地区地下水含盐量高,植物不能生存

C.风力侵蚀形成的风蚀洼地D.水井周围农牧业活动较频繁导致地表植被破坏

16.能反映乙地区绿洲萎缩的现象是()

A.沙尘暴频度减少B.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紧实度下降

C.土壤盐碱度升高D.生物生产能力提高

沙产业是指积极利用沙漠、戈壁的土地和景观资源,在科学技术的支撑下,变沙害为沙利,向沙漠要效益的新兴产业。

下图是我国西北某地区农民构筑的草方格沙障景观图。

17.农民构筑草方格沙障的主要目的是()

A.削减风力,截留水分B.增加旅游景观

C.防治土地盐碱化D.提高粮食产量

18.下列适合在该地区发展的沙产业有()

①沙生中药材产业②沙区生态经济林产业

③沙区果品加工产业④沙漠旅游休闲业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据报载,我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即在亚热带湿润的岩溶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裸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条件主要是()

A.风蚀作用B.水蚀作用C.沉积作用D.风化作用

20.“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是()

A.滥伐森林B.开山取石C.过度放牧D.风化作用

21.根据“红色荒漠”的特点,对其进行治理首先要做的是()

A.大力开荒种田,保持植物覆盖率B.加强农业生产综合开发

C.发展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生产D.退耕还林

20世纪30年代,美国中西部大草原过度开垦、放牧,造成频繁的“黑风暴”刮走了3亿吨尘土。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黑风暴”现象发生的直接原因主要是(  )

A.植被遭到破坏B.地下水位下降C.降水异常减少D.温室效应加剧

23.“黑风暴”现象对我国北方农业发展的启示是(  )

A.少耕免耕,维持土地生态系统的平衡B.深翻扩耕,充分挖掘土地的生产潜力

C.施用绿肥,防止土壤肥力不断下降D.退耕还林还牧,优化农业生产结构

据报道,贵州省因强度石漠化失去生存条件,需异地移民搬迁约45万人。

石漠化是在脆弱的喀斯特地貌基础上,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而造成水土流失。

使岩石大面积裸露或堆积地表,呈现出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

回答下面小题。

24.造成“石漠化”的主要原因是()

①风力侵蚀②流水冲刷③流水化学溶蚀④气候干旱⑤毁林开荒

A.①③④B.④⑤C.②③⑤D.①②⑤

25.贵州省所在地形区农业资源综合开发的合理措施是()

①发展立体农业②建设全国性商品粮基地③系列开发优势资源④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包兰铁路自包头至兰州,全长990千米,全线有140千米在沙漠中穿行,其中子中卫站和干塘之间经过腾格里沙漠(如图所示),对这里所采取的防沙、治沙措施,曾获198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等奖,完成下列各题。

26.采用麦草方格沙障的方法用来防沙、治沙,是因为()

A.增加土层腐殖质,有利于植物生长B.降低风速,减少沙丘面风沙的吹蚀

C.有利于保持水分,有利于植物成活D.麦草这一类原料丰富,成本低廉

27.图中绿洲在发展种植农业的过程中,最有可能出现的农业生态问题是()

A.土地盐碱化B.水土流失C.土壤酸化D.地面沉降

28.为促进图中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所采取的措施中,最合理的有()

A.利用铁路交通和丰富的沙源,发展建材工业B.利用黄河水源,大力发展灌溉农业

C.扩大麦草方格沙障的范围,对沙漠进行大规模改造

D.利用独特的景观和文化,大力发展旅游业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29.制约两地农业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为(  )

A.地形B.降水C.热量D.光照

30.两地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分别为(  )

A.水土流失 土壤盐碱化B.土地荒漠化 水土流失

C.土壤盐碱化 土地沙漠化D.土壤盐碱化 水土流失

(2019年湖南学业水平考试真题)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沙地的农民利用该地区地下水丰富的优势,通过打机井取水在沙地上种植水稻,实现了从过去单纯防沙治沙到如今治沙致富的有效转变。

下图为科尔沁沙地水稻种植模式图。

读图完成31~32题。

31科尔沁沙地水稻种植采用图示模式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加肥力B.减少蒸发

C.阻隔风沙D.防止渗水

32有关科尔沁沙地水稻种植对当地生态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降低空气湿度B.解决风沙问题

C.增加湿地面积D.提高地下水位

二、综合题

33.图15为我国沙漠化土地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数字①②③处表示我国三个沙漠化严重的地区,这些地方荒漠化严重的人为原因有哪些?

(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治理措施有哪些?

3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材料一:

我国北方闻名于世的黄土高原,总面枳64万个方千米,横跨中国青、甘、宁、内蒙古、陕、晋、豫7省区,地形崎岖、黄土深厚,土质疏松,为半湿润半干旱过波的地带。

材料二:

黄土高原不同时期土地利用图(图甲、图乙)。

材料三:

明清以来,黄土高原地区人口有了很大增加。

大量人口向长城以北的鄂尔多斯高原迁移,有一部分人口向黄土高原的山地移民。

据记载,明清时期黄土高原北部长城沿线植被为草原和荒漠草原。

(1)秦汉时期到明清时期黄土高原地区土地类型分布的变化有。

(2)黄土高原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试分析该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3)地区土地类型分布的变河下游河段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①河流含沙量增大②河口海岸线后退③径流季节变化减小③通航能力下降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参考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