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大全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694266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2.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大全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大全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大全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大全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大全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大全Word下载.docx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大全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大全Word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大全Word下载.docx

外来文学思潮的进入,带来了先进的文学观念、文学形式、表现技巧,从形式到内容深刻地影响了新文学的产生和发展;

但这种影响从根本上讲只是激活了一种潜在的可能性,即它是在中国文学面临深刻的变动的历史关头起作用的,离不开中国的条件。

3、如何看待文学革命时期新文学的倡导者与反对者之间的论争。

这是新文学阵营与封建复古派、保守派之间的斗争,论争的中心是新文学在思想上表现出彻底反封建的倾向,在语言形式上采用了白话文,这种激进的态度引发了争议。

但历史地看,新文学的这种激进态度是具有历史合理性的。

第二章鲁迅思考题:

1、如何理解《呐喊》《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

鲁迅写小说虽然借鉴了外国小说的艺术经验,但他把外国小说的经验与中国古代小说的传统结合在一起,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民族化的基础。

鲁迅小说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主要是它在在形式上是新的、成熟的,思想内容上是彻底反封建的,揭开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纪元。

《呐喊》与《彷徨》的主题内容可分为四大块:

1、揭露封建宗法制度的吃人本质。

如《狂人日记》、《孔乙己》等2、总结辛亥革命的教训,提出了国民性改造的主题。

如《药》、《阿Q正传》3、真切地反映旧时代农民的悲惨命运及其精神上的弱点。

4、探索从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思想历程。

如《在酒楼上》、《伤逝》等。

《呐喊》和《彷徨》不仅具有深刻的主题内容,而且创造了新颖的艺术形式,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鲁迅是现代小说的奠基人,他的小说实现了小说形式向现代的转型。

1.提供了新的小说观念。

鲁迅的取材和写法,借鉴了西方现代小说的体式,以现实主义方法为主,实现了对传统写法自觉、大胆的突破。

2、“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典型化方法。

鲁迅认为塑造人物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专用一个模特儿,另一种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

他显然是使用了后一种方法,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

”这使他的小说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很大的艺术容量。

但要写好这样的人物,又显然需要作者更丰富的生活积累,更敏锐的观察力和更强的艺术表现力。

3.故事情节的弱化与灵魂揭示的强化。

《呐喊》《彷徨》为了更深入地揭示人们灵魂状态,对故事情节的曲折和完整并不倚重,《狂人日记》、《故乡》、《伤逝》、《在酒楼上》等大都是以人物的情绪感受作为小说的整体框架,故事情节和生活画面被编织进人物的情绪感受之中。

4.直叙的散记体结构和深化主题的结尾。

《呐喊》和《彷徨》大多采用了直叙的散记体结构,也就是采用直线起伏的结构布局,通过叙事者的直叙把情节推向高潮。

叙事者与主人公构成了多种形式的关系,有“我”就是主人公的,如《伤逝》,有“我”仅是一个目击者的,如《在酒楼上》《孤独者》,有“我”既非主人公又非目击者,仅是一个线索人物,如《祝福》《孔乙己》,显示了鲁迅小说结构艺术的多姿多彩。

鲁迅小说的结尾又往往深刻有力,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如《肥皂》的结尾写到四铭的老婆还是用上了四铭替她买的香皂,表明她还是担心四铭会不安分,从而加强了作品对四铭伪君子面目和肮脏灵魂的批判。

《狂人日记》的“救救孩子”、《故乡》的“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明天》中的单四嫂子最终没有做成梦,构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故事,对中国传统的结构艺术既有所突破又有所继承。

5.点睛白描的艺术表现手法。

白描,就是真实朴素,不加粉饰地描写对象。

用鲁迅的话说即是“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首先运用在对景物的描写上(少背景描写,是对中国旧戏的艺术经验的借鉴)其次,鲁迅更多的是将白描手法用于人物形象塑造。

2、《狂人日记》及狂人形象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开创性意义。

《狂人日记》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奠定了新文学的基础。

它运用了两套文本,文言文代表现实世界的声音,而白话文则代表了一个狂人的内心世界的声音。

这两个不同的文本,反映了两种语言空间,也就是新旧文化的对照。

作品中的狂人是一个迫害狂患者,他思维荒谬,语言混乱,比如他常把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见的窃窃私语理解为他人试图谋害他,把大哥请医生给他诊治疾病想像成大哥与医生的合谋。

可是这些看似疯狂的语言中又的确包含着深刻的思想,其批判的矛头直指五千年的封建历史,直指封建礼教杀人的血淋淋事实。

之所以产生这种奇异的艺术效果,是因为鲁迅采用了独特的结构。

《狂人日记》的结构由表层与深层两层构成。

表层结构是用狂人的语言展现的一个精神病患者的病态的思维方式和语言特点,深层结构则是表达鲁迅自我对封建历史和宗法制社会的深刻批判,并最终转向呼唤没有吃过人的新人的出现,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鲁迅学过医,懂得现代心理学,他模仿精神病患者的语言特点建构了狂人的语言系统,又利用这种语言系统与鲁迅自己对对封建宗法制社会本质的认识的表达形式上的相似性而采用定向暗示的方法联系起来,使读者可以通过狂人的语言展开联想,穿透狂人的语言外壳,把握到鲁迅自己的深刻思想。

所以狂人的形象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清醒的反封建战士,不是一般的狂人,而是鲁迅自我的艺术表达。

这种“特别的格式”,使这篇小说实现了狂人的语言与深刻思想的统一,为中国小说打开了一个前所未有、非常新奇的审美视界。

4、阿Q形象及其价值和意义。

阿Q形象是一个多重的复合体,既是落后农民的典型,又是精神胜利法的载体,也是弱者保护心理的形象化概括。

就基本的性格构成来看,阿Q充满了矛盾,其特点是两重人格、退回内心、泯灭意志。

这一性格系统实际上构成了一种具有高度抽象性的精神符号,即精神胜利法。

精神胜利法,直接的意义是以虚幻的精神上的胜利来掩盖现实中的失败,它的实质则是一种病态的人格,因而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甚至可以看作是人类的一种不敢正视现实的精神弱点的象征

5、《野草》对于鲁迅的重要性及其艺术成就。

是鲁迅内心的独语,最直接、最隐晦、最深刻地表现了鲁迅的矛盾、丰富和伟大,

第三章文学研究会及其创作思考题:

1、朱自清前后期散文的特点有何不同?

可从作品内容、情致、结构、语言等方面比较

朱自清的散文创作历程从与政治的关系来看构成一个马鞍形。

在散文创作的前后期他写了许多政治性、社会性较强的作品。

中间一段时间以“身边琐事”为主。

大革命以前,他作诗作文关心国家、人民的命运,痛恨反动的思想和势力,表现了文学为人生的倾向。

这时的散文代表作有《航船中的文明》、《执政府大屠杀记》、《白种人上帝的骄子》等。

大革命失败后,朱自清彷徨逃避,他说他要写自己的阶级。

因为他的情调、嗜好、伦理和行为方式都是小资产阶级的。

他说他不再愿意“用很大的力量去写出那些冒着热气和流着眼泪的话”。

他当时持一种“刹那主义”思想,就是看中“眼前的一步”,关注眼前“每一刹那的意义和价值”“每一刹那的事只是为每一刹那而做,求一刹那里心之所安”。

这时期的写作就是带有玩世倾向的刹那主义的表现,不涉及政治性题材,社会性也很淡薄,既不探索前进的道路,也不憧憬光明的未来,又不抒发牢骚不平,有意离开时代的漩涡,《荷塘月色》、《儿女》、《看花》、《欧游杂记》等就是这时的作品。

抗战以后,记事抒情散文较少,但杂文却多起来,又关注起现实来。

朱自清前期是一个“情种”,他钟情于景,钟情于事,钟情于人。

而后期的他是一个哲人(他大学就是学“哲学”的),幽默豁达。

前期的朱文追求一种“情致”,后期追求一种“理趣”。

前期朱文营构情景交融的境界,后期表现的是一种行文逻辑的周密及语言的智慧。

30年代初,他开始写另一种充满“理趣”的散文。

这些文章可查阅《欧游杂记》(1934年版)、《校准与尺度》(1948年版)、《论雅俗共赏》(1948年版)、《语文影及其他》(1948年编订),其中精彩的散文有《读书生的酸气》、《话中有鬼》、《说话》、《撩天儿》。

这些散文体现了一种智慧,一种周密妥贴的说理倾向,语言是一种快节奏的知识分子的口语。

2、谈谈问题小说作家的个性。

可选几位代表作家,从他们关于人生问题的不同答案、创作转向等方面来谈背景知识:

所谓“问题小说”是指五四以后的几年间(1919-1925)年形成的一种小说类型或题材热,是指那些反映政治、道德、教育、婚姻、恋爱等人生问题的小说。

问题小说在1919年上半年《新潮》作家的创作中已露端倪,1919年下半年冰心的《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等小说的发表后,开始形成风气。

1921年文学研究会成立后推向高潮。

问题小说形成潮流有以下两个原因。

一是现实人生有问题而人们开始思考人生问题。

五四以后的中国并不是一个充满青春气象的中国,而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惨状。

而新文化运动又启蒙了中华民族,人们就开始思考怎样是健全的社会,理想的人生等问题。

这些问题又迫使小说家去探索去回答。

二是外国文学的影响,尤其是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

大量的欧洲、俄国的表现社会与人生的作品介绍到中国来。

其思想令中国青年耳目一新,导致中国式的问题剧的风行,也直接推动了问题小说的创作。

刚开始的问题小说只是提出问题,诊察病症,1921年前后出现“开药方”的取向了。

冰心的“药方”是“爱”。

冰心是最早写问题小说的作家,也是问题小说写得最多的,影响最大的女作家。

她写的问题小说共有20多篇,贯穿了“问题小说”生成、发展的全过程。

冰心的创作体现了一个女学生对五四现实人生的观察与思考。

《斯人独憔悴》揭示了封建家庭里父子冲突的问题。

《去国》则提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出路问题,冰心的问题小说抓住了青年关心之事,但是冰心并没有更深刻地剖析这些社会问题,而是转换角度,从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转向为人生开处方。

冰心认为人生是有痛苦、悲哀、残杀、死亡;

贫穷、智愚、寂寞、烦恼;

名誉、利欲、享乐、腐化的迷宫。

她并不去追踪它的根源而是要把人们引到一个她虚构的爱的世界里去。

理想人生是什么呢?

冰心的答案是爱:

母爱、友爱、大自然的爱。

正是由于爱的维系,人生才充满光明与幸福。

1921年发表的《超人》便是她爱的哲学的典型体现。

小说表明爱的哲学最终要战胜憎的超人哲学。

庐隐的答案是“愁”与“憎”。

庐隐(1898-1934),原名黄英,福建省福州市人。

父亲早逝,后来因提出与未婚夫解除婚约又失去母爱。

是五四时期和冰心齐名的女作家。

有影响的作品有《或人的悲哀》、《丽石的日记》、《海滨故人》。

她的作品充满哀伤、忧愁,并且带自叙传色彩。

《海滨故人》写五个女大学生,是同窗好友,欢聚海滨,在那里对白浪低吟,对激潮高歌,对朝霞微笑,对海月垂泪,十分浪漫。

后来,有的结婚,有的失恋,有的归隐,一个个风消云散。

主人翁露莎是庐隐的化身:

小时候未得到父母之爱,在教会学堂又受歧视,后成为北京女高师学生,追求爱情又失败,爱上青年知己梓青,但梓青早已有父母之命包办的婚姻。

露莎因此感到社会残酷,人心险恶。

感到十年读书得到的只是烦恼与悲愁。

小说以这对青年的悲剧回答了人生是什么的问题。

茅盾说:

“庐隐是停滞的”。

她与文学研究会的其他作家不同,她始终是主观抒情的浪漫主义的小说家。

许地山的答案是“苦”。

许地山作为一个宗教研究家,他的信仰与对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