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693713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60.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名词活用作动词,淋湿。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人有馈一木者 

 

馈:

________

②木小不堪也 

堪:

③为余生炭满炉 

余:

④乃尽湿之 

乃:

(2)翻译下面句子。

小子听之,物各有宜用也,岂惟木哉?

(3)小明性格内向,妈妈常常为此担心。

请你从小明的角度,结合这篇文言文内容,给妈妈说几句话,加以劝慰。

【答案】

(1)馈赠,赠送;

胜任,胜用;

我;

于是,就

(2)你听我说这个道理,事物各自有适宜的用途,哪里只是木头才这样呢?

(3)示例1:

事物各自有适宜的用途,我性格内向,也一定有我的用武之地。

示例2:

正如炉火太大太小都不好,我也会在性格上作一些改变的。

【解析】【分析】⑴①有人送来一根木料。

馈,赠送。

②木料太小,不能做房梁。

堪,能承受。

③为我生炉子,装了满炉子炭。

余,我。

④就都用水浇灭了。

乃,就。

⑵对重点句子的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

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重点词语有:

宜,合适;

岂,难道;

句意为:

小子,你听我说,物品各有它的用处。

岂只是木料呢!

⑶本文通过同一木料“我”的不同评价,告诉了我们的道理是:

事物都有它合适的用途。

小明性格内向,妈妈大可不必为此担心。

不是说内向就是坏事,其实内向的人思维缜密和谨慎,外向的人是发散性的思维,很明显的一点是外向的人是先说话再考虑,内向的人是先考虑再说话。

故答案为:

⑴①馈赠,赠送;

②胜任,胜用;

③我;

④于是,就。

⑵你听我说这个道理,事物各自有适宜的用途,哪里只是木头才这样呢?

⑶示例1:

示例2: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答题时应注意,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仔细阅读文章,在正确理解字词意思的基础上通译全文,提炼概括文章内容,比较分析作答。

【附参考译文】

有人送来一根木料,家僮说:

“留下可以做成房梁。

”我说:

“木料太小,不能做房梁。

”家僮说:

“可以做栋。

“木料太大,不适宜做栋。

”家僮笑着说:

“木料是同一根,(你)忽而嫌弃它大,忽而又嫌弃它小。

“小子,你听我说,物品各有它的用处。

”有一天小僮为我生炉子,装了满炉子炭,热得烘人,我说:

“炭太多了。

”他把炭都用水浇灭了,只留下三两个火星,欲灭不灭。

我说:

“炭太少了。

”小僮抱怨说:

“火炉是同一个,(你)既嫌炭多,又嫌炭少。

“小子听着,做事情各有它适宜的分寸。

岂只是火呢!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任元受①事②母尽孝,母老多疾病,未尝离左右。

元受自言:

“老母有疾,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或以燥湿,或以语话稍多,或以忧喜稍过。

尽言皆朝暮候之,无毫发不尽,五脏六腑中事皆洞见曲折,不待切脉而后知,故用药必效,虽名医不迨③也。

”张魏公作都督,欲辟④之入幕。

元受力辞⑤曰:

“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

况能舍母而与公军事耶?

”魏公太息而许之。

(节选自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

【注】①任元受:

名尽言。

②事:

侍奉。

③迨(dà

i):

及。

④辟:

征召。

⑤辞:

推辞。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未尝离左右________

②或以语话稍多________

③尽言方养亲________

④必持以遗老母________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

A.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幼时记趣》)

B. 

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赵普》)

C.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D.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虽名医不迨也

(4)翻译下列句子。

①魏公太息而许之。

②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出师表》)

(5)《老学庵笔记》是宋人笔记中的佼佼者。

选文对任元受这一形象的刻画很出色,请简要分析。

【答案】

(1)身边;

稍微;

正;

(2)D

(3)虽/名医/不迨也

(4)①张魏公感动不已答应了他。

②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所以兴盛的原因。

(5)文章运用多种方法刻画了任元受至孝的形象。

动作描写:

未尝离左右、皆朝暮候之。

语言描写:

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

侧面烘托:

魏公太息而许之。

【解析】【分析】

(1)①句子大意为:

不曾离开过母亲身边。

左右:

身边;

②句子大意为:

或许因为话语稍微多了点。

稍:

③句子大意为:

我正侍奉母亲。

方:

④句子大意为:

一定拿回去给母亲。

遗:

给。

(2)例句:

“其得疾之由,或以饮 

”中的“以”,介词,因为;

A介词,用;

B介词,把;

C介词,按照;

D.介词,因为。

(3)本题考查句子的停顿,注意结合句子意思分析句子的成分。

这句话的大意是:

即使名医也比不上他。

“名医”为名词,作主语,其前后停顿。

根据句意及语法结构,这个句子停顿应为:

虽/名医/不迨也。

(4)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太息:

表示某种感情,这里可以翻译为“感动”;

许:

答应。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①张魏公感动不已答应了他。

②亲:

亲近;

所以:

……原因;

兴隆:

兴盛。

故这句话可以翻译为: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所以兴盛的原因。

(5)本题考查人物的刻画,作答时先概括人物特点,然后再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刻画人物的方法。

本文中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以及侧面烘托的手法来刻画任元受。

故答案为:

⑴身边;

给;

⑵D;

⑶虽/名医/不迨也

⑷①张魏公感动不已答应了他。

⑸文章运用多种方法刻画了任元受至孝的形象。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

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

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

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⑵本题主要考察一词多义。

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根据句意解释词语含义。

⑶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

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⑷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基本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⑸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刻画人物方法的能力。

刻画人物方法主要是人物描写,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神情描写等,另外还会有侧面烘托、对比等手法,具体要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秦将伐魏。

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

“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

”孟尝君曰:

“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

”王曰:

“寡人愿子之行也。

……

又北见燕王曰:

“先日公子常约两王之交矣。

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

”燕王曰:

“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田文曰:

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

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

”燕王尚未许也。

田文曰:

“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

“大变可得闻乎?

”曰:

“秦攻魏,而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

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

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

燕王曰:

“子行矣,寡人听子。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注)①孟尝君:

即田文,此时在魏国为相。

②效:

献,呈献。

(1)下列对句中划线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魏王闻之 

闻:

听说 

寡人愿子之行也 

愿:

愿望

燕王尚未许也 

许:

答应 

王且何利 

利:

好处

(2)为文中画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3)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得知秦国将要攻打魏国的消息,魏王连夜召见孟尝君询问对策。

孟尝君认为,如果有其他诸侯国的救援,魏国就可以得到保全。

起初,燕王以连续两年收成不好和路途遥远为由婉拒救助魏国。

孟尝君提醒燕王,秦王攻占魏国后马上就会组织联军进攻燕国。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

②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答案】

(1)B

(2)C

(3)D

(4)①

(1)现在魏王出城门盼望燕军,其它诸侯即使想跋涉几千里来帮助,可以做到吗?

②魏王降低身份、委屈自己割让土地,将半个魏国(的土地)割让给秦国,秦军一定会离开。

(1)B.“寡人愿子之行也”翻译为“寡人希望您能出行游说”,“愿”意思是“希望”。

故选B。

(2)“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翻译为“于是为孟尝君发兵八万,战车二百辆,跟从孟尝君”,据此断句为: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故选C。

(3)D.秦王攻占魏国后,应该是魏国会马上就会组织联军进攻燕国。

故选D。

(4)①“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

”句中“虽”意思是“即使”,“得”意思是“办到”。

②“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句中“折节”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委屈自己”,“与”意思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