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八下总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693489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30.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八下总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科学八下总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科学八下总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科学八下总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科学八下总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学八下总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

《科学八下总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八下总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学八下总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

3.卢瑟福-核式结构模型发现原子核

大多数保持原方向(α粒子穿过了原子内或原子间的空隙)

少数偏转(α粒子和原子核所带同种的电荷,互相排斥)

极少数反弹(α粒子正好撞到原子核)

4.波尔-分层模型

分子

5.现代科学家-电子云模型

揭开原子核的秘密

原子核(带正电荷)

质子(带正电荷)

物质

原子(电中性)

中子(不带电荷)

核外电子(带负电荷)

离子(带电)

原子是电中性:

因为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所带的电荷数相等,电性相反。

规律:

1.核电核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3.原子内不一定有中子

4.原子的种类由质子数或核电核数决定

原子的“孪生兄弟”——同位素

科学上把具有相同核电核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

(宏观)

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或核电核数决定。

原子中核内质子数相同、质子数不相同的同类原子统称为同位素原子。

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离子

R2+质子>电子R2-质子<电子

 

1.4组成物质的元素

元素的种类

人类已知的元素有110多种。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称为单质,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称为化合物。

元素的分布

地壳中:

氧硅铝铁;

人体中:

氧碳氢;

海水中:

氧氢氯钠;

有机化合物中:

碳氢氧。

1.5表示元素的符号

元素符号

元素周期表

1.6表示物质的符号

化学式

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称化学式。

3O:

3个氧原子;

3CO2:

3个二氧化硫分子;

SO2:

1个二氧化硫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

Al3+:

1个铝离子带3个单位正电荷;

CO2:

二氧化碳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4。

多个原子构成分子的单质:

H2、O2、N2、F2、Cl2、Br2、I2、O3。

离子的符号

化合价:

原子间相互化合的数目。

钾钠银氢+1价;

钙镁钡锌+2价;

氟氯溴碘-1价;

氧-2,铝+3;

铁有+2和+3;

铜的+2最常见;

莫忘单质都为0。

1.7元素符号表示的量

相对原子质量

1.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电子可忽略不计;

2.质子、中子的相对质量都相等;

3.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相对分子质量

一个分子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总和就是该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

加热

元素质量分数和质量比的确定

测定硫酸铜晶体中结晶水的含量:

CuSO4·

5H2OCuSO4+5H2O

(蓝色)(白色)

H2O%===36%

偏大:

水没有完全分解出来;

又与空气中的水结合。

偏小:

加热时间过长;

CuSO4也会分解。

第2章

一、空气

1、空气是由几种单质和几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2、空气的组成:

(体积比)

氮气:

78%氧气:

21%稀有气体:

0.94%

二氧化碳:

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3、

空气的利用。

(1)氮是构成生命体蛋白质的主要元素。

灯泡、食品中作保护气

氮气的用途制化肥、炸药、染料等

液态氮可作冷冻剂

(3)稀有气体:

化学性质很稳定,通电时能发出各种有色光。

制作保护气

用途制成各种电光源

用于激光技术

二、氧气和氧化

1、氧气的物理性质:

通常情况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

密度比空气大

不易溶于水

三态变化,液态氧、固态氧呈淡蓝色。

2、氧气的化学性质:

供呼吸、支持燃烧、化学性质较活泼、具有氧化性。

(1)硫在氧气中燃烧:

S+O2===SO2

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2)铁在氧气中燃烧:

3Fe+2O2====Fe3O4

燃烧时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注意:

铁丝燃烧时要绑一根火柴来引燃,瓶底要放点水或细砂防止炸裂瓶底)

3、氧化反应:

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

燃烧:

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可引起爆炸

缓慢氧化:

速率缓慢的氧化反应,可引起自燃

4、氧气的制取

(1)实验室制取

1实验室常用分解过氧化氢或加热高锰酸钾或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的方法来制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MnO2

2H2O2=====2H2O+O2

2KMnO4====K2MnO4+MnO2+O2

2KClO3======2KCl+3O2

2实验室装置图课本45和46页

3

排水法(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

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因为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2)工业制法:

分离空气法(属于物理变化的过程)

5、催化剂。

一变:

改变其他物质化学反应的速度

二不变:

本身质量化学反应前后不变

本身化学性质

6、灭火和火灾自救

(1)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上

可燃物燃烧条件跟氧气充分接触

(2)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下

灭火方法跟氧气隔绝

(3)火灾自救及措施(看课本)

三、化学反应与质量守恒

1、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1)化合反应:

A+BC

(2)分解反应:

AB+C

2、质量守恒定律

(1)定义: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定律叫质量守恒定律。

(2)质量守恒定律的解释

原子种类没有变化

反应前后原子数目没有增减

(3)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量:

①原子种类②元素种类③原子数目

④物质总质量

3、化学方程式。

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2)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

一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二是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3)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方法和步骤。

(4)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

①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②表示反应的条件

③表示反应物、生成物间原子、分子个数比

④表示反应物、生成物间的质量比

4、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依据:

化学方程式能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间的质量比。

四、生物的呼吸

1、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1)呼吸系统的组成。

(主要由呼吸道和肺两大部分组成)

鼻腔鼻毛:

阻挡空气中的灰尘和细菌

黏膜:

分泌黏液,有丰富的血管,有嗅细胞

咽:

通道

呼吸道喉:

气管、支气管

部分支气管

肺肺泡管(有很多肺泡)

肺泡:

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外有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

(2)、呼吸运动

吸气:

肋间外肌、膈肌收缩肋骨向上向外移动(膈机顶部下降)胸腔容积扩大肺扩张,导致肺内气压减小外界气体进入肺泡

呼气:

肋间外肌、膈肌舒张肋骨下降,膈机顶部回升胸腔容积缩小肺借弹性缩回,导致肺内气压增大肺内气体排出肺泡

(2)肺泡内气压变化

吸气时,肺泡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

呼气时,肺泡内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

2、动物的呼吸:

动物和人一样,也要呼吸,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3、植物的呼吸:

植物和空气之间也有气体交换,也会呼吸,也是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五、光合作用

1、光合作用的过程

(1)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在阳光的作用下,利用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制造有机物,并放出氧气的过程。

(2)

叶绿体

光合作用的反应过程可表示为:

二氧化碳+水有机物(主要为淀粉)+氧气

(3)光合作用的实质:

合成有机物,贮存能量。

(4)光合作用的意义:

①光合作用为一切生物提供食物②光合作用为一切生物提供能量③光合作用为一切生物提供氧气

2、二氧化碳

①实验室制取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盐酸反应

②收集方法:

向上排空气法

(因为密度比空气大。

注意:

不能用排水法,因为二氧化碳可溶于水)

③验满方法:

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2)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①无色无味的气体②密度比空气大③可溶于水④三态变化,其固体称干冰。

(3)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①不能供呼吸

②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③与水反应:

CO2+H2O=H2CO3

(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④与澄清石灰水反应:

CO2+Ca(OH)2=CaCO3+H2O

(4)二氧化碳的用途:

①灭火②作化工原料,制纯碱、汽水等

③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3、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1)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刚好相反的两个过程,区别如下: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①在植物的叶绿体内进行植物成活部分都能进行

②在光照下才能进行有无光都能进行

③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

④制造有机物,贮藏能量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2)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联系:

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物质(有机物和氧气),呼吸作用为光合作用提供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两者互相依存和对立。

三、自然界中碳和氧的循环

1、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1)自然界产生氧气的途径:

植物的光合作用。

(2)自然界消耗氧气的途径:

生物呼吸、物质燃烧、微生物氧化分解有机物。

2、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1)自然界产生二氧化碳的途径:

生物的呼吸作用和物质的燃烧、有机物的腐烂分解。

(2)自然界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

紫外线

保护臭氧层。

(3O2========2O3)

(1)臭氧层的作用:

阻挡和削弱来自太阳光的过强的紫外线,对生物起保护作用。

(2)臭氧层的破坏和保护。

1引起臭氧层破坏的原因:

氯氟烃等物质对臭氧的作用。

2臭氧层的保护措施:

禁止生产和使用含氯氟烃的制冷剂、发泡剂、喷雾剂等化学物质。

4、温室效应。

(1)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对地球的保温作用。

(2)温室效应的好处:

适度的温室效应能保证地球上气温的稳定,有利于动植物的生存。

(3)温室效应的坏处:

过度的温室效应会导致全球性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等。

四、空气污染与保护

1、空气污染

(1)引起空气污染的因素:

①工业废气和烟尘的排放②土地沙漠化

③车辆尾气的排放④部分建筑材料释放有害气体

(2)空气污染的种类:

①汽车尾气②可吸入颗粒物(烟尘)③SO2④酸雨

2、保护空气

(1)洁净的空气才能保证地球上生物健康正常生长。

(2)保护空气的措施:

①使用清洁能源②控制污染源

③加强空气质量监测和预防④植树造林。

第三章植物与土壤

1.土壤的组成生物成分:

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非生物成分:

矿物质颗粒、空气、水、腐殖质

2.土壤的形成:

岩石的风化和腐殖质的累积

3土壤颗粒的分类:

名称

直径/m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