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选修2复习资料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692253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8.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生物选修2复习资料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三生物选修2复习资料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三生物选修2复习资料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三生物选修2复习资料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三生物选修2复习资料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生物选修2复习资料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三生物选修2复习资料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生物选修2复习资料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生物选修2复习资料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施药前活虫数—施药后活虫数

虫口减退率=                 ×

100%(反映防治后的效果)

施药前活虫数

经济阈值:

害虫的某一密度,对此密度应采取防治措施,以防害虫达到经济危害水平,即引起经济损失的最低虫口密度。

有害动物种群的波动、平均密度和经济阈值的关系:

①平均密度和波动最高值都低于经济阈值,表示该种群无经济危害;

②平均密度虽低于经济阈值,但种群波动最高值有时超过经济阈值,表示偶有危害的种群;

③平均密度低于经济阈值,其种群波动最高值经常地超过经济阈值,则表示经常有危害的种群;

④平均密度已在经济阈值以上为严重危害的种群。

2)、植物检疫:

是防止危险性病虫、杂草传播蔓延,保障农业生产和保证对外贸易顺利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

3)、农业防治技术

概念:

主要指采取抗性品种的选育、合理耕作制度的制订、科学肥水管理的建立等措施,创造有利于农作物生长而不利于病、虫、杂草发生的环境条件,直接或间接地消灭或抑制病、虫、杂草的发生和危害。

方式:

通过对抗性作物品种的选育,减少农药用量

优点:

防治效果好,不反弹,无污染;

不足:

基因工程育种可能引起环境安全、食物安全等问题。

举例:

抗虫烟草、抗虫棉

4)、物理机械防治技术

利用各种物理手段或机械设备来防治作物病虫害的技术。

诱杀灯、黑光灯、超声波、紫外线、红外线

优点是不会带来环境污染。

5)、生物防治技术

利用有益生物或生物代谢产物来防治病虫害、杂草等有害生物的方法。

原理:

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如:

捕食、寄生等

以虫治虫——如瓢虫、寄生蜂

以菌杀虫——又称微生物防治,如白僵菌

资源丰富、生产成本低、防治效果好、不污染环境,对人畜安全,对植物无害。

对突发的大规模虫害不能及时发挥作用。

6)、化学防治技术——目前综合防治的主要措施

利用化学药剂防治作物病、虫、杂草等有害生物,从而保护农作物的方法。

高效、速效、操作方便、适宜推广、经济效益显著

不足之处:

①使害虫抗药能力增强,杀虫效果逐年下降;

②能直接或间接杀死害虫的天敌,破坏生态平衡;

③污染环境,可能造成人畜中毒。

核心:

科学的使用农药(对症用药、适时用药、准确用药、安全用药)

农药安全间隔期:

作物最后一次施药距收获日的时间间隔,使收获的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量不超过规定标准。

应选用安全间隔期较短的农药。

2、动物疫病的控制

1)畜禽传染病

畜禽传染病的流行包括三个基本环节: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

传染源:

是指某种传染病的病原体在其中寄居、繁殖,并能排出体外的动物机体。

具体地说,传染源就是被传染的动物,包括患传染病的病畜和带菌(毒)动物。

传播途径:

指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体外后,经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其他动物所经过的途径。

包括:

直接传播、间接传播等。

易感动物:

对某种传染病缺乏抵抗力的个体,主要由畜体本身的遗传特性、特异性免疫状态等因素决定。

防治原理:

采用适当的防疫措施,消除或切断发病禽畜类与易感禽畜类的接触。

防治措施:

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动物

综合防治措施:

以“预防为主”的方针,搞好畜禽的饲养管理、卫生防疫、预防接种、检疫、隔离、消毒等工作。

包括平时的预防措施和疫病发生时的扑灭措施

例:

禽流感、艾滋病、汶川大地震后

2)动物寄生虫病

由寄生虫对宿主造成严重侵袭而引起的疾病。

措施:

以“预防为主”的方针,采取“养为基础、检为依据、治病灭源”的防治原则。

养:

保护易感动物;

检:

控制传染源;

治:

拯救易感动物并防止再传播

危害:

机械性损伤、掠夺营养物质、毒素的作用、引起病原性寄生物

血吸虫

第四节绿色食品的生产

1、绿色食品

1)、概念:

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的生产方式生产,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商标标志的无污染、安全、优质的营养类食品。

2)绿色食品分类

①AA级绿色食品:

指产地符合生态环境质量标准,生产中不使用任何化学合成的有害于环境和健康的物质,按照特定的生产操作规程生产、加工,产品质量和包装符合特定标准,并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许可使用AA级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白底印绿色标志)。

②A级绿色食品:

产地生态环境质量、生产操作规程等方面的要求与AA级绿色食品相似,只是标准略低于AA级绿色食品,在生产过程中允许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物质。

须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并许可使用A级绿色食品标志(绿色底印白色标志)。

上方的太阳、下方的植物叶片和中心的蓓蕾,分别代表生态环境、植物生长和生命的希望。

三部分共同构成一个正圆形,意为保护、安全。

2、绿色食品生产

1)、绿色食品生产的三个显著特点:

强调产品出自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产品实行“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最大特点)、对产品依法实行标志管理

2)绿色食品生产既不同于现代农业生产,也不同于传统农业生产,它是一种综合运用现代农业先进理论和科学技术、吸收传统农业生产精华的全新生产方式。

3)、绿色食品生产标准体系

包括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生产技术标准、产品标准和包装标签、储运标准四个方面。

其中的农药使用准则规定只能使用生物源农药、矿物源农药和有机合成农药;

化肥使用准则中对化肥的种类和用量也有明确的标准。

第二章生物科学与工业

第一节微生物发酵与食品生产

1、发酵工业经历了四个阶段及特点

⑴原始发展阶段

发酵技术原始,顶多是家庭小制作,技术进步缓慢,完全是经验式的,并不知道其中的原理

⑵传统发酵工业阶段

人们开始了解发酵现象的本质,采用开放式的发酵方式,生产过程较为简单,对生产设备要求不高,规模一般不大

⑶现代发酵工业阶段

生产技术要求高;

生产规模大;

技术发展速度快;

菌种的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⑷生物技术产业阶段

利用构建的具有特殊生产能力的基因工程菌来进行生产

2、发酵与发酵食品

1)、发酵:

在一定条件下利用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大量生成和积累特定代谢产物或菌体的过程。

在发酵生产中,需要根据发酵的目的和要求控制好发酵条件,如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温度、pH、溶解氧等,为微生物提供适宜的生长条件。

微生物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

水、无机盐、碳源、氮源、生长因子。

2)、发酵食品:

把农副产品原料利用发酵方法生产和加工制作的食品统称为发酵食品。

发酵食品举例:

传统食品如面包、馒头、发糕、泡菜和腐乳等;

各种调味品如酱油、食醋、面酱、味精等;

各种饮料如白酒、黄酒、葡萄酒和啤酒等;

食品添加剂如甜味剂、酸味剂及营养添加剂等。

第三节生物工程药物和疫苗

生物工程,也称生物技术,通常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酶工程四方面内容

1、生物工程药物

一般是指利用DNA重组技术或其他生物技术生产的药物。

 如:

基因工程药物;

细胞工程药物;

发酵工程药物;

酶工程药物等。

1)、基因工程药物:

基本过程概述:

获取目的基因→重组质粒→构建基因工程菌→工程菌大规模培养→分离提取目的产物(最主要环节:

构建工程菌),如利用重组DNA技术让大肠杆菌生产人胰岛素、利用基因工程方法生产蛋白类药物(干扰素、白细胞介素、人表皮生长因子、肿瘤坏死因子、促红细胞生成素等)。

2)、细胞工程药物

指在细胞水平上的遗传操作,即通过细胞融合、核质移植、染色体移植等技术,改造并筛选特定的细胞株或细胞系,再通过规模培养获得药物(如奎宁、长春碱、洋地黄、紫草素及人参皂苷等野生药用植物中的物质)。

可以将特定的动植物细胞在离体情况下大量培养并从中获得所需要的产物,更重要的是通过细胞融合、核质移植、染色体移植等技术,将遗传物质直接转移到受体细胞中形成杂交细胞,使之具有特殊的功能。

如:

单克隆抗体技术制成单抗诊断试剂盒、连接上放射性同位素、干扰素等抗癌药物,制成生物导弹。

2、基因工程疫苗

疫苗:

是一类接种后能激发人体免疫反应来抵抗某些传染病的生物制品

1)、传统疫苗

减毒疫苗:

也称活疫苗,丧失致病能力,毒性减弱或基本无毒的活菌或病毒(用人工变异使之丧失或从自然界筛选毒性高度减弱或基本无毒)。

预防接种时,一般只需要接种一次且接种量少,免疫时间长,效果好。

常用有卡介苗、牛痘疫苗、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非典疫苗)等

灭活疫苗:

也称死疫苗,抗原性强的病原微生物经过人工大量培养后,用理化方法灭活后制备而成的疫苗。

疫苗在机体内丧失生长繁殖能力,但保留其抗原性。

免疫力较差,但制备简单,保存时间长且相对较安全。

接种量大且需多次接种。

如伤寒疫苗、霍乱疫苗、百日咳疫苗、流行性脑炎疫苗、流行性乙型肝炎疫苗、狂犬病疫苗等。

2)、基因工程疫苗:

很多疫苗如艾滋病病毒疫苗、麻风杆菌疫苗、乙肝病毒疫苗等难以培养或肯存在潜在危险,不能用传统方法制备。

(1)、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病原体的某个或某几个抗原基因转入适当的宿主细胞,进行表达,获得的表达产物,经分离、纯化后,用福尔马林和Al(OH)3吸附就可以作为疫苗使用。

(2)、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病原体的抗原基因转移到植物细胞的染色体DNA中,并使其表达,从而培育出生产疫苗的转基因植物,通过直接食用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为增加疫苗的可接受性)。

如转基因烟草表达的重组乙型肝炎疫苗、狂犬病疫苗、疟疾疫苗和流感疫苗等。

(3)、基因(DNA)疫苗:

是指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将编码某种抗原蛋白质的外源基因与真核表达载体重组后直接导入机体内,利用免疫源基因在宿主体内表达出抗原蛋白而引起机体的免疫应答,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的目的。

第三章生物科学与健康

第二节疾病治疗中的生物科学

1、合理使用抗生素

1)、抗生素一般是指由细菌、霉菌或其它微生物在繁殖过程中产生的,能够杀灭或抑制其它微生物的一类物质及其衍生物,用于治疗各种细菌感染或抑制致病微生物感染的药物。

抗生素杀菌作用主要有4种机制:

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如青霉素、头孢菌素)、与细胞膜相互作用(如多粘菌素)、干扰蛋白质的合成(如氯霉素)以及抑制核酸的转录和复制抑制(如灰黄霉素)。

2)、细菌的耐药性

耐药性:

是指细菌产生对抗生素不敏感的现象。

耐药性是细菌等微生物本身就具有的一种特性。

在生存斗争过程中,某些细菌基因突变而获得对抗抗生素的能力。

青霉素是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的生物合成而起杀菌作用的。

少数具有耐药基因的细菌,或因细胞壁或细胞膜的结构不同于敏感细菌,使青霉素不能进入菌体发挥作用,或是能产生某种酶,使青霉素失去作用。

自然条件下自然菌群中具有耐药性的细菌所占比例很低即耐药性基因频率极低(限制细菌生长的因素很多如养料、空气、水、温度等,抗生素也是,抗生素是起选择作用的,但在自然状态下,环境中有抗生素的机会并不多,没有抗生素,其他环境因素的选择作用增强如高温,此时具有耐药性的基因的细菌病没有竞争优势,存活下来的个体多数为耐高温的细菌,结果耐药基因频率降低。

所以原因是自然状态下抗生素存在的概率不高。

)。

细菌耐药性频率增加的原因:

随意地使用抗生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