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种修辞方法.doc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56920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二种修辞方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十二种修辞方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十二种修辞方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十二种修辞方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十二种修辞方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十二种修辞方法.doc

《十二种修辞方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二种修辞方法.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十二种修辞方法.doc

十二种修辞方法

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引用、对比、反语、反复、借代

辞格的综合运用

【比喻】

(一)概念:

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恰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二)结构: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三)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①同类相比。

例如:

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②表示揣度。

例如:

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③表示想象。

例如:

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灿漫的少年时儿。

④表示举例的引词。

例如:

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

2、甲乙之间必须有恰似点。

(四)比喻的种类

1、明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配合。

明喻的典型形式是:

甲像乙。

例如:

叶子出水限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喻词。

暗喻的典型形式为:

甲是乙。

例如:

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

除此暗喻还有许多变体值得注意:

①本体和喻体是修饰关系。

例如:

从喷泉里喷出花的海洋,(“花”修饰“海洋”)

②本体和喻体是注释关系。

例如:

我爱北京——祖国的心脏。

3、借喻。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借喻的典型形式为甲代乙。

例如: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4.博喻。

连用几个比喻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例如:

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要紧不过的了,正如盖房子首先要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要订好计划一样。

(五)比喻的作用

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4、化冗长为简洁。

 

【比拟】

(一)概念:

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

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几种形式。

事实上,前一种形式是把事物“人化”,后两种形式则是把人“物化”或“把甲物乙物化”。

(二)种类:

1、拟人。

例如:

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绕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2、拟物。

例如:

指导员讲得真来劲儿.嘎子竖起耳朵听。

(三)比拟的作用:

1、色彩鲜明;2、描绘形象;3、表意丰富。

(四)运用比拟应注意事物本身的特征。

(五)比喻和比拟的不同点。

1、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摸写本体,重点在拟,如拟人,因人是有生命有感情的,所以通过联想和移情,变无情物为有情物;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依靠相似点把本体与喻体联系起来,以便形象具体地感知事物,重点在“喻”。

2、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现或不现,但不管是哪种比喻,喻体必须出现。

【借代】

(一)概念:

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式。

这种修辞方式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

(二)借代的种类:

1、用事物特征代本体事物。

例如:

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2、具体代抽象,例如: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3、专名代泛称。

例如:

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4、形象代本体。

例如:

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

5、部分代整体。

例如:

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

6、结果代原因,例如:

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捧腹”是“笑”的结果)

……

(三)借代的作用:

1、以简代繁;2、以实代虚;3、以奇代凡;4、以事代情。

(四)运用借代需要注意。

 

必须抓住事物的最典型特征,对于所借代的事物一般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所交代。

另外,借代的借体和本体事物不能同时出现。

  

(五)借喻与借代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相同点:

它们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2、不同点:

 

①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其只代不喻;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

 

②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借喻中的本体和喻体是相似的关系。

 

③借喻可改为明喻或暗喻,而借代不能。

 

【夸张】 

(一)概念:

 

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二)种类:

 

夸张可分为三类,即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

 

1、扩大夸张:

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

例如: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

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

例如:

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3、超前夸张:

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

例如:

农民们都说:

“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 

(三)夸张的作用:

 

1、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2、烘托气氛,创造气氛。

 

3、增强联想;增强感染力。

 

(四)运用夸张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所以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生活的根据。

 

第二,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

 

第三,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就很少用甚至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

 

【对偶】 

(一)概念: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二)对偶的种类:

 

1、正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

 

a.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

 

b.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

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如:

 

c.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根据上下句的形式又可以把对偶分为严式对偶和宽式对偶,严式对偶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平仄相对、不重复用字。

如例句a。

宽式对偶,五条要求中只要有一部分达到就可以,不很严格,如例句c。

 

(三)对偶的结构:

 

1、成分对偶。

例如:

 

然而我的坏处,是在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而后者尤与时宜不合。

 

2、句子对偶。

例如:

 

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

 

(四)对偶的作用:

 

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五)对偶与对比的不同点; 

1、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

 

2、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3、对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意义说是对比,就形式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手法的兼类现象。

 

【排比】 

(一)概念: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证据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

 

(二)排比的种类:

 

1、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

例如:

 

延安的歌声 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2、分句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

例如:

 

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清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单句排比 例如:

八路军穿草鞋,把日本鬼子赶下海。

解放军穿草鞋,把蒋家王朝踢下台。

如今八连穿草鞋,把香风毒雾脚下踩。

4、复句排比。

例如:

如果我们能够研制出一种类似 鹰眼的搜索、观测技术系统,就能够扩大飞行员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视敏度。

如果能研制出具有鹰眼视觉原理的“电子鹰眼”,就有可能用于控制远程激光制导武器的发射。

如果能给导弹装上小巧的“鹰眼系统”,那么它就可以象雄鹰一样,自动寻找、识别、追踪目标,做到百发百中。

(三)排比的作用:

1、内容集中,增强气势;2、叙事透辟,条分缕析;3、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四)排比与对偶的区别:

1、对称性与平列式。

对偶是二个语言单位(句子或句子成分),而排比是三个以上语言单位(句子或短语)。

对偶必须对称。

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

2、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揭示语,使排体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密集之感。

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联是不重字的。

3、对偶以要求平仄对仗为佳,排比则无此要求。

【反问】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屋常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

例如:

就说蒋筑英吧.已经经过了这样长久的考验,跑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才能由省委的追认满足么?

(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

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用否定式表示肯定的意思。

反问与设问的区别与联系:

1.二者都是“明知故问”,并不要求对方回答。

不同的是:

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则明确表示肯定和否定的内容。

 

2.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

 

3.二者都有很强的表现力,有时可结合起来使用,用反问的意思作设问的答案。

【设问】

设问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回答的修辞方式。

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设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例如:

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

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技术的力量。

【引用】

在说话和行文中,引入现成的语句(包括诗文、成语、谚语等),借以在说明问题、阐明观点时增强说服力,叫做“引用”

引用的种类:

1.明引,直接引用原话,在形式上注明,或者加上引号的。

2.暗引,间接引用,不注明出处,也不加引号,直接把原话融合在自己的话里,或者只引原话的大意。

3.仿引,仿用原话的形式,保留一部分原话,另外换上某些新词。

引用的特点:

1.语言凝练,言简意明。

2.形象鲜明,增强表现力。

(如说明文中引用诗文)

3.加强真实性。

(如引资料)

4.起证明作用。

(如引名人名言或格言等作理论论据)

引用的注意点:

1.一定要正确理解原话的意义。

2.引用原话,不是为特定的需要,一定要忠于原文。

3.引用时要与自己的意思配合得当,避免语意含混不清。

4.引用谬误观点,必须选用对方有代表性的观点,才能反驳有力、中肯。

【对比】

也称“对照”。

把两种互相对立或矛盾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对立方面,并举出来加以比较,形成对照。

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臧克家《有的人》)

对比的作用:

使相反或相对事物的特征或本质突现出来,更为鲜明、突出。

对比与衬托的区分:

1.衬托有主、宾之分,陪衬事物是为被陪衬事物服务的,是为了突出被陪衬事物的。

对比是表明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是平行的并列关系,并无主、宾之分。

2.衬托描写的是两个事物;对比可以是两个事物,也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

3.衬托的修辞效果主要在于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

即俗话所说的“红花还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