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资料 第2讲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含高考真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691371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52.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步步高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资料 第2讲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含高考真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步步高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资料 第2讲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含高考真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步步高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资料 第2讲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含高考真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步步高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资料 第2讲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含高考真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步步高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资料 第2讲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含高考真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步步高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资料 第2讲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含高考真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步步高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资料 第2讲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含高考真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步步高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资料 第2讲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含高考真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步步高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资料 第2讲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含高考真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6.历代农民起义多是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而王安石变法“理财”的措施则集中体现了封建国家与地主之间的矛盾。

7.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已掌握冶铜技术,战国晚期已掌握炼钢淬火工艺,东汉初发明了筒车等鼓风设备。

点拨 筒车是发明于唐代的灌溉工具,东汉的鼓风设备是水排。

8.私营手工业与市场联系较密切,明代中期以后,手工业生产从官营为主转向私营为主。

9.明清时期中国与西方同期产生了手工工场,但中国并没有进入工场手工业时代,更没有发展到工业革命的程度。

10.“工商食官”是指工商业发达,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支柱,而并不是指部分手工业生产由官府垄断。

点拨 “工商食官”意指工商业者依官府生存,本质上反映的是工商官营制度。

11.“商人”一词源于商朝人善于经商,“柜坊”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兼具旅店、货栈的功能。

12.《清明上河图》的史料价值是表明宋代城市商业发展,已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13.重农抑商政策推行的经济基础是封建小农经济大量存在,根本目的是稳定统治秩序,保障财政来源。

14.闭关锁国并不是不对外贸易,而是禁止民间对外贸易,

实质上是政府垄断对外贸易,广州十三行就是例证。

( √

15.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封建制度衰落的反映,阻碍其发展的根本因素也是衰落的封建制度。

考点一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1.耕作方式:

刀耕火种―→铁犁牛耕(主要方式)

发展阶段

耕作方式变化

农具的变化

原始阶段

刀耕火种

石、骨、木

商周时期

石器锄耕(耜耕)

石、骨、木;

青铜农具(少)

春秋战国

铁犁牛耕(发达地区)

铁制农具(发达地区)

汉代

牛耕普及全国

耦犁―→一牛挽犁

唐代

铁犁牛耕

曲辕犁

2.经营模式:

以家庭为单位;

精耕细作;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3.古代水利灌溉

(1)灌溉工具:

主要有翻车、筒车等。

(2)水利工程:

春秋战国的芍陂、都江堰、郑国渠和西汉的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

从汉代起,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黄工程;

西域地区的坎儿井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工程。

4.土地制度

(1)史实

①井田制:

出现于商周时期,是一种土地国有的所有制形式;

春秋时期,井田制崩溃。

②土地私有制:

战国时期,出现了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并延续了两千多年,主要形式有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和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③土地国有制:

北魏、隋唐都曾经实行过均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

唐朝后期,均田制瓦解。

(2)影响

①土地私有、允许买卖带来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造成社会两极分化,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激化了农民与地主、国家与地主之间的矛盾。

②以上矛盾的发展将出现两种结果,一是封建政府采取抑制兼并的措施,使兼并现象得到一定程度

的缓解,二是直接导致农民战争的爆发。

考例1

 从文明传承视角观察农业发展的影响

(2014·

上海高考)炎帝是我国传说时代的英雄,又称神农氏。

据传他使用“焚林而田”的耕作方法,还发明耒、耜等生产工具。

这些传说(  )

A.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

B.可以作为中国原始农耕的直接证据

C.是一种没有史料价值的想象

D.证明了炎帝的真实存在

知识定位 古代中国的农业及史学研究方法

史料辨析 炎帝相关事迹没有文字记载,仅属于口述史料范畴(传说),不可以作为论证传说所涉历史事例的第一手资料,但可以作为研究民俗史、文学史等的重要史料,排除B、C、D三项;

对炎帝在农业领域贡献的相关传说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答案选A。

答案 A

影响史观和史料运用的因素

1.研究者的立场、方法不同;

2.时代局限性等。

考例2

 历史与现实的关联,关注历史上的“三农”

广东高考)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买卖”的现象,这表明当时(  )

A.井田制瓦解B.分封制恢复

C.均田制受到破坏D.“市”突破空间限制

知识定位 土地制度——唐代——均田制

调动知识 材料中的“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买卖”表明当时唐代土地兼并盛行,这致使土地制度遭到破坏,即均田制遭到破坏,故C项正确。

井田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瓦解,A项不符合史实;

B项与材料无关;

D项材料不能体现且不符合史实。

答案 C

高考历史概念术语辨析——说明、表明

“说明”“表明”的含义相似,在客观题、主观题设问中均大量存在。

一般从以下两个角度把握:

(1)强调从材料本身的信息得出结论,立足题干内容、信息是得分关键。

如2014年广东卷第13题,江苏卷第4题、全国课标卷Ⅰ第27题等皆为此类。

(2)含有分析、阐述之意,多用于问答题设问中,需主观分析得出相应结论。

如2014年天津卷第12题“分析材料三,说明宋代的商业状况和商业政策”。

考点二 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

核心词:

经营形态、手工工场、“丝国”“瓷都”

1.经营形态:

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

2.主要行业:

冶金(铜、铁、钢)、制瓷(青、白、彩)和丝织(苏州、杭州)、棉纺织(元代松江,明代后期成为主要衣料)。

3.发展历程:

原始社会晚期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夏商周时期由官府垄断;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三种主要形态;

明中后期出现雇佣劳动关系。

4.主要成就:

丝织品和瓷器是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

5.发展特征:

规模巨大,分工细密;

技术先进,工艺精湛;

素称发达,世界领先;

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考例3

 关注历史阶段特征——明清区域分工与资本主义萌芽

全国大纲高考)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当时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芜湖浆染,故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

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  )

A.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

B.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

C.手工业技术水平日趋平衡

D.抑商政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

知识定位 明清——阶段特征——区域分工

解题关键 根据题干材料中“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等信息说明商品生产的区域化分工十分明确,故本题选择A项;

B项没有反映出材料主旨,C、D两项材料中没有反映。

区分选择题求答项限定词——体现与反映

“体现”“反映”主要说明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

不是表面的,而是深层的;

不是现象,而是本质。

但是“反映”有时在文字材料型选择题运用时,有可能就是对材料的内容理解;

“体现”在结论型选择题运用时,就是获取历史结论或者寻找支撑题干结论的史实。

考例4

 从东西方文明交融视角审视手工业发展

海南高考)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氏锦”。

这表明(  )

A.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

B.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

C.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

D.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

知识定位 唐代——丝织业、丝绸之路——文明交融

把握题眼 立足于材料信息把握命题立意是得分关键,“西方丝织品输入中国”“中国也仿制加工生产西方丝织品样式”仅能体现东西方商品的交流与文化的相互影响,除D项外,其他备选项均不能从材料中直接体现。

答案 D

(1)私营手工业与市场联系较密切,明代中期以后,手工业生产以官营为主转向以私营为主。

(2)明清时期中国与欧洲同期形成了手工工场生产方式,但中国并未进入工场手工业时代,更没有发展到工业革命程度。

(3)丝绸与瓷器皆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明的象征,常用常考的相关史实还有:

元代烧成青花瓷和釉里红,开始进入彩瓷时期;

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

清代出现了粉彩和珐琅彩瓷。

考点三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时期

发展表现

阶段特征

先秦

①商朝人善于经商,是“商人”的来历。

②打破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

③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兴起和繁荣发展

秦汉

①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

②商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但还是有所发展

隋唐

①长安、洛阳等城市商业繁荣。

②农村集市(草市)贸易发展起来。

③出现柜坊和飞钱

宋元

①商品种类繁多,东京城市商业发达。

②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③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④元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商品品种齐全

打破时空限制,商业贸易发达

明清

①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出现专业性工商业城市。

②大量农副产品如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③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

④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如徽商和晋商

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考例5

 关注材料信息提取及基础知识的识记

福建高考)乾隆以后,“关东每岁有商船二三千只至于上海”,“载豆、麦、杂粟,一岁三运以为常”。

据此,判断有误的是(  )

A.商品经济繁荣B.长途贩运发达

C.区域经济发展D.抑商政策改变

知识定位 清朝——商运——主干知识

辨析选项 中国古代从战国时期到1840年之前,重农抑商政策始终贯穿其中,D项符合题意。

从材料中的“商船”判断A项正确;

“载豆、麦、杂粟,一岁三运以为常”判断B项正确;

材料反映了北方豆麦杂粮成为江南重要的粮食市场,C正确。

考例6

 关注文化传承与商业发展的互动关系

海南高考)明中后期介绍商路、商业信息的书籍大量出现,徽商黄汴的《天下水陆路程》记载了全国143条水陆交通路线的里程。

这说明(  )

A.社会经济发展促成知识结构的更新

B.印刷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C.商业类书籍为士子科举的必读书目

D.商人成为知识的主要生产和传播者

知识定位 明清——历史文献与交通——信息提取

把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