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湿地公园发展规划报告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685021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87.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湿地公园发展规划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北京市湿地公园发展规划报告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北京市湿地公园发展规划报告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北京市湿地公园发展规划报告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北京市湿地公园发展规划报告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湿地公园发展规划报告Word格式.docx

《北京市湿地公园发展规划报告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湿地公园发展规划报告Word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市湿地公园发展规划报告Word格式.docx

2001、2002年,北京市政府先后审议通过了《北京市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北京市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1—2010年)》;

2005年北京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本市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

2005年经建设部批准同意翠湖湿地为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至此,翠湖湿地公园成为北京第一个得到正式批准,建立起来的湿地公园。

2006年北京野鸭湖湿地也随即被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

2个国家级湿地公园的建立标志着北京市湿地公园的发展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时期,许多地方也相继开始在各类公园中建立湿地展示区,北京市开始进入湿地公园的全面发展时期。

2007年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与市发改委等部门联合编制《北京市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07—2010)》,提出了北京湿地保护与恢复的10项重点工程。

先后建立了野鸭湖自然保护区、怀沙怀九河自然保护区等6个湿地自然保护区、2个国家级湿地公园。

2009年5月,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组织编写了《北京市级湿地公园建设指导书》、《北京市级湿地公园评估指导书》,使全市湿地保护总面积达到2.11万hm²

,使全市41%的湿地得到了有效保护。

随着北京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加之城市环境容量越来越小,预留一定面积的自然区域,特别是保留一块属于人们能够亲近的湿地,不仅可以使城市环境的内容更加丰富、多样,而且可以为人们提供更为优美的休闲娱乐场所。

因此,全面规划,统筹布局,大力发展不同层次、不同级别的湿地公园,已迫在眉睫。

1北京湿地公园发展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北京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给人们留下的自然空间越来越小,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越来越向往空旷、辽阔的自然环境,越来越向往山水花鸟给人们带来的快乐。

于是,沟渠旁、池塘边便成了人们散步游乐的场所,但这些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渴望。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地方或企业开始自行规划和建设湿地公园,这些公园的建设虽然可以为人们提供一部分赏景、游玩的场所,但由于已经建立的湿地公园缺少一定的湿地理念和地域特色,其规划与建设具有盲目性,缺乏科学指导,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远远滞后于北京市城市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发展建设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1.1空间布局不均衡,缺乏立足全局的发展规划

湿地公园的建设各区县之间分布不均衡,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可能同时建设几个湿地公园,而很多地方可能还没有建设的构想;

同时,由于经济条件或人们思想意识的限制,湿地并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导致北京市湿地公园的建设在空间布局上缺乏整体性、不同类型湿地公园分布也不均衡,缺乏全局统筹规划和科学指导。

1.2建设主题不突出,缺乏湿地内涵

自发规划和建设的湿地公园,没有全面诠释湿地公园所具备的特征以及湿地公园建设必须具备的要素。

其建设内容主要还是借鉴城市公园、园林规划等设计模式,基本脱离湿地生态系统所具有的独特性,也没有考虑其显著的生态功能和科普宣教价值,湿地特征不明显,主题不突出,缺乏正确的湿地理念引导,尤其是缺乏湿地生态保育和科普宣教理念。

建成后的湿地公园往往和城市公园、水上乐园、园林公园等混为一谈,没有湿地的典型特征和代表性。

1.3湿地保护与利用不能协调发展

有些已建和在建湿地公园在建设目标上多注重了经济收益,而忽略了湿地公园“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合理利用湿地资源”的目的,对于有些需要抢救性保护或恢复的湿地,没有及时有效地建立湿地保育区,有的较全面进行了开发建设,但却在这个过程中造成了对湿地的破坏。

有些湿地公园初期的保护与建设都很理想,但后期的管理不能及时到位,造成了保护与利用的不协调。

1.4湿地公园管理体系不完善

原有湿地公园多属于地方或者企业自发建设、自主管理,缺乏各级湿地主管部门之间的沟通和联系,从北京市来看,没有建立起湿地公园统一管理的系统和渠道。

在具体湿地公园内部,没有建立完善的公园管理机构和配备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公园内缺乏湿地的保护、监测、科普宣教等职能,公园建设与管理自主性较强,缺乏全局的有效管理。

2北京市湿地公园发展规划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2.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题;

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

以保护或恢复湿地的生态特征和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为前提;

以充分发挥湿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目标;

以其充满野趣的湿地自然景观为特色;

以展示湿地生态功能为基础,通过各项湿地保护和恢复工程的实施和开展各种形式的湿地体验休闲和科普宣教活动,达到保护湿地的宣传作用,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湿地的有效管理。

2.2规划原则

保护优先,科学修复。

以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稳定、保护或恢复湿地生态功能和湿地生物多样性为前提,通过适度人工干预,保护、重建、恢复湿地的生态功能。

适度开发,合理利用。

在不影响湿地质量的前提下,通过构筑适量的人工设施,展示湿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实现湿地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其生态、环境与社会效益。

立足现状,科学布局。

湿地公园建设要根据湿地生态现状及湿地所在区域的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情况,考虑区域均衡性,科学布局湿地公园数量和具体建设内容。

统筹发展,有序建设。

在充分考虑到湿地公园合理布局的前提下,优先抓好特殊生态功能区和湿地景观比较丰富、现有条件比较成熟的湿地分布区分批实施、分期建设湿地公园。

因地制宜,体现特色。

根据北京市不同区域内湿地的特点、保护目标及社会需求,因地制宜展示湿地景观和湿地文化等功能,体现北京湿地应有的自然景观及历史文化特色。

2.3规划目标

2.3.1总体目标

到发展规划期末(2020年),在北京全市范围内,建成一个布局合理、建设规范、内涵科学、管理有效的由国家、市、区县等各级各类湿地公园构成的湿地公园体系,使北京市湿地公园内的湿地得到有效管理。

2.3.2阶段目标

(1)近期规划(2010—2015年)。

新建区县级或者市级湿地公园23个,使湿地公园总数达到25个;

力争升级1个为国家级湿地公园,使北京市国家级湿地公园总数达到3个;

通过湿地公园建设,使北京湿地受保护面积在2009年基础上增加4886.7hm²

左右;

基本健全湿地公园管理体系,在已建立的湿地公园中,使80%以上的湿地公园有健全的管理机构和工作人员,90%的湿地公园具备完善的保护和管理设施。

(2)远期规划(2016—2020年)。

新建区县级或者市级湿地公园总数26个左右,湿地公园总数达到51个。

力争升级2个为国家级湿地公园,使北京市国家级湿地公园总数达到5个;

通过湿地公园建设,使北京湿地受保护面积在2015年基础上增加6657.6hm²

健全湿地公园管理体系,在已建立的湿地公园中,使90%以上的湿地公园有健全的管理机构和工作人员,100%的湿地公园具备完善的保护和管理设施。

3北京市湿地公园发展总体布局

3.1北京市湿地公园的分区

3.1.1分区原则

(1)区域空间分异原则。

由于区位地形地貌、植被覆盖、水系分布等地理要素空间分布的差异性,功能分区要考虑北京不同地理区域(山区、丘陵和平原地带等)的生态特点,湿地空间分布差异以及湿地植被覆盖度空间异质性等。

(2)区域整体优化原则。

湿地公园建设不仅要从空间上协调各级各类湿地公园建设的均衡性,还要从城市总体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通过湿地公园建设实现社会经济文化与湿地保育的协调发展;

同时也要考虑各区县湿地公园建设内容和建设规模的均衡性。

(3)区域生态安全原则。

湿地公园功能区划应根据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连通性和稳定性,以避免城市发展建设对湿地生态系统造成干扰作为原则,从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的角度出发,通过湿地公园的建设实现对湿地的有效管理。

(4)资源合理利用原则。

湿地公园功能区划应符合湿地资源合理利用和有效管理的原则,同时要保留湿地蕴含的历史文化遗迹和乡土文化景观,并将其视为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特色体现。

充分发挥湿地的科普宣教、文化游憩等价值,推动湿地生态旅游,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3.1.2分区方法

根据北京市湿地空间分布总体特点,考虑到不同区域自然地理特征、行政区域和流域连续性以及实际可操作性;

结合北京市生态安全格局、北京市生态功能区划、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现状、地形地貌、水系、社会经济发展及土地利用规划等空间属性数据,遵循功能分区原则,借助ArcGIS下的空间叠加方法,划分北京市湿地公园建设功能区。

3.1.3分区结果

(1)功能区划。

北京市湿地公园建设划分为4种类型,分别为限制发展区、适度发展区、重点发展区和优化发展区,功能区特征和建设要求见表1和图1。

表1功能分区类型、特征及其建设要求

编号

一级分区

功能区特征

功能区建设要求

1

限制发展区

人为干扰强度较小,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尚未开展。

水源主要来自天然降水、上游过境水以及泉水等,水源充足,水质好

加强湿地水源涵养工程建设,积极恢复湿地动物适宜的生境,严格保护湿地,不宜开展湿地生态旅游

2

适度发展区

人为干扰强度较小,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水源主要来自天然降水、上游过境水以及泉水等,水源充足,水质较好

维持湿地生物多样性,突出湿地自然景观建设,加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

在保护湿地的基础上,发展湿地生态旅游

3

重点发展区

单位面积水网密度较大、空间扩展性较强、交通发达,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内涵。

水源主要来自天然降水、上游过境水和少量中水,水源较充足,水质基本满足景观用水要求

丰富湿地生物多样性,在加强湿地动物生境恢复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湿地恢复和景观建设工程,大力发

展湿地生态旅游

4

优化发展区

各项基础建设较成熟,历史文化底蕴较深厚,湿地公园建设空间扩展性较小,水源主要来自天然降水、上游过境水以及中水等,水源不足,水质较差

保障湿地生态需水,完善现有水质恢复工程,对原有人工化建设进行生态化处理,突出湿地科普宣教和

生态旅游建设

图1北京市湿地公园功能区划图

①限制发展区。

划分依据:

湿地全部或者部分属于自然保护区和饮用水源地保护地范畴。

该区湿地水资源丰富,水质好,山区低洼地带湿地植被覆盖度高,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

建设要求:

限制发展区包括北京市北部和西南部的交通不便的偏远山区;

湿地类型以河流湿地为主;

受到区位自然条件和敏感区(水源涵养区和自然保护区等)管理要求,在本次湿地公园规划期内不宜广泛进行各级各类湿地公园建设,并限制人工设施建设;

除个别湿地外,处于偏远且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的湿地不纳入规划。

②适度发展区。

适合湿地公园建设的湿地空间范围扩展性较小,且人口相对较少、各项基础建设相对滞后;

该区湿地水资源较丰富,水质较好,山区低洼地带湿地植被覆盖度较高,平原区多分布有人工植被。

建设要求:

适度发展区主要分布于北京的远郊山区;

湿地类型以河流湿地和库塘湿地为主。

该区湿地公园建设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