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考试试题库.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56847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8.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辩证法考试试题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自然辩证法考试试题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自然辩证法考试试题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自然辩证法考试试题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自然辩证法考试试题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辩证法考试试题库.docx

《自然辩证法考试试题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考试试题库.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然辩证法考试试题库.docx

自然辩证法考试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65个

1.自然辩证法: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指导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理论武器。

它既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科学方法论。

2.自然界:

是指有内在联系的“过程集合体”。

3.自然观:

研究自然界、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中形成的对自然界总体的、根本的看法。

4.观察方法:

指人们为了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通过感觉器官和借助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的仔细查看、记载、叙述自然界发生的现象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5.实验方法:

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利用一定的科学仪器设备,在人为控制的环境中,

或特定的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检验的科学研究方法。

实验:

人们利用一定的仪器、工具,对研究对象加以人为改变以使精确认识研究对象。

6.科学方法:

科学认识的主体为了正确反映、复制客体,使用主观手段的总和。

7.科学问题:

科学研究过程中,科研主体在一定时代条件和背景下,提出的科学理论和科学实践中未解决的矛盾,它是科学研究的起点。

8.科研选题:

在科学问题的引导下选择和形成今后所要研究课题的过程。

9.观察:

有意识、有目的地感知研究对象的过程。

10.实验:

人们利用一定仪器、工具,对研究对象加以人为改变以便精确认识研究对象。

11.科研中的机遇:

科研中,特别是观察和实验中,由于某些意外和偶然发现,导致科学认识上重大突破的过程。

12.科学思维的逻辑方法:

运用概念、判断、推理思维形式对研究对象进行间接认识的思维方法。

13.分析:

在思维中把研究对象分解为不同方面、部分、特点和属性。

14.综合:

在思维中,在分析的基础上,将事物的各个方面、部分和领域联系起来,形成对事物总体的认识。

15.归纳法:

从个别到一般,发现每个个别事物都具有某种属性和特点,形成一般结论。

16.完全归纳法:

对一个事物的全体对象进行概括后,得出的一般性结论的方法。

17.简单枚举法:

根据某一属性在部分对象中重复出现,从而对该事物做出一般结论的方法。

18.演绎法:

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方法。

即从已知的科学原理、结论出发,推知某一事物的本质或规律的方法。

19.形象思维:

具体反映事物形态形式的基础,通过形象联想和形象想像对事物本质认识的方法。

可分为:

形象联想和形象想像。

20.形象联想:

不改变头脑中已有形象,由已有形象推知研究对象的形象。

21.形象想像:

对头脑中已有形象进行加工、重组形成新的形象。

22.直觉思维:

不经过一定逻辑规定和思维程序,而直接把握事物本质。

具有如下特征:

A.认识产生突发性,无过多生理、心理准备。

B.认识过程的突变性。

C.认识成果的突破性。

23.逻辑思维:

运用概念、判断、推理思维形式对研究对象进行间接认识的思维方法。

24.创造性思维:

思维对感性材料和已有知识进行思考时不受某种固定的逻辑约束,而是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思维方式。

具有多种表现形式:

想像、猜想、联想、幻想、灵感等。

25.科学概念:

表达同类事物共同属性的认识形式。

26.科学定律:

反映研究对象之间内在的、必然的联系的认识形式。

27.科学假说:

依据一定的科学事实与理论对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作出推断性的认识。

28.科学理论:

经实践验证的正确反映研究对象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

29.科学进化:

人们的认识没有突破原来的理论框架,仅是对原有的补充、完善,无创新性理论出现。

30科学革命:

人们对自然界认识的重大理论成果之上出现全新的理论、观念或研究方法。

31.技术改良:

不改变原有技术体系,仅对其做出局部革新、调整,以提高原技术体系的功能。

32.技术革命:

人们对自然界认识取得重大成果,将成果用于社会生产引起整个技术体系的根本变革。

33.范型:

在前科学发展阶段,在众说纷纭中有一个理论独占熬头,终于被科学工作者所接受,这就是范型。

34.范式:

指对人们的科学认识活动起着指导和支配作用的理论框架或模式。

35.系统:

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按照一定的方式相结合,具有一定功能的整体。

系统方法:

把研究对象当作一个整体,研究要素之间,要素与整体之间,要素与外界之间关系的方法。

36.开放系统:

与环境既交换物质,又交换能量的系统

37.非线形系统:

把存在着自催化、正反馈的非线形相互作用的系统成为非线形系统。

38.涨落:

在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内部随机因素的影响下,系统的总量很难维持稳定,呈起伏状态。

39.稳定:

自涨落出现后,能保持或恢复自身状态的系统,这种对涨落的不变性就是系统的稳定性

40.有序:

事物之间有规则的联系。

41.无序:

事物之间无规则的联系。

42.进化:

反映一个事物在演化过程中性质有无序到有序,有低序到高序的过程。

43.熵:

度量无组织状态和混乱程度的物理量。

44.耗散结构:

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

使系统形成更加稳定的结构。

45.层次结构:

若干要素经相关关系构成的系统,再通过新的相干性效应,逐级递进形成的层次结构。

46.生态文化:

面对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及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造成的压力,一些思想家出于对人类生存状态和前景的优患意识,结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成果,从深层次上反思人与自然的应有关系,提出了各种不同内容和形式的理论主张称为生态文化。

47.何谓布朗克现象:

是指一种理论虽已被实验所确证,但并不总能得到普遍承认,与此相反,被大量实验所否定了理论,也不总是被抛弃的现象。

48.科学:

就是正确的反映自然对象及其规律的知识体系。

49.技术:

是人类为满足社会需要,利用自然规律在改造和控制自然的实践中所创造的历史劳动手段、工艺方法、技能体系的总称。

50.知识经济:

是以知识为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以科学技术为核心,所有的经济行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都依赖于知识的存在和知识的创新的新经济。

51.知识体系:

完整反映人类科学认识的知识体系。

52.格式塔转化理论:

同一事物形态的观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

53.线性系统:

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简单,是一种单值单向对应性关系。

54.科学事实:

就是人们通过观察、实验而获取的经验事实。

55.科学问题:

科学研究过程中,科研主体在一定时代条件和前景下,提出的科学理论与科学实践之间未解决的矛盾,它是科学研究的起点。

56.科学概念:

是在科学认识中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57.人化自然:

是人类实践手段所及从而变革了的那部分自然界。

58.类比法:

是根据两类现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类似或同一,推断它们在其它方面也可能类似或同一的逻辑思维方法也叫类比推理。

59、科学方法:

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为了达到特定的研究目的,完成特定研究任务而沿着正确的道路进行,实行的各种主观手段的组合。

60、格式塔转换理论:

同一事物形状的观察,不同人有不同的观点。

61、环境:

对一个系统产生影响,又不是系统构成部分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62、功能:

在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上表现出来的能力。

63、平衡系统:

系统内部各个要素面临的条件,状态是相同的均衡的,无宏观的交换和交流关系。

64、近平衡系统:

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有差异,这些差异的相互作用是按线性关系表现出来的。

65

、远离平衡系统:

系统内部所具有的条件、状态存在明显的差异,有交流、交换,是系统进化的条件。

二、简答题:

33个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答:

1自然观:

以各种不同形式相互转化为中心和流动循环的自然观。

2科学技术方法论:

以实验和假说相结合的辩证综合方法论。

3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力的构成因素,它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杠杆。

2.系统进化的条件和根据是什么

答:

从外部获得物质、能量和信息是系统进化的条件、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是系统进化的依据。

3.科学假说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及提出的原则

答:

作用:

A.对人们的认识具有导向作用。

B.是通向科学理论的桥梁。

C.激发创造性思维的媒介。

D.各种假说之间的争论有利于科学认识的深化。

提出原则:

A.解释性原则:

对某一研究领域中的所有现象进行合理解释。

B.对应原则。

C.简单性原则。

D.可检验原则。

4.怎样理解自然辩证法各项科学内容间的相互关系

答: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内容有3个部分:

自然观、科学观和方法论。

(1)它们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反映了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观与社会历史观在自然实践基础上的统一性。

2)自然观和自然科学是对自然界的反映,

自然观和科学观决定科学方法论,自然观导致科学观的产生。

(3)科学观对自然科学具有指导作用,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可提升为科学观。

(4)自然观指导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的发展制约着自然观。

(5)科学方法论既推动自然科学的研究,又推动认识改造自然界。

5.辩证法的基本思想

答:

1从辩证唯物主义和自然科学发展规律出发,主张物质是运动的,各种运动形式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主张以科学知识为基础并在科学思想的高度上进行哲学抽象自然观。

2主张以科学社会学和技术社会学的研究为基础,进而对科学技术与其他社会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做价值论分析,和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外部动力及其社会控制进行研究,寻找出科技、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科学观。

3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出发,

着力研究在科学技术活动中普遍使用的各种方法起作用的条件、制约因素以及它们的总体结构,概括和总结当代科学和技术研究活动进行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抽象,形成对科学技术活动的系统认识科学方法论。

A.自然观:

以各种不同形式相互转化为中心和流动循环的自然观。

B.科学技术方法论:

以实验和假说相结合的辨证综合方法论。

C.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力的构成因素,它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杠杆。

6.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

一切僵化的东西融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作永久存在的特殊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是发展的、变化的。

7.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产生的直接理论前提是什么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科学前提是什么

答:

1十九世纪具体科学的发展成就是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思想产生的科学前提。

2

德国的古典哲学和黑格尔的辩证法是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思想产生的哲学前提。

8.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关系是什么

答:

二者的区别:

1研究对象不同:

自然辩证法以科学技术本身为研究对象,自然科学则以天然物或人工物为研究对象。

2研究目的的不同:

自然辩证法探究科学技术活动中运用什么样的方法研究世界以及这种方法的有效性,探究科学技术究竟在社会生产和社会活动中发生了什么效应以及这种效应的价值。

自然科学则通过抽象揭示研究对象如何存在、如何演化、进而对它们进行理论解释和行为预测。

二者的联系: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以自然科学的成果为基础,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成果反过来又对自然科学的研究起指导作用,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9.近代自然观的缺陷是什么

答:

1机械性。

它认为自然界的各种现象早在空间上并列,没有时间上的发展。

从根本上否认事物的矛盾,否认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

2形而上学性。

以机械运动、力学尺度说明一切,看不到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从而否认自然界各种运动形态间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

10.进化和退化的关系是什么

答:

区别:

进化使反映一个事物在演化过程中性质由无序到有序,由低序到高序的过程,

在系统进化的过程中,系统的特点、属性增多,适应环境能力增强、系统结构优化。

退化是反映一个事物在演化过程中性质由有序到无序,由高序到低序的过程。

在系统退化的过程中,

系统的特点、属性减少,适应环境能力减少,系统结构恶化。

联系:

进化和退化是系统演化过程的两个相反的方向,它们相互包含即进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