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识与能力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680525 上传时间:2022-11-1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5.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知识与能力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知识与能力Word格式.docx

《教育知识与能力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知识与能力Word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知识与能力Word格式.docx

《大教学论》是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萌芽

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泛智教育),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

杜威:

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以儿童为中心”“从做中学”

《民主主义与教育》: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

布鲁纳:

发现式教学,提出学科结构理论

赞科夫:

《教学与发展》,三大原则:

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

根舍因:

范例教学模式(对数学教育影响很大)

课程现代化的三大代表:

布鲁纳、赞科夫、根舍因

中学教育科研方法:

调查研究法、观察法、实验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历史研究法。

掌握教育的涵义及构成要素;

广义的教育:

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等素质发展的活动就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

学校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

构成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中的主导因素,是承担教的职责、施加教育影响的人。

特点目的性和专业性。

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以一定方式接受教育影响的人。

特点有发展性和不成熟性、可塑性和可教性、能动性和主动性。

教育内容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传授的知识、思想观念等内容。

特点目的性和价值性、发展性、形态的多样性。

三要素的关系:

在三要素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和矛盾

了解教育的起源、基本形态及其历史发展脉络;

教育的起源说有三种观点

生物起源说:

利托尔诺,最明显的错误就是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心理起源说:

孟禄,把教育看成简单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

劳动起源说:

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指导下形成的,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之中。

劳动为教育提供了客观需要和现实条件

教育的发展阶段

原始社会教育:

(1)没有阶级性

(2)传递生产经验(3)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进行

古代教育:

我国4000多年前的夏朝已有了名叫“庠”、“序”、“校”的施教机构,到了殷商和西周又有“学”、“瞽宗”、“辟雍”、“泮宫”等。

四书:

《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

现代教育:

包括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

资本主义教育目的在于为资产阶级巩固和维护其统治及利益服务,既要培养和选拔资产阶级的通知人才,又给予广大的劳动人民一定的文化知识,培养熟练的劳动力。

社会主义学校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现代教育基本特征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

理解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口、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精神文化等的相互关系;

社会生产力与教育

制约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立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与教育内容的选择3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4制约学校机构5制约教学方法、手段、组织形式。

促进作用:

1教育是劳动力在生产的必要手段2教育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手段3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手段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教育

1……决定教育的目的2决定教育的领导权3决定受教育的权利4影响部分教育内容

1教育培养出具有一定阶级意识的人,维护和巩固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2教育通过传播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制造一定的社会舆论、形成社会的道德风尚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3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教育与社会文化

制约:

文化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教育目的的确立、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教学方法的运用,文化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力量

促进:

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

教育与人口:

(1)人口影响着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与战略重点

(2)人口的数量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教育经费(3)人口结构对教育结构的影响(4)人口质量影响着教育质量

理解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人的个性形成,以及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及它们在人的发展中的各自作用;

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

1教育要遵循人的发展顺序性,循序渐进促进人的发展2教育要遵循人的发展阶段性从实际出发进行教育3教育要遵循人的发展不平衡性,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4教育要遵循人的发展互补性5教育要遵循人的发展的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

(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人身心发展的差异性

(3)遗传素质的成熟过程制约着人的发展进程

环境对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环境是人的发展的现实基础2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对象、手段、资源、机遇3人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的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为什么?

1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和系统性2由专门的教师队伍施教3基础教育是人身心发展的关键年龄阶段的教育

了解青春期生理的变化,包括中学生的身体外形、体内机能、脑的发育、性的发育和成熟。

青春期11-18岁,相当于初中到高中毕业这个阶段

(1)身体外形的变化,身高增长,体重增加、

(2)内脏器官机能逐步健全

(3)第二性征出现和性成熟(4)神经系统基本成熟

理解义务教育的特点;

了解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

了解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熟悉我国当前的学制。

义务教育:

是根基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义务教育特点:

强制性(义务性),最为国民基础教育,是每个社会成员都必须接受的。

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无论是否愿意,都必须接受义务教育,否则国家法律机关将强制执行;

免费性(公益性),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动员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学校应积极改善办学条件,为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父母和监护人负有保护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责任;

普及性(统一性),面向所有的适龄儿童。

掌握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

了解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教育方针,熟悉国家当前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及实现教育目的的要求;

了解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及其相互关系。

教育目的层次结构:

国家的教育目的、学校的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

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

规定吧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一个总的要求

教育方针:

是把国家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教育目的强调教育活动要达到的最终结果,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培养目标:

根据学校的办学宗旨,确定的学校培养的人才的层次规格、学生完成学业后的出路去向等事项。

教育目的的意义:

1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有导向作用2对贯彻方针有激励作用3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

社会本位论认为教育目的是由社会的需要所决定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就是教育要追求的根本目的,教育应该按照社会对个人的要求来设计。

其代表人物有德国哲学家托尔普、法国思想家涂尔干、德国教育家凯兴斯坦纳等人。

社会本位论从社会需求出发来选择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具有进步意义,但是完全抹杀个人在选择教育目的过程中的作用,并以此来排斥教育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片面的。

个人本位论主张提出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

其代表人物主要有卢梭、福禄培尔、佩斯泰洛齐等这种理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进步性,在反对封建神学对人们思想的禁锢,反对封建专制强加于人的教育要求,提出个性解放,要求尊重人的要求,人的价值等。

但是,片面强调个性发展也是极其错误的。

马克思的人的发展,实际上是指在人的劳动能力全面发展即人的智力体力的全面协调发展,也包括人的道德发展。

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根据

人的全面发展基本观点:

1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2就是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3机器大生产提供了人全面发展的可能性4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人的全面发展拓通了道路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

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教育方针

1957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等几个方面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正式确认了这一教育目的,并提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教育方针。

1981年,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

“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者”

素质教育基本观点: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3要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重点4要观察与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与教育的各个方面

(二)中学课程

1.了解不同课程流派的基本观点,包括学科中心课程论、活动中心课程论、社会中心课程论等;

理解课程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儿童、社会以及学科特征等。

课程流派包括学科中心课程论、活动中心课程论、社会中心课程论等。

1.学科中心课程论:

学科课程是指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知识所组成的教学科目。

代表:

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

2.活动中心课程论:

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对立,它打破学科逻辑系统界限,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的活动改造其经验,促进其生长》主要有卢梭、杜威。

3.社会中心课程论:

主要代表人物有布拉梅尔德、弗莱雷等

2.掌握基本的课程类型及其特征,其中包括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

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显性课程、隐性课程等。

课程:

只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

具体表现形式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

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年该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包括指导思想,培训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实施与评价,课程管理等

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某门课程的内容及其实施。

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作用:

是编写教材、教学、评估与考试命题的直接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对教师工作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包括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

课程作用:

1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教育人才的保证2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是联系师生的纽带3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和教学手段的应用的根据4是国家对学校教学进行检查和监督的依据

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

是儿童、社会和学科。

1社会经济政治等对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