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环保美学的沟通PPT资料.ppt
《中国传统文化与环保美学的沟通PPT资料.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文化与环保美学的沟通PPT资料.ppt(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那么,从史书记载来看,世界上最早的“环境保护部”就诞生在中国。
古代管环保的部门,名称自然不叫“环保部”。
据清黄本骥编纂的历代职官表记载,中国古代早期的环保部叫“虞”,“虞”,既是机构名,又是官衔,其很大一部分职能与今天的环保部相同,但所管理的范围更大,山、林、川、泽的保护与治理,都是“虞”的职责。
舜所设九部委中就有环保部“虞”。
虞的编制不小,第一任虞官名叫伯益。
关于伯益就任,还有段故事。
当时,舜征求各部落首领意见,问谁能帮他掌管山林、川泽、草木、鸟兽,大家一致推荐了伯益。
但伯益开始并不愿接受这个“环保部长”,希望把此职位让给朱、虎、熊、罴等人。
舜也干脆,当即表示让他们与伯益一起来负责“环保部”,伯益这才当了舜的“环保部部长”,朱、虎、熊、罴4人任“环保部副部长”。
舜也因为重视环保而受到臣民拥护。
舜在位时其国号称“有虞”,故史书称他为“有虞氏帝舜”。
这个“虞”字到底怎么来的?
或许与他所设的负责环保部“虞”有关。
尚书尧典中也记录了舜任命伯益做“环保部长”的事。
有学者认为,舜所设的“虞”,应是世界上最早的“环保部”,伯益是最早的“环保部长”。
伯益这位“环保部长”做得相当称职。
从史书记载和传说来看,伯益是嬴姓始祖,治水专家大禹的得力助手,他发明了打水井,以使人类饮用水源免受污染;
他还是动物保护权威,即汉书地理志中所谓“伯益知禽兽”。
另传,山海经也是伯益写的。
舜设立“环保部”一事,虽然并未被现代考古发现所证实,但“虞”作为环保机构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却是不争的史实。
周与前面的夏、商两代一样,中央机构实行“大部制”,但周代“环保部”编制更大,被进一步细化为山虞、川衡、林衡、泽虞等四个平行部门,统统归“地官司徒”领导。
其中,山虞的地位最高,美国学者埃克霍姆称之是世界上最早的“山林局”。
秦汉时虞被“少府”替代,到三国之后,又恢复了“虞官”。
唐、宋、明、清诸时期,朝廷均设有虞衡司,此司即“虞部”,属于最大中央部委工部的下属机构。
二、中国古代灯饰的环保美学今天,节约能源成为人类的终极目标,而早在唐代,省油灯便开始为人类省下光明的成本。
2010年7月,在上海世博会上亮相的西汉时长信宫灯,更是将中国人两千年的节能历史带到世人眼前。
收藏一盏古灯,不仅留存了昔日的案头必备,更是一段人类追寻光明的历史。
两千年来,青灯黄卷,红袖添香,一盏小油灯已在氤氲中化为光明、希望和温暖。
而当大洋彼岸的爱迪生发明灯泡之后,“开时惟怕冷风侵”的灯,便退出了历史舞台。
不过,有识之士却并未将其遗忘,它们以独特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和深刻的人文情怀正在成为当下收藏界的新宠。
灯的出现,结束了人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传统,灯让文明慢慢起步。
全唐诗中,写到灯的意象共有1563次,可见灯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
看那“犹自残灯照落花”,再看那“夜雨孤灯梦,春风几度花”,今人打趣,这中国古代的灯还能不能亮,否则就没了那份氤氲下的红袖添香。
古人在灯具上花尽心思,由此产生了曼妙多姿的灯文化。
作为见证和记载人类文明进程的灯具,走上拍台,放进博物馆,岁月熄灭了它的灯光,却并未抹去它的风采。
纵观中国古代的环境保护,无论是理论成果,还是具体措施,可谓广博深刻,效果显著。
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就是鲜明的追求国泰民安的政治理想,为今天立下环境保护的理念基础。
宋元省油灯难觅唐代省油灯今天社会有节能灯泡,古代则有省油的灯。
这“省油灯”在世界上非常有名,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他的著作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就赞扬过中国唐宋年间的节油瓷灯,并认为是蒸馏冷制水与蒸汽循环系统前身。
而在南宋诗人陆游的宅居记事中则提到“书灯毋用铜盏,唯瓷碗最省”。
很多人误解为节省金属,其实是节省了油。
藏家薛勇就有这样一件元代的黑瓷节油灯,是一个碗型帯夹层的灯具,上层像个小碗,下层是空心的,里面可以用来装水。
由于当时主要使用油料燃灯照明,而油料遇热后会挥发,因此古代的能工巧匠采用灯具底部加入一定的水,降低油的温度,从而达到省油的目的。
根据一些测试表明,使用省油灯的确能够节省灯油25%至30%,因此在考古中,历朝历代都有大量的省油灯出土。
藏家卿烈军曾经带着一盏唐代省油灯去参加鉴宝节目,当时有观众说这种土灯在他们老家很多,不值钱,但专家依然给出了6000元的参考价,原因是省油灯创烧于唐代四川成都附近的邛窑,此后各地都有仿烧,而这盏省油灯恰恰是唐代邛窑烧制,属于非常难得的第一代省油灯。
长信宫灯亮相世博会不过比起省油灯,更绝妙的是出现于西汉时期的釭灯。
“釭灯”这个字眼,可能大家很陌生,但若说到1968年河北省满城县出土的长信宫灯,知道的人就多了。
它曾经出现在动画片九色鹿的片头,如今作为河北国宝级文物参加上海世博会,在河北馆里展示。
长信宫灯作跪姿宫女执灯形,通体镏金。
宫女梳着发髻,穿宽袖长衣,右臂自然举起,左臂伸向右方,手持灯盘;
最妙处就是她的右臂,实为烟道。
右臂下的灯盘点燃时,灯燃烧排放的烟通过右臂被吸入中空的人体内,而宫女恰在灯火的映照下愈发美丽动人。
所谓“釭灯”就是汉代供宫廷贵族使用的青铜灯,灯的火苗上方带有连着烟管的烟罩,灯烟可以经由罩和管排入蓄水的灯身里达到“取光藏烟”的环保效果。
长信宫灯就是其中最著名的釭灯,也是人们一直以来称颂的古代环保杰作。
而在西方,直到18世纪才有人通过完善灯罩设计从而初步控制油烟污染问题。
其实,除了著名的长信宫灯,诸如凤灯、鼎行灯、牛形灯、雁鱼灯、鹅鱼灯都属于釭灯。
鼎形灯的烟管,是从灯体的肩部伸出,既可做烟道,又兼做灯的把手。
而象生形灯具则巧妙利用形体本身的有机部分作为导烟管,如东汉的错银铜牛灯灯座为伫立状的黄牛,牛腹中空,背负圆形灯盘,灯盘一侧设置扁平把手,便于转动灯盘,盘上饰两片可以灵活转动的灯罩,其中的一片刻镂空菱形斜方格形纹,起到散热、挡风和调光的作用。
长信宫灯三、中国古代建筑的绿色理念天井与天人合一中国的传统建筑和绿色理念很有关系,分两大类,第一类是辉煌的宫殿庙宇等大型建筑,琉璃瓦的顶,木柱子。
但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无论是皇帝的宫殿还是大型的庙宇,建筑内容和结构的形式布置都差不多。
第二类是民居,民居变化很多。
北京四合院,苏州、扬州的厅堂式、花园式,安徽“四水归堂”,四个房子,中间一个天井,云南贵州“四合五天井”,四合院,五个天井,福建“土楼”,广东“碉楼”,还有少数民族的吊脚楼,筒子楼形式各样,但很重要的特点是都有天井,天井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
我们现在住别墅,住公寓,没有天井,而且建筑的理念不一样。
中国传统住宅是以合家团聚为居住特点的,有前房、客厅。
现在我们住的公寓是西方建筑,叫卧室,厕所,厨房,客厅,他是按照功能分类的,而且建筑形式的不知也不一样,最特殊的是我们有天井,为什么有天井?
我们的房子围起来,要安全,要保暖,要遮阳,要避雨,还有合家团聚,所以家上面一个屋顶,这才有吃有喝,有你自己的家庭财富的基本所在地了,所以这就是中国人的智慧。
虽然造了房子,人和自然隔开了,但是不能离开天地用什么方法?
用月老,用天井,与天地相连。
虽然把房子围了起来,但不能离开天,不能离开地,阳光要能照进来,雨要能下来。
这里反映出的需求,实际上与人和自然的需求密切相关。
有了天井之后,中国的建筑就丰富起来,跟西方建筑不一样。
中国的房子屋顶有不同的坡向,天井外面有廊子,有了廊子就有栏杆,有栏杆还有漏窗,因此就造成了光面的变化。
此外,土楼围在一起,几十户人家住在一起,中间有共同活动的公共空间,这个天井是“大天井”。
四合院到了上海就变成了里弄,虽然这个里弄是在外国租界盖给中国人住的,但中国就要有中国的形式,所以它房间的布局也是前楼,后楼,然后中间有天井,中间是客厅,这种形式反应了人们一种天人合一的理念。
在很多的传统住宅中,天井有着很重要的通风、采光的功能。
我们现在都是空调暖气,过去的房子全靠自然通风来解决问题。
扬州、苏州都有,前面是一个大天井,后面是大厅,大厅后面有两个像螃蟹眼睛一样的设计,是用来通风的。
风过来是穿堂风,所以天井中间的过堂是最绝妙的地方。
没风的时候,由于这个构造,风自然就流通了,这都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来创造出良好居住环境。
中国的这种传统建筑的形态造就了良好的居住环境,是我们古人优秀的智慧,我们不能都抛弃,只模仿西方的样式。
我觉得,应该呼喊天井的归来,因为其功能是我们现在的建筑所不能具备的。
徽派建筑在环保美学上的体现徽州古民居受徽州文化传统和优美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形成独具一格的徽派建筑风格。
粉墙、瓦、马头墙、砖木石雕以及层楼叠院、高脊飞檐、曲径回廊、亭台楼榭等的和谐组合,构成徽派建筑的基调。
徽派古民居规模宏伟、结构合理、布局协调、风格清新典雅,尤其是装饰在门罩、窗楣、梁柱、窗扇上的砖、木、石雕,工艺精湛,形式多样,造型逼真,栩栩如生。
有“民间故宫”之称的宏村承志堂前厅横梁上的“唐肃宗宴客图”和“渔樵耕读”、“琴棋书画”等木雕精品,每每令旅游者惊叹不已。
徽州民居讲究自然情趣和山水灵气,房屋布局重视与周围环境的协调,自古有“无山无水不成居”之说。
徽州古民居大多坐落在青山绿水之间,依山傍水,与亭、台、楼、阁、塔、坊等建筑交相辉映,构成“小桥、流水、人家”的优美境界。
黟县宏村,背靠古木参天的雷岗山,前临风光旖旎的南湖,傍依碧水萦回的浥溪河,整个村落设计成牛形,景色极为秀丽,有“中国画里的乡村”之称。
徽州古民居,多为三间、四合等格局的砖木结构楼房,平面有口、凹、H、日等几种类型。
两层多进,各进皆开天井,充分发挥通风、透光、排水作用。
人们坐在室内,可以晨沐朝霞、夜观星斗。
经过天井的“二次折光”,比较柔和,给人以静谧之感。
雨水通过天井四周的水枧流入阴沟,俗称“四水归堂”,意为“肥水不外流”,体现了徽商聚财、敛财的思想。
民居楼上极为开阔,俗称“跑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