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香版教师招聘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66410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30.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香版教师招聘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山香版教师招聘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山香版教师招聘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山香版教师招聘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山香版教师招聘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香版教师招聘名词解释.docx

《山香版教师招聘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香版教师招聘名词解释.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香版教师招聘名词解释.docx

山香版教师招聘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教育:

是人类有目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和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狭义上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

2、教育学:

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研究的目的是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

本理论,揭示教育规律,为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3、文化: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专注于精神

创作活动的过程及其成果,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是社会的精神文明。

4、个体身心发展:

是指作为复杂整体中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

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程。

这是人的各个方面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

5、教育目的:

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总的要求。

广义上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教育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狭义

6、教育制度:

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

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教育目的,从组织上统一制定的一系列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

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为学制。

是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院校的总体系。

具体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标,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7、教师:

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

从广义上来讲凡是把知识、

技能、技巧传播给别人的人都可称为教师。

狭义上的教师是指经过专门训练的,在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

人员。

8、教师威信:

是一种能让学生感到尊敬和信服的感召力量。

分为两种:

权力威信和信服威信。

9、专业发展:

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知识,专业思想,专业能力上不断完善的过程。

即由一个专业新手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10、师生关系:

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

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

11、教学:

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播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过程。

12、教学过程:

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来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

以此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个性特点,使其形成科学的世

界观人生观的过程。

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学生学习系统的

13、教学原则:

是根据对教育目的,教育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

教学原则是人们在

14、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

是指在教学中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现代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

给学生,同时要结合知识和技能内在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教育,为其形成科学的人生观、

世界观奠定基础。

这一原则实质上是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将教书和育人有机的结合起来,教学中的教育性与科学性

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15、班级授课制:

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班级授课制。

它是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

根据教学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1862年在北京开办的京师同文馆首次采用班级授课制。

16、个别教学:

是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情况进行的个别辅导的组织形式。

是班级授课制的一种辅助形式,我国古代私塾就是个别教学组织形式的典型模式。

按学生的能力、成绩分组进行编班的教学组织形

17、分组教学:

是指在按年龄编班或取消按年龄编班的基础上,式。

由一位教师用不同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

18、复式教学:

是指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教室里,

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特殊教学组织形式。

它适用于学生少,教师少,校舍和教学设备较贫乏的农村及

偏远地区。

19、现场教学:

是指教师把学生带到事故发生、发展的现场进行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

 

21、教学方法:

是教师和学生为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育目的而采取的共同活动方式,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22、教学手段:

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以及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

教学手段是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其主要功能是将教材内容有效的传递给学生。

23、教学模式:

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24、教学评价:

是指以教学目的为依据,根据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

25、德育:

广义上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的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和道德上施加的影响,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指学校德育,书本主要讲的德育即学校德育26、德育目标:

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不仅决定了德育工作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还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27、德育过程:

是根据一定的道德规范和受教育者的政治思想规律,对受教育者有计划、有目的的施加影响,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是促进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和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对指定德育大纲,

28、德育原则:

是根据教学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所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确定德育内容,选择德育方法,运用德育组织形式等,具有指导作用。

又称德育组织形式。

我国中小学的德育

29、德育途径:

是学校教育者对学生实施德育时可供选择和利用的渠道,途径是广泛多样的,其基本途径是思想品德课和其他学科教学。

30、德育方法:

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它包括教育者的教学方法和受教育者的学习方法。

31、班级:

是学校为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和知识程度相近的学生,编班分级形成固定人数的基本教育单

位。

班级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正式组织,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

是学生进行集体活动,结交朋友的场所。

它具有满足学生需求,促进学生发展和矫正学生行为的功能。

32、班级管理:

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的各项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33、班级常规管理:

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来进行班级管理的经常性活动

34、班级平行管理:

是指班主任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的影响个人,

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

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35、班级民主管理:

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全程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36、课外、校外教育:

是指在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以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37、教育研究:

是人们为了获得对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深入认识,而从事的科学探索活动。

它的基本过程和步

骤分为:

选择研究课题、查阅资料文献、制定研究计划、分析研究计划、搜集研究资料、拟写研究报告。

38、教育方针:

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时期所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的发展方向或总指针,概述。

是确定教育事业发展方向,知道教育事业的发展原则和行动纲领。

=

是教育政策的总

39、课外活动:

是中小学为实现教育目的,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实施各种影响的正规教育

活动。

40、教育科学:

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类教育学科的总称。

科总体。

疋右干个教育类学科构成的学

41、学习:

是通过主客观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

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持久的变化表现出来。

42、

从众:

当个人在群体中与大多数人的意见或行为不一致时,会感到压力,这时个人往往会放弃自己的意见

或行为,而“随大流“,这种在群体压力下表现出与大多数人一致的意见或行为的现象叫从众。

43、教师道德:

教师道德是一种职业道德,它的基本含义就是,教师在共产主义道德原则的指导下,通过教育劳动过程逐步形成并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总和。

44、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是教师综合运用自己的才识来处理教育教学中的偶发事件的能力。

才能的最高表现,是教师的高度责任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智慧水平的综合体现。

它是教师创造性教育

45、学习过程:

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46、心理发展:

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47、学习准备:

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8、关键期:

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另喊感,过了这一时期,同

 

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49、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

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50、人格:

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51、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

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52、认知过程:

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53、认知方式:

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54、掌握学习:

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55、性格:

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56、广义的学习:

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见43)

57、知识:

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

59、行为规范:

是用以调节人际交往,实现社会控制,维持社会秩序的思想工具,它来自于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交往经验。

60、

强化:

是指在刺激-反应联结中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的手段。

 

62、

负强化:

通过撤消某一厌恶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

 

64、

65、

惩罚:

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

学科的基本结构:

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态度和方法。

66、意义学习:

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67、接受学习:

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

68、先行组织者:

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

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69、动机:

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它一般有三种功能:

70、学习动机:

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