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教育学》课件2PPT文档格式.ppt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624790 上传时间:2022-11-08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2.0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教育学》课件2PPT文档格式.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公共教育学》课件2PPT文档格式.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公共教育学》课件2PPT文档格式.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公共教育学》课件2PPT文档格式.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公共教育学》课件2PPT文档格式.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共教育学》课件2PPT文档格式.ppt

《《公共教育学》课件2PPT文档格式.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教育学》课件2PPT文档格式.ppt(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共教育学》课件2PPT文档格式.ppt

教育之意是采取一定手段(方法)把潜藏于儿童内心的东西(智慧等)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

(二)教育的涵义v东西方学者、教育家对教育的涵义理解不同v在中国,子思曰:

“修道之谓也”。

荀子曰: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学记中说: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

v在西方,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

“教育是发展健全个人”。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

“教育意味着完整的人的发展”。

v对“教育”概念界定有角度:

一从社会角度,把教育归属于促成个体社会性发展的活动,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

二从个体角度,把教育归属于促成个体身心发展的活动,强调教育的育人功能。

(二)教育的涵义v1.广义广义:

影响或者增进人们身心发展的一切社会活动。

v人:

包括各个年龄阶段的人(青少年是最基本的组成部分)v社会活动:

有组织的、系统的无组织的、零散的v影响:

正面或反面,促进或阻碍,故教育有好坏、积极与消极、进步与落后之分2.狭义(学校教育):

狭义(学校教育):

v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影响人们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包括学校教育、校外教育和远程教育等,但常指学校教育,即由专门机构和专业人员承担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系统影响,使其身心发生预期变化的社会活动。

v学校教育特点:

专门机构、专职人员、可控性、(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v限制时间(规定学龄时期)与限定空间(一定在学校里面)的教育必须废除,学校教育不应该被看作教育的终点,而应视为整个教育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必须把教育理解为终身存在的连续体。

v所以,学校教育只是一个人一生所受教育的一个环节,学校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方法和能力。

二、教育的产生与发展v

(一)教育的起源v1.生物起源论生物起源论v代表人物:

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利托尔诺,英国教育家沛西能v主要观点:

利托尔诺认为,教育现象及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人类产生前就存在于动物界;

沛西能认为,教育的起源是一个生物学过程,源于生物生存本能。

v错误之处:

把教育活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等同,将教育机械化、简单化,抹杀了人类教育的能动性和有意识性、有目的性。

v2.心理学起源论心理学起源论v代表人物:

美国心理学家孟禄v主要观点:

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无意识的模仿,模仿是与生俱来的。

否认教育的有意识性。

v3.劳动起源论劳动起源论v代表人物:

凯洛夫,康斯坦丁诺夫v主要观点:

劳动创造了物质财富使人类能生存繁衍。

劳动促进了语言的产生,为教育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活动。

教育源于传递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需要。

v4.现当代我国教育界观点现当代我国教育界观点v劳动和教育都是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所采取的行动和手段。

v教育起源于适应和满足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

(二)教育的发展v1.原始教育(原始教育(原始性、局限性、滞后性、平等性)v

(1)教育内容浅显,教育方法简单v

(2)教育与社会生活、生产劳动融为一体v(3)教育机会均等v(4)没有教育机构和专职人员v原始社会教育内容浅显,主要包括宗教、艺术、生产、战争与护卫等方面知识,没有文字,教育内容的传递方式极为简单,基本上是口耳相传,耳濡目染;

没有教育机构和专职人员,教育与社会活动和生产活动交融在一起。

教育与受教育是每个氏族成员共同享有的权利。

神农教稼图(神农教稼图(“神农氏制耒耜,教民农作神农氏制耒耜,教民农作”)v2.古代教育古代教育(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v

(1)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v生产力水平提高、生产工具的进步,为教育发展奠定经济基础,促进体脑分工,使一部分人脱离生产专门从事教育和学习活动。

v阶级出现,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有机构培养统治人才。

v人类知识、技能、经验的积累,文字的出现与运用。

仓仓颉颉

(2)古代教育特征v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统治阶级掌握教育权,受教育者是王公贵族的子孙,劳动人民几乎被拒之于校门之外,造成“学在官府”的局面。

学校教育目的是为统治阶级培养官吏。

v教育与社会生产劳动相脱离。

由于教育对象大多数是王公贵族的子孙,教育内容主要属于剥削阶级意识形态的文化知识,如我国早期的四书、五经以及后来的“三纲五常”,与生产不相关;

同时生产劳动的技术性较弱,劳动者通过观察、模仿就易掌握,因此没有设置专门的培训生产技能的学校。

v学校教育专门化。

教育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已逐渐具有一定规模,有专门机构和教职员工,也形成了不成熟的管理模式。

v(3)古代学校教育发展v我国古代学校教育的发展v学校教育按其性质为分官学与私学v1、官学:

v夏朝学校:

庠、序、校v商朝学校:

庠、序、学、瞽宗v西周:

国学和乡学v汉代官学:

太学(汉代)v唐代官学:

六学二馆v二馆:

崇文馆、弘文馆v六学:

四门学、国子学、太学、书学、算学、律学v宋朝:

增设武学、画学v元代:

诸路阴阳学(科技教育)、社学(教劝农桑)v明代:

国子监、宗学、武学(中央官学)医学、阴阳学、儒学西周学校教育体系v西周集前代之大成,形成一套组织完备的学校教育体系,这种这种官学体制分为两大系统:

国学和乡学国学和乡学。

国学设在天子、诸侯所在的都城。

设在乡遂的学校为乡学。

v国学:

大学大学(辟雍、泮宫)(辟雍、泮宫)和和小学小学v小学设在王宫内,大学设在都城近郊。

天子所设的大学为辟雍,环绕辟雍在东西南北四方都设有学校;

诸侯的为泮宫。

乡学按行政区划设置,设立于闾的称“塾”,设立于党的称“庠”,设立于州的称“序”,设立于乡的称“校”。

(官学设置的传统)2、私学(家传和师授)v私学兴起于春秋时期,私学的初创阶段,主要表现为孔、墨两大显学的崛起。

v孔子倡导“有教无类”,创办私学v它打破“学在官府”局面,推动了文化下移,为战国时期学术繁荣和百家争鸣奠定了基础;

培养了大批有才干和具有专长的学者、教育家,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许多私学大师对教育教学问题的研讨及其成果,成为优秀的教育遗产。

v战国时期:

稷下学宫v宋代:

书院v稷下学宫:

我国古代一种特殊办学形式,百家争鸣的场所,私学空前发展的标志,意味着封建制官学的萌芽。

养士之风盛行和学术上的百家争鸣v

(一)性质v1、一所由官学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v2、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

生平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v他十五岁志向于学,约30岁,创办私学,开始讲学,随着私学的规模进一步发展,孔子在鲁国的政治影响也越来越大。

40岁形成自己的学说,50岁从政任鲁国中都宰和司寇。

v五十多岁去职,被迫离开了鲁国,奔走于宋、卫、陈、齐等国,度过了十四年的流亡生涯。

68岁那年,他受聘返鲁,被尊为国老,从此专心从事讲学和整理古代文献,完成诗、书、礼、乐、易、春秋的编纂和校订工作,为中国文化的保存和发展作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

v弟子三千余人,高足72人。

半部论语可治天下古代西方学校教育的发展v西方学校教育的发展线索:

v自古希腊、古罗马,经中世纪,直到近代西欧各国,从而逐渐形成现代学校教育体系。

雅典大学、君士坦丁堡大学v古希腊学校的典型代表有雅典和斯巴达v斯巴达:

军事国家,国家办学,注重军事训练v雅典:

商业国家,私人办学,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v中世纪欧洲主要教育模式:

宗教教育和世俗教育僧侣学校、宫廷教育v中世纪大学v巴黎大学1158,牛津大学1168,剑桥大学1209v3.近代教育近代教育(资本主义社会)v

(1)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v

(2)初等教育普遍实施和义务化;

v(3)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v(4)教育与生产劳动开始重新结合;

v(5)在教育民主化下仍然存在阶级性。

v近代西方学校教育体系建立的线索v自上而下:

中世纪的大学-古典文科中学;

v自下而上:

小学(及幼儿园)-初中(及职业学校-高中(及职业学校)。

v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

v西方传统高等教育始于希腊,在大教堂学校基础上发展出中世纪的大学。

v中世纪的大学一般由四个系(院)组成:

法学、神学、医学和文学。

我国近代学校教育发展v清代,中国第一个正式颂布推行的学制:

癸卯学制v癸卯学制:

共分三段七级,长达二十九年到三十年。

第一阶段为初等教育(三级)、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一级)、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三级)、v民国时期:

壬戌学制v壬戌学制:

参照美国的“六、三、三制”,为16年v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v高等教育v新式学堂:

京师同文馆,1862v南洋公学(外院),1897年,v京师大学堂,19974.现代教育现代教育

(1)定义:

从资本主义大工业和商品经济发展起来,到共产主义完全实现,这一历史时期的,致力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

v

(2)特征v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日益扩大(范围、程度和意义)v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义务教育年限逐渐延长v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日益科学化、现代化v教育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深化v教育朝着促进个体和社会发展可持续方向发展重点国家出国留学费用一览表重点国家出国留学费用一览表v留学国家学费(人民币/年)生活费(人民币/年)加拿大612万69万v荷兰1.55万5万v韩国23.5万3万v日本46万6万v澳大利亚1215万58万v美国720万610万v英国915万610万5.当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当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1)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是世界各国共同追求目标

(2)教育民主化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固有目标(3)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日益国际化、大众化、现代化v义务教育:

依法律规定,所有适龄青少年儿童都必须接受教育,国家、社会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v终身教育:

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训练和培养的总和,包括各个年龄阶段、各种形式的教育。

v教育机会均等:

每个人都有机会享受最基本的教育,每个人都有相等机会接受符合其能力发展的教育。

包括入学机会、过程条件、结果均等。

三.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及其特性v

(一)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v1.教育者教育者。

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人。

教育者以社会要求或期望体现者身份参与教育过程,以其有目的活动对受教育者的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产生影响。

v2.受教育者受教育者。

受教者实施教育活动的对象。

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客体、自我发展的主体。

v3.教育内容教育内容。

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的各种类型的载体,它的表现形式有各类教材、辅导书、音响制品、标语、校训以及教育者的思想、理念。

v4.教育手段教育手段。

教育活动开展所采取的方法和工具,是联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纽带,包括传统的与现代的、物质的与精神的。

(二)教育的特性v1.社会性社会性。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并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教育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与社会诸因素相互制约,相辅相成。

v2.生产性生产性。

是劳动力再生产的主要手段,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是科学知识与技术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v3.民族性民族性。

由于各国、各地区间存在地域文化与社会背景的差异,各自沿袭着不同的礼仪风俗习惯,教育也随之带着浓厚的民族特色。

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v4.历史性历史性。

教育在悠久发展历史历程中,通过秉承先前精华、取缔原有偏差、改善存在的不足,从而使其功能得以显现和不断完善。

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